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我在美国贩文物”——卢芹斋们的高峰时刻:从巴黎转战纽约

本文将以美国人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本人的收藏经历和藏品为例,详细阐述下全球艺术中心和主要拍卖市场为什么会从欧洲转移到了纽约,这其中的买卖双方又发生了哪些故事?

同时,也回答有关时间背景的问题:1915年——为什么这次由中国商人掀起的贩运文物高峰会肇始于这一年?

“我在美国贩文物”——卢芹斋们的高峰时刻:从巴黎转战纽约

拍摄于巴黎的卢芹斋,时年30岁

上篇文章,向大家介绍了由张静江在1913年5月策划的刺杀事件——青帮的鼻祖级人物徐宝山被装在古董匣子中的一枚炸弹送了命,在对徐宝山案件的调查过程中,上海的三大古玩店店主浮出了水面,分别是:管复初、李文卿、游筱溪。

这三位,正是向美国藏家弗利尔等人兜售中国文物、字画的主要人物。

据刘麟生(1894——1980年)在其著述《燕居脞语》中对当时上海古玩业的回顾:“至争雄于海外者,为来远公司及通运公司。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二九年,为最盛时期”——他认为中国商人向国外兜售文物的高峰期,为1915——1929年间。

这意味着,对于中国的古董商人们来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一直到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萧条,是向以美国为主的海外市场贩卖文物的黄金十四年。

从中国的情况看,这一时期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为北洋政府,各地军阀们连年混战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28年6月8日,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全国才又一次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1929年3月,蒋介石在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从“蒋、汪争权”中胜出。对于这个新的统治集团来说,这十四年正是其在张静江等人的支持下,逐渐全面掌控权力的十四年。

刘所提及的通远公司,创始人为张静江。由张静江的仆从卢芹斋(他本人一直否认仆从这一说法,将自己的履历包装为赴法留学生)创立的来远公司,其在上海负责掌眼的人则是管复初。查阅弗利尔美术馆藏品可知,李文卿的文源斋和游筱溪的博远斋,也同样于这段时间向美国商人弗利尔等人兜售了大量的良渚玉器、字画和青铜器。

壹 从巴黎转战纽约的卢芹斋

这一高峰期为什么会开始于1915年?对于这个特殊的年份,我们先结合下西方艺术史和美学思潮对其做下背景分析,了解下全球艺术中心和拍卖市场为何悄然从巴黎转移到大西洋另一边的纽约。

1908年,跟随张静江来到巴黎的仆从卢焕文(1880——1957年)已经适应了巴黎的生活,他在张静江的通远公司已经做了6年的伙计,耳濡目染中即懂得西方人的品味、又深谙如何收集和鉴别中国的文物字画。在张静江跟随孙中山忙于筹备革命之际,这位老伙计并不打算继续跟随张,他于这一年于巴黎创立了来远公司。

自立门户后的卢焕文,为自己取了个文雅的中国名字“芹斋”,而他的英文名字——C .T. Loo在西方收藏界、学术界逐渐传播开来。他娶了位年仅15岁的法国姑娘,并且将生意做到了英国,在伦敦开设了自己的分号。

“我在美国贩文物”——卢芹斋们的高峰时刻:从巴黎转战纽约

声震西方收藏界的卢芹斋

C .T. Loo是位勤奋的生意人,随着业务的扩大,他几乎每年都会从巴黎到莫斯科,然而乘坐火车横穿西伯利亚返回中国,他与合伙人们将北京和上海两地作为基地,一南一北操纵着几乎整个中国文物交易市场。

在1914年,按照惯例他再一次登上了从莫斯科到中国的列车。另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行程将他从巴黎带到往了纽约。

卢芹斋的这次旅程,所发生的历史大背景便是,这一年的欧洲早已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海中,若是您看过《神奇女侠》之类的电影,就应该明白这点。1914年,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战火烧到了俄罗斯,阻止了卢芹斋的归途。而18天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宣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将保持中立。

身在中国的卢芹斋,想要返回巴黎唯一可行的选项是乘船绕道美国。在上海时,他得知他的老朋友、张静江的小舅子、通远公司总经理姚叔来(C.F.Yau)正打算乘船赴纽约,便决定一同前往。在他们从加拿大多伦多改乘火车前往纽约的途中,卢芹斋遇见了来自底特律的退休商人弗利尔。

“我在美国贩文物”——卢芹斋们的高峰时刻:从巴黎转战纽约

声震西方收藏界的卢芹斋

现任佳士得国际拍卖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国瓷器与艺术品部国际主管(法)罗拉,在她所撰写的《卢芹斋传》【注】中,将卢芹斋与弗利尔在这次火车上的见面,描述为一次“邂逅”:弗利尔看见这位中国人穿着单薄,有意将自己的外套借给他,两人因此相识。

但笔者对于罗拉女士所描述的这段传奇持保留意见,因为考虑到同行的姚叔来正是数年前弗利尔到访中国时的中间人,而且在上一篇文章中也提到,卢芹斋在上海的掌眼人管复初在此时已经与弗利尔有过接近10年的交往,因此这次卢芹斋与弗利尔的“火车奇遇”,也许是早已经安排好的重要会见之一。

1914年的纽约之行,让卢芹斋认识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全球艺术中心以及艺术品交易市场,正在从巴黎、伦敦转移到纽约。

而他的业务重心也从次年开始,迁移到这片让人眼花缭乱的新大陆上。

伴随着卢芹斋纽约分号的筹备及开业,这位出身卑微的中国人也将在这片新大陆上完成他“名留青史”的奠基之作:将被盗走两块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北面祭坛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其中二骏:“拳毛騧”和“飒露紫”,以12.5万美元卖给了美国人,如今这两幅石刻收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他不光将迎来事业上的另一辉煌时期,同时也将在这里迎击生意上的重要对手:日本人山中定次郎。

贰 从亚历山大、惠斯勒到杜因,影响弗利尔的艺术家和收藏家

在继续介绍这些卖家之前,我们再来看看买方。

除了弗利尔外,还有哪些美国人对于太平洋对面这块土地上的古老物件感兴趣?卢芹斋、管复初、李文卿、游筱溪们迎合了什么样的审美思潮以及收藏热呢?

在此前大概半个世纪左右,西方美术史上出现了印象派、后印象派,对传统室内架上绘画提出了挑战。到了上世纪初,各类现代艺术思潮——立体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登上了历史舞台。西方艺术界以及美学思想,不断挑战传统学院派,突破思维疆域,步入了现代艺术时期。

促使西方艺术和美学思想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照相技术的发明。二便是从日本传往欧洲的浮世绘图案,让艺术家重新审视构图、色彩等一系列绘画方式。

1852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敲开了日本的大门,从此日本长达200多年的锁国政策开始逐步崩溃。此后,从日本到欧洲的货运开始发展起来。这为西方了解日本绘画搭建了桥梁。

对日本绘画喜爱的西方画家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包括莫奈、卡萨特、梵高、高更等等,他们在创作中都曾借鉴过日本绘画的形式,而一旦他们有了些钱,便成为东方瓷器、古董的执着收藏者。

美国裔画家詹姆斯·阿伯特·麦克尼尔·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 1834——1903年),便是其中一位。这位画家的父亲,正是卢芹斋多年以后往返欧洲和中国之间所乘坐的那条铁路的设计师之一。

惠斯勒的童年,便是跟随父亲在俄国度过。直到1849年父亲病逝后,他母亲才带着他迁回到美国的斯托宁顿。虽然是美国人,自从他1855年去到巴黎后,就再未回到美国,他的艺术生涯主要在法国和英国度过。

在英国,惠斯勒的朋友圈里有一位名叫威廉·克里夫利·亚历山大(William Cleverly Alexander 1840-1916)的人,他自1867年起,开始从伦敦各大古董商购入藏品,其收藏囊括中国唐代至清代陶瓷、玉器、掐丝珐琅器等。

“我在美国贩文物”——卢芹斋们的高峰时刻:从巴黎转战纽约
“我在美国贩文物”——卢芹斋们的高峰时刻:从巴黎转战纽约

被称作亚历山大瓶的元代青花葫芦瓶

1931年由霍伯桑(R. L. Hobson)撰写的《私人收藏的中国陶瓷》(Chinese ceramics in private collectios )的书,这本书中对亚历山大的藏品做了详尽介绍。霍伯桑评价说:“亚历山大的私人珍藏,可能是我们现在可见的中国文物私人收藏的首个现代样本。”

2018年上半年,在北京保利的春季拍卖会上,推出过一例元代青花葫芦瓶,便是亚历山大于1876年8月9日购自古董商 Thomas Goode & Co,该瓶以5681万人民币成交。

在亚历山大等人的影响下,惠斯勒也对瓷器、折扇、屏风等东方元素痴迷。他不仅搜集这些古董,还在其作品中体现这种风格。当弗利尔结识了比自己年长20岁、当时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裔艺术前辈惠斯勒时,便受到惠斯勒美学思想的影响。

早在1894年,40岁的弗利尔曾与惠斯勒在巴黎共度了两个星期,一起交流探讨日本艺术,从那时起弗利尔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搜集所有东方大师们的艺术作品,并为它们在美国建造一座博物馆。

就在惠斯勒于1903年去世前不久,还专门为弗利尔创作了一幅肖像画,可见这对忘年交之间的深情厚谊。

“我在美国贩文物”——卢芹斋们的高峰时刻:从巴黎转战纽约

惠斯勒为弗利尔作的肖像(带画框)

“我在美国贩文物”——卢芹斋们的高峰时刻:从巴黎转战纽约

惠斯勒为弗利尔完成的肖像

“我在美国贩文物”——卢芹斋们的高峰时刻:从巴黎转战纽约

惠斯勒白色交响乐2号 1864-65年

弗利尔不仅收藏了大量惠斯勒的作品,还将惠斯勒设计的充满东方情调的“孔雀屋”全盘买下,搬迁至美国。“孔雀屋”本是惠斯勒于1863年在伦敦,为他的艺术赞助人雷兰德(Frederick Richards Leyland)所设计的餐厅,但这位航运公司的老板并不喜欢惠斯勒的作品,更不喜欢惠斯勒为此开出的天价订单。在惠斯勒去世后,这间屋子中所有陈设和画作被弗利尔收购,打包了27箱,从伦敦搬到底特律,直到1923年搬迁至华盛顿特区的弗利尔美术馆中。

餐厅中这幅《从陶瓷王国来的公主》,便时出自惠斯勒的手笔。

“我在美国贩文物”——卢芹斋们的高峰时刻:从巴黎转战纽约

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青花瓷成了惠斯勒现代性的圣物

“我在美国贩文物”——卢芹斋们的高峰时刻:从巴黎转战纽约

《来自瓷器国的公主》被放置孔雀屋中,四周被青花瓷包围着

“我在美国贩文物”——卢芹斋们的高峰时刻:从巴黎转战纽约

惠斯勒作品中的东方元素《来自瓷器国的公主》

“我在美国贩文物”——卢芹斋们的高峰时刻:从巴黎转战纽约

惠斯勒设计的孔雀屋

在惠斯勒这一代艺术家之后,美国本土的艺术和美学思想开始全面模仿欧洲,出现了一个相对“前卫”本土的印象派画家群体——“十人帮”,英文称呼是Ten American Painters,也简称为THE TEN,这一画派持续了近20年,每年举办自己的年度展览。在成立之初,美国当时最具公众影响力的画家温斯洛·霍默本想加入,但被拒绝了。

这十位画家包括Childe Hassam, J. Alden Weir, John Henry Twachtman,Thomas Wilmer Dewing等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曾经在欧洲学习过,近距离接触过当时的印象派,主要在纽约和波士顿一带活动。这些美国画家们开始进行“印象主义”尝试时,常常借助一些东方文化的符号或者道具来进行艺术革新,在他们的影响下,中国的折扇、青花瓷、古典的屏风、旗袍等等元素,逐渐演变成高贵、典雅、革新且时尚的代名词。

弗利尔本人因病从生意场上退休时,只有46岁,他开启自己收藏事业之初,首先受到了惠斯勒东方情节的影响。此外,包括“十人帮”中的托马斯·杜因(Thomas Wilmer Dewing 1851年5月4日——1938年11月5日)这类美国本土的痴迷于东方情节的知名画家,也对他产生不小的影响。

“我在美国贩文物”——卢芹斋们的高峰时刻:从巴黎转战纽约

托马斯·杜因1910年所作女士肖像

在托马斯·杜因这幅作于1910年的女士肖像中,描绘了一位身着长裙的西方女子,请注意她背后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中国式的立轴。这对于经常描绘折扇、瓷器的西方画家们来说,显得不同寻常。

最开始从事收藏的弗利尔,希望找一些自己喜欢的美国画家为他画些画,装饰自己在底特律的房子,这其中就包括托马斯·杜因的画作。他将杜因为自己女儿所画的一幅肖像画,摆放在了自己底特律居室的壁炉上方。

在经历过垃圾桶画派和印象派洗礼后,美国的艺术家和公众们于1913年在纽约军械库开幕的国际现代艺术展览会( Armory Show )中,首次见到了莫奈、塞尚、梵高、高更、马蒂斯、乔治·布拉克、毕加索、蒙克、康定斯基、杜尚们的欧洲前卫艺术。

1913年的军械库展览,为美国人带来了全新的绘画理念。此后两年,1915年,也就在卢芹斋的来远公司纽约分号开业的那一年,因为《下楼梯的裸女》在美国引发了轰动和嘲笑的杜尚本人,也乘船来到纽约,继续着他惊世骇俗的艺术之旅,人们也将他看作纽约达达主义团体的核心人物。

杜尚的到来,预示着全球现代艺术中心正在从巴黎转向纽约。

“我在美国贩文物”——卢芹斋们的高峰时刻:从巴黎转战纽约

1913年 军械库展的广告招贴画

此后,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即将开启了咆哮的二十年代——一个适合收藏的太平盛世到来了。

美国模仿和借鉴欧洲——欧洲模仿和借鉴日本——日本模仿和借鉴中国,这一艺术发展和创新的游戏将变得完全不同,东西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艺术作品及美学理论的碰撞和交融,将直接呈现在纽约的舞台上。

相对于美国的盛世,1915年——1926年期间的中国,则是战火纷飞。

那些逐渐将业务从巴黎迁往纽约的中国古董商人们,面对自己直接的生意对手日本人时,也许在想:

是时候,让美国人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货了。

(本文为《“我在美国贩文物”——上世纪初与弗利尔做生意的中国商人们》系列文章第二篇,未完待续。往期回顾: )

注:见《卢芹斋传》,作者:(法)罗拉著;卞婉钰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