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路長制”開啟鄭州“新美篇”

“路長制”開啟鄭州“新美篇”

4月1日,鄭州市中原區協作路,一幅幅充滿年代感和新風尚的創意作品鋪滿了牆面,引來不少行人駐足觀看。本報記者聶冬晗攝

□河南日報記者徐建勳李林

仲春時節,省會鄭州花紅柳綠,生機勃發。不經意間,一場提升城市“軟實力”、改變城市風貌的“變革”正在這裡悄然發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鄭州的這一城市“變革”是以“路長制”為載體、以“精細化”為手段的城市管理體制的創新,著力提升城市顏值,蓄積城市內涵,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

每天,近3000名“路長”的身影,活躍在鄭州市內每條大街小巷,他們和廣大市民群眾一起,用盡職盡責的行動為城市除舊佈新,開啟城市“新美篇”。

有了“大骨架”,還要有“細肌理”

近年,鄭州發展態勢喜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引來八方矚目。2018年全市GDP突破萬億元、人均GDP突破10萬元、常住人口突破千萬人,鄭州躋身特大城市行列。

然而,城市有了“大骨架”,還要有“細肌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斷提升,一些道路不整潔、立面不美觀、車輛亂停放、設施不完備等城市管理的“細節”問題顯現出來。“這些看似是市容市貌問題,背後隱藏的卻是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機制不完善的現實。”有識之士直言不諱,“城市管理的軟實力就是未來發展的競爭力。補齊短板,鄭州才能贏得更大的發展機遇。”

癥結所在,施治所向。從2018年7月鄭州開始推行“路長制”,將全市近萬條不同級別的自然道路劃分為2641條責任路段,先試點“試水”再全面覆蓋,努力完成一次城市“美化、淨化、亮化、綠化、文化”的“蛻變”。

磚縫裡撿菸頭,改變從點滴做起

4月2日,鄭州鄭東新區德惠街上,居民常勝利剛宴請完幾位外地來的好友,其中一人順手丟下了燃滅的菸頭。這下子常勝利緊張起來,“我們這條街道是掛了‘紅旗’的,維護整潔,人人有責,不能亂扔垃圾。”他立即撿起了菸頭丟進垃圾箱。

為啥這麼維護路面衛生?常勝利說:“德惠街上多是村民安置樓,大家衛生習慣一般,路上的菸頭多。特別是人行道縫裡,都是陳年碎菸頭。但開春後就見轄區龍子湖辦事處的同志們來街上撿拾菸頭,連磚縫裡的菸頭也摳乾淨了,後來知道那些人是‘路長’,這乾淨衛生來之不易啊!”

鄭州推行“路長制”就是在每條路段設立責任路長,路長要把路上包括市政設施、施工圍擋、環境衛生、防汛除雪、街面秩序、門前“四包”等這些細碎的事情全管起來。包括撿拾菸頭在內的廢棄物,從社區書記等擔任的三級路長,到各區、管委會負責人擔任的總路長,無一例外都參與其中。“沒有把小事做好的決心,城市的面貌改不了;只有黨員幹部率先垂範,群眾才有真切感受。”採訪中一位路長坦言。

書記市長觀摩督戰,每月講評“紅黑旗”

新近,鄭州市出臺《“路長制”工作導則》試行版,用包括“1234”模式、“路長吹哨,部門報道”、第三方考評、設立“紅黑旗”路段、周評比、月獎懲等多種方式與機制保障“路長制”的有效推行。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在“路長制”的各項管理中,周評比、月獎懲最為令人印象深刻。每週鄭州市委書記、市長等主要領導都會親自觀摩督戰,每月對“紅黑旗”路段現場講評。

如今,鄭州街頭一些無聲無息的改變,正在美化著城市,滋潤著人心。

二七區興華街上,綠色絨布包裹起了建築工地的臨時圍擋,一大簇鮮豔的花朵和藤蔓相互纏繞,透出無盡春意;金水區政一街上,老式“二八”自行車掛上了牆壁,陪伴著歲月如歌的圖畫,“文藝範兒”十足;中原區協作路上千米長卷的文化牆成了網紅打卡地,鄭東新區德善街上“習語話廉”更是引得無數人駐足學習……

推行路長制後,在鄭州越來越多的街道上有了色彩明快的車輛圖標,有了可以滲水、充滿愛心的樹穴,有了用惟妙惟肖的卡通圖裝點的窨井蓋。路長們用真情、用真心、用真力的付出,換來了城市有文化、有品位、有溫暖、有活力的改變。

城市“繡花”,針腳需密功夫需久

縱覽國內進入GDP“萬億俱樂部”的17座城市,除了老牌的北上深廣,其城市精細化管理下手較早外,成都、蘇州、杭州、長沙等地近年均快馬加鞭、你追我趕,集中力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為居者打造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增加城市核心競爭力。

鄭州全面鋪開“路長制”是從去年的12月份,短短4個月的時間,城市的面貌已經發生了許多改變,市民們對此頗有好評,不少網友點贊表達越來越愛這個城市。

為城市更美好“繡花”,非靠一時一刻之功,而要一心一意、持之以恆。據瞭解,鄭州市“路長制”將久久為功,不僅要完成道路“五化”,還將精心打造一批與歷史、文化、產業、功能相匹配的特色街道,強力推動空間環境整治提升,將市容市貌大提升向居民樓院延伸覆蓋。讓城市的每一片天地都淨起來、美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