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高精度地層研究揭示奧陶紀末大滅絕與復甦新模式

最近,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光旭為首的研究團隊總結了全球各板塊奧陶-志留紀之交的底棲動物群宏演化序列,綜合其他生物及碳同位素地層數據,極大地提升了華南赫南特階綜合地層框架的對比精度。該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顯生宙地球生命所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僅次於二疊紀末大滅絕,同時也是唯一一次與冰期相關聯的滅絕事件,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的前沿與熱點之一。長期認為,這次滅絕事件的基本過程被描述為兩幕式:第一幕起因於凱迪-赫南特期之交岡瓦納冰蓋的形成,造成新的涼水海洋生物全球廣佈;第二幕則由於赫南特晚期冰川消融,導致早前的涼水動物的整體消亡。儘管已成為廣泛接受的研究範式,但這一經典模式所基於的區域對比實際上多限於階一級的精度(尤其對於碳酸鹽沉積及底棲動物),因而很可能隨著對比精度的提高而“局部坍塌”甚至“全面崩潰”。

通過數年的努力,王光旭等利用奧陶-志留系界線地層出露連續、發育完好的優勢,已經在華南率先建立了赫南特階綜合地層框架。最近,該研究團隊系統總結了全球各板塊(或塊體)奧陶-志留紀之交底棲動物群(以珊瑚和腕足為代表)的宏演化序列,發現它們自下而上有三套迥異的底棲動物群組成。據此,綜合筆石生物地層數據,校對了牙形類、幾丁類生物地層以及碳同位素化學地層,極大地提高了對比精度,為深入理解奧陶紀末大滅絕的基本過程與實質提供了更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

在新的對比精度下,通過對華南高質量底棲動物群數據的統計與分析,王光旭等進一步提出了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新模式:(1)這次大滅絕僅有一幕,發生在凱迪期與赫南特期之交,與南極岡瓦納冰蓋的大規模形成時間吻合,而隨著之後赫南特早期冰期的持續,以赫南特貝為代表的涼水動物群迅速擴張並佔領全球,後生動物礁完全消失;(2)在赫南特中、晚期,冰期雖已結束,但氣候波動依舊存在,造成了海洋動物群的更替,但整體上並沒有大滅絕的發生,相反有些類群(如珊瑚、海綿)的多樣性甚至明顯增加;(3)直到志留紀最早期,隨著氣候環境的整體恢復,海洋生態系統才開始得以全面復甦。

該成果近日在國際地學期刊Earth-Sciences Reviews上發表。此項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聯合資助。

高精度地层研究揭示奥陶纪末大灭绝与复苏新模式

全球赫南特階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及華南生物多樣性變化

高精度地层研究揭示奥陶纪末大灭绝与复苏新模式

全球奧陶-志留紀之交底棲動物群緯度分佈及其演變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