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工業遺產:重溫東北老工業基地 大連機車廠

前言

今天,將帶大家瞭解大連的另一處重要工業遺蹟——大連機車廠廠區,它也是名列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中的重點項目之一。

大連機車廠車位於大連市沙河口區中長街51號,始建於1899年,至今已經走過了118年的風雨歷程,是我國建設最早的鐵道機車工廠,見證了中國機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依賴進口到批量出口、引領世界的輝煌成就,大機車被稱為中國工業的長子。大機車這個百年以上的老機車製造工廠,創造了中國機車的無數個“中國第一“,大機車不僅是我們大連城市工業文化遺產,更是中國機車工業的縮影。


工業遺產:重溫東北老工業基地 大連機車廠


圖1 大連機車廠區域位置

光輝的歷史

1901年東清鐵路建成,東清鐵道機車製造所也同時建成。日俄戰爭結束後,日軍野戰鐵道部正式接管東清鐵道機車製造所,更名為大連鐵道工場,負責修理滿鐵機車車輛。1907年,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正式接管工廠。1908年,滿鐵決定把大連工場從原址移至郊外的沙河口(今機車廠廠址)重建。廠名改稱滿鐵沙河口鐵道工場,從事鐵路機客貨車修理組裝製造。

工業遺產:重溫東北老工業基地 大連機車廠

圖2 20世紀初大連機車廠全景

工業遺產:重溫東北老工業基地 大連機車廠

圖3滿鐵沙河口鐵道工場鋸齒狀屋頂車間

1945年9月,蘇軍進駐沙河口鐵道工場,工廠易名為中長鐵路大連鐵路工廠,1953年之後,交由我國獨立經營。1958年,工廠定名為鐵道部大連機車車輛工廠。

工業遺產:重溫東北老工業基地 大連機車廠

圖4:我國第一臺“和平型”蒸汽機車在大連機車廠誕生

工業遺產:重溫東北老工業基地 大連機車廠

圖5:我國第一臺“東風4型”內燃機車在大連機車廠誕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把大連機車廠確立為我國機車車輛設計主導廠和生產製造基地,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家機車產品研發中心,並抽調人員、設備和技術援建了鐵路交通裝備行業近十家兄弟工廠。之後,大機車先後經過六次大規模技術改造,填補了我國機車工業多項空白。

從城市空間格局上來看,大連市機車廠地區的空間肌理演變過程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初建時期,工廠以及附屬市街區相對獨立;擴建時期,隨著廠區規模擴大,機車廠生活區逐漸與市區相連;解放後至今,隨著城市功能區複合發展,廠區被城市空間逐漸包圍。

工業遺產:重溫東北老工業基地 大連機車廠

圖6 大連機車廠空間肌理演變

驕傲的成就

大連機車廠被譽為“機車搖籃”,產業特色鮮明, 20世紀初是中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機車工廠,亞洲一流的大工廠之一,生產的機車接近世界水平,是當時我國最大的內燃機車生產、出口基地。

1.製造的太平洋7型蒸汽機車牽引了當時最著名的第一高速列車“亞細亞”號,是當時最科學、最先進的客運動力機車。

2.第一臺幹線蒸汽機車、第一臺內燃機車——先後研製成功,填補了我國機車工業的空白,為我國機車車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2002年開發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城市軌道車輛。

截止2018年,大連機車廠(今中車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開發製造了各型機車累計總產量達到11400臺,佔全路機車保有量的一半,機車產品覆蓋全國所有鐵路局集團。

歷史的記憶

大連機車廠地區雖然歷經不同的歷史階段,這座中國鐵路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工廠,以其曲折而又輝煌的歷程,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機車的搖籃。它具有中國民族工業的基因和靈魂,是中國民族機車工業不可或缺的文化記憶。

工業遺產:重溫東北老工業基地 大連機車廠

圖7 大連機車車間—機械二車間主廠房(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2018,始建1908年)

工業遺產:重溫東北老工業基地 大連機車廠

圖8 機車廠老幹部活動中心(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2018,原滿鐵工廠高級管理人員住宅,始建1915年)

工業遺產:重溫東北老工業基地 大連機車廠

圖9 大連市四十七中(大連市第一批不可移動保護文物(2009),原滿鐵工廠子弟小學,始建1911年)

同時,這裡還是大連城市的革命精神原鄉,是大連革命歷史的發源地。

這裡曾經走出過多位無產階級革命家,建立了大連第一個黨組織,走出了大連中國共產黨員第一人;

注:1923年華人工學會在南滿鐵道廠成立,是東北工人第一個最大的工會組織。

這裡誕生過中共“滿洲”省委書記、大連市委書記;

注:鄧潔,中共第一任滿洲省委書記兼大連市委書記。

大連機車廠地區蘊含著城市豐厚的精神內核,以其輝煌的過往見證了中國工業文明的發展,是大連市最珍貴的工業發展歷史和城市文化遺產。

保護與利用

為了保留中國民族機車工業發展的歷史文脈,追溯大連工業的發展文脈,避免城市更新過程中對城市文化歷史造成的不可挽回損失,在城市開發建設中,採用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發展路徑,讓工業遺產再放光彩。

根據國內其他地區發展特點,可以將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發展模式大概總結為如下幾類:

1.工業博物館模式

將工業遺產地開闢為博物館,展示其工業遺產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開發過程中注意對工業遺產資源的原真性保護和文化傳承。如德國洪堡變電站改為維特拉設計博物館柏林分部、無錫茂新麵粉廠改造的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等。

2.開放空間模式

這種方式適用於周邊遊大量居住用地,且建築遺存較少的工業遺址地,就工業遺產改造為景觀公園、公共休憩所等,既滿足人們休閒娛樂的需求,同時又改善了城市居住環境,帶動周邊地塊環境提升。如德國魯爾工業區的“埃姆舍公園”、粵中造船廠改造成的中山岐江公園等。

3.文化創意產業園模式

圍繞“創新、藝術”等概念開展工業遺產的再利用活動,賦予工業遺產新的文化涵義,為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如北京的798創意產業園等。

4.綜合開發模式

由於城市土地資源的稀缺、城市內工業用地的再開發等需求,給工業遺產的重新利用帶來新的契機。綜合開發模式就是將工業遺產的再生利用與所在區域的城市發展規劃相結合,讓工業遺產成為區域發展新的增長極。在開發過程中,將工業遺產中的歷史廠區和周邊的居住社區等統一考慮,與區域社會、經濟、城市發展相融合,進行生態化、多樣性的開發利用,多途徑地將工業遺產的經濟社會價值達到最大化。如美國紐約曼哈頓下城區的“蘇豪區”,通過綜合開發利用,轉型成為紐約一個重要綜合商業區和文化藝術體驗區。

上述幾種國際、國內工業遺產的經典開發模式,都是在充分發揮工業遺產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工業遺產的歷史、文化和經濟價值,並通過潛在市場需求的擴大,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而對於大連機車廠的工業遺產而言,應充分考慮大連城市文化底蘊、大連機車廠在行業中的地位等方面的特點,進行科學論證後,再確定出因地制宜的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模式。認識到工業遺產保護對城市長遠發展的重要意義和資源的不可取代特點,從而充分挖掘和激活工業遺產最大潛力,與時俱進,在新時代裡賦予工業遺產新的功能。

工業遺產:重溫東北老工業基地 大連機車廠

圖10 機車廠改造意向

希望通過對大連機車廠的科學保護與利用,既能展示大連工業百餘年發展歷史、延續大連的歷史文脈,又能在全社會形成保護和再利用工業遺產的共識,為大連工業遺產的再生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