08.31 WeWork能否改變中國企業辦公的潮水方向?

WeWork能否改變中國企業辦公的潮水方向?

日前,WeWork再獲得軟銀10億美元投資,估值有望達420億美元。

從WeWork估值創新高背後,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當前企業辦公與創業的新方向與新趨勢,另一方面,中國市場的未來潛力或許正在成為支撐WeWork估值的重要因素。進入中國市場兩年,WeWork的年複合增長率超300%。

聯合辦公呈現趨勢性利好

聯合辦公趨勢正在成為一股暗潮。根據iMedia Research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創業者規模超過3000萬人,中國新註冊企業數量不斷增長,基於降低場地和辦公成本與辦公自由化多樣化的需求,聯合辦公呈現趨勢性利好。

而戴德梁行發佈的報告稱,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末,北上廣深及香港、臺北等6個城市共有546個聯合辦公場所。

另外還有政策利好。自2014年以來,聯合辦公的概念被寫入政府工作計劃。過大的人口基數所帶來的就業壓力問題,聯合辦公的概念與模式正在迎來政策紅利。

WeWork能在中國市場生存與規模化增長,有恰逢其時的國內時代背景的因素。

因為WeWork的模式除了為企業提供辦公空間之外,還提供各種隱形服務,營造了一個社區,讓各個企業之間協作溝通,包括對企業之間、投資人之間搭建業務或資本合作的橋樑等。

這種聯合辦公+資本服務社交平臺模式恰恰契合了中國企業市場需求與政策的利好方向——不僅僅緩解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辦公場地、資金與資源困境,也對應更加國際化的資本與資源的需求。

WeWork能否改變中國企業辦公的潮水方向?

為何說WeWork的模式順應了中國企業未來走向與需求

WeWork進入中國相對較晚,從表面看它的模式是向房東租賃房產,將其改造成共享辦公空間,以收取會員費的方式出租給企業團隊或自由職業者。擁有空間共享、租期靈活、服務多樣化等特點,這看起來似乎與國內優客工場、氪空間等聯合辦公模式並無太大的不同。

但是我們如果從WeWork的社區模式來看,差別就出來了——WeWork提出的是“空間即服務”的理念,通過創新的空間設計以及多樣化的會員線下活動營造社區氛圍,並切入提高會員工作效率的軟硬件服務。

比如推出服務集成平臺WeWork Service Store,面向大企業的個性化上門定製及運營(Powered by We),以及各種線上平臺商業服務包括為會員連接財務、廣告、品牌策略、商務運營、企業培訓等各項服務。

重要的是,WeWork的會員體系是全球打通的。WeWork把會員聚在一起辦公形成一個從線下到線上的社區,這種「辦公社區」的路子對應了企業辦公的新方向——鼓勵和激勵入駐企業之間能夠產生良好的互動與化學反應,

在平臺上快速地找到上下游合作伙伴,在WeWork的全球會員網絡中受益。

WeWork數據顯示,超過70%的會員之間進行過交流,超過50%的會員之間發生過業務往來,這種模式讓資源與人脈以及各種信息在這裡流通與交換,創業者與成熟企業通過平臺找到更多合作伙伴與客戶。

WeWork能否改變中國企業辦公的潮水方向?

而隨著中國企業數量的增長,企業業務形態也向更加細分、專業和靈活的方向轉變,傳統辦公室無法提供靈活的空間組合。而WeWork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當公司業務不斷成長,需要更多的空間時,WeWork可以及時調整空間組合。

資本會給WeWork更高的估值主要在於,它某種程度統一了個人、中小企業、大企業之間信息、資源、項目、服務等要素,賦予了企業在未來競爭中更多的機會與可能性。

對比國內聯合辦公企業,模式上主要以“二房東”居多,真正的社區打造、會員體系、尤其是全球會員體系不多。

這也就是為什麼WeWork一直在強調自己絕不僅僅是聯合辦公空間。這種國際化的社區優勢奠定了它在中國市場的潛力。

WeWork能開創外企在中國成功的先例嗎?

國際大企業來到中國,水土不服是常態——包括Uber、谷歌等均在中國遭遇滑鐵盧。而WeWork在中國市場的表現讓人驚歎:進入中國市場兩年,年複合增長率超300%,中國市場前景成了其全球估值的重要支撐。

WeWork能開創外企在中國成功的先例嗎?在筆者看來,它的可能性或來自於以下幾點。

其一,WeWork的中國本土化相對成功。從團隊、建築設計貫穿到了運營服務用的都是本土化的團隊,強調的是中國WeWork。此外,團隊決策流程方面,也在努力推動本土化,很多決策在中國本土辦公室就可以直接完成。這是此前海外巨頭在華都不曾有過的。

其次,本質上,合作、社交、共享的模式本身是全球通用的趨勢,WeWork的競爭力還在於它的服務。

WeWork的會員費已經包括咖啡茶飲,快遞收發,高速網絡,保安保潔等,同時還有為會員提供的財務、廣告、品牌策略、商務運營、管理諮詢、設計、保險、法律服務、市場營銷、移動開發、寫作、編程等各項額外福利。

其三,在共享聯合辦公領域,中國整個行業在設計和創意上,尤其在平臺化的全球社區資源層面,跟成熟發達國家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WeWork的進入其實恰恰補齊了短板。Cbinsights行業權威報告指出,WeWork的硬件設施並非難以企及,但WeWork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的國際社區和全球資源。

截至目前,數據顯示,全球共有28萬名WeWork會員活躍在社區裡,其中世界500強中有25%已經成為WeWork會員,包括微軟、亞馬遜、匯豐、通用、戴爾、黑石等國際巨頭,也有阿里巴巴、滴滴、騰訊、利豐等中國企業。

WeWork會員能通過這個平臺彼此分享資源,實現跨國界的資源共享,這很容易帶動一種企業間的跟隨入駐效應。這符合中國當前創投資本環境趨冷以及大品牌向縱深化、國際化發展的現狀。

WeWork能否改變中國企業辦公的潮水方向?

其四,避免了與本土企業的同質化競爭。

在國內的聯合辦公市場,WeWork走的是一種差異化的競爭路子,而過去外企都是帶領國際資本來中國搶市場,WeWork的定位其實是以優勢資源帶領中國企業走出去。

WeWork能否帶動中國企業辦公與創業新潮流?

我們如果從產業角度來看,WeWork上聚集大量國際化巨頭與中小企業多元化企業生態,在地理上分佈上形成統一性與完整性,它的模式其實是創造企業或產業的關聯,強化企業的競爭力。

在《製造繁榮》這本書裡面提到一個觀點,產業公地上的每一“物種”保持獨特優勢與關聯的產業交換資源會讓彼此獲益。

也就是說,距離上鄰近的企業技術、人才和配套的完善,會讓整個產業集群受益。WeWork聚集全球500強大公司與大量中小企業的特點,其實是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全球資源互通與關係網絡,彼此間可以互相推廣產品,形成良性的協作辦公商業網絡。

這種企業關聯生態會是未來企業提升競爭力極為重要的一環,也是企業尋求新的增長路徑的一種渠道。

這也是為何包括像亞馬遜、摩根士丹利、Facebook、IBM、星巴克、微軟等國際品牌都已經部分轉向聯合辦公空間。

在中國,這種趨勢也很強勁。阿里、滴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也已經成為WeWork的會員。諸多大公司基於業務擴張的需求,有時候需要迅速成立新團隊與新的辦公區域,如何能通過入駐一個平臺達成資源的交換與共享,或者找到全球業務擴張的合作伙伴,顯然也符合多數企業的擴張訴求。

研究數據顯示,國內聯合辦公空間正以平均每年不低於50%的增長率,到2030年30%的辦公空間都將會是聯合辦公空間。

綜上可知,WeWork的全球化基因與資源,是它在中國的核心競爭力。無論是紮根本土還是出海,都能夠利用到WeWork的服務網路。

從新興創業公司到傳統大公司與明星企業的需求來看,如果能真正帶動資源、資本與品牌、客戶的附加值效應,企業擁抱這種模式的動力是足夠強的,這或許也是WeWork在中國市場的一個關鍵競爭力所在。

從這個意義上說,吸引大企業與明星公司的羊群效應一旦形成,它的流行的趨勢就會顯現出來。如果WeWork的擴張速度與規模足夠快,它的本土化服務做得足夠好,很可能帶動未來中國企業辦公與創業的新潮流。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我的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