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大理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地跨東經98°52′~101°03′,北緯24°41′~26°42′之間,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轄大理市和祥雲、彌渡、賓川、永平、雲龍、洱源、鶴慶、劍川8個縣以及漾濞、巍山、南澗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是中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地處低緯高原,四季溫差不大,乾溼季分明,以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為主,常年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以秀麗山水和少數民族風情聞名於世,境內以蝴蝶泉、洱海、崇聖寺三塔等景點最有代表性。大理是中國唯一的白族自治州,也是聞名於世的電影“五朵金花”的故鄉。

大理國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大理國(白語:Dablit guaif)是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中國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公元937年通海節度段思平滅南詔建國,定都羊苴咩城,國號大理,因舉國尊崇佛教,又稱妙香國。公元1095年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國,1096年高升泰在死後歸政於段正淳,史稱後理國。公元1253年,大蒙古國忽必烈徵雲南,滅大理國,後建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原大理國王段氏被任為大理世襲總管。大理國滅亡後,元世祖至元七年置大理路。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將大理路改為大理府。這當中作為洱海周圍的大理縣也數易其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置太和縣,1913年改名大理縣。

南昭國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南詔是中國唐朝時包括現時雲南全部,貴州,四川,西藏,越南,緬甸一部分的國家。唐時西洱河地區有6個大部落,號稱「六詔」,即蒙舍詔、蒙禹詔、越析詔、浪穹詔、鄧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因地處南方,故亦名南詔。

永徽五年(654),蒙舍詔張樂進求讓位於避仇來居的細奴邏。細奴邏遣子入唐,求唐保護。自唐高宗儀鳳三年(678)起,吐蕃先後征服五詔,獨蒙舍詔始終附唐。開元元年(713),玄宗封南詔皮羅閣為臺登郡王。開元二十六年,皮羅閣在唐王朝支持下兼併五詔,進爵雲南王,建立南詔國。次年遷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境內)。唐昭宗天覆二年(902),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南詔國傳位165年,至此滅亡。

五代後唐天成四年(929年),趙善政滅大長和國,建立大天興,次年東川節度使楊-{幹}-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大義寧後被白族先民段思平所滅,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建立大理政權。

大理景區

大理古城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大理古城位於雲南省西部,又名葉榆城、紫城。古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為其新都。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佔地面積3平方公里。

大理為1982年2月8日國務院公佈的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歷史間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內分佈了14處市級以上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承載著大理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遊核心區。

洱海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洱海,古稱洱河、西洱河,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是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中國第七大淡水湖,也是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傳說因其狀似人耳,故名洱海。

洱海具有供水、農灌、發電、調節氣候、漁業、航運、旅遊七大主要功能,盛產鯉魚、 弓魚、蟹等十餘種水產品,其中以弓魚最為著名,身形長瘦,鱗細肉鮮,號稱"魚魁",當地稱為“魚土鍋”,是洱海的特產。

蝴蝶泉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蝴蝶泉位於蒼山第一峰雲弄峰神摩山下,南距大理古城27公里。蝴蝶泉面積50多平方米,為方形泉潭。泉水清澈如鏡,有泉底冒出,泉邊弄蔭如蓋,一高大古樹,橫臥泉上,這就是“蝴蝶樹”。每年春夏天之交,特別是4月15日,蝴蝶樹芬芳引蝴蝶。大批蝴蝶聚於泉邊,滿天飛舞。最奇的是萬千彩蝴蝶,交尾相隨,倒掛蝴蝶樹上,形成無數串,垂及水面,蔚為壯觀。蝴蝶泉是有名的遊覽勝地之一,風光秀麗,泉水清澈,獨具天下罕見的奇觀(蝴蝶會)。隨著反映白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的傳播,蝴蝶泉這一奇異的景觀更是蜚聲遐邇,馳名中外。

2018.06.09,雲南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下發《關於批准大理蝴蝶泉景區等4家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決定》,正式批准大理蝴蝶泉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崇聖寺三塔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處,西對蒼山應樂峰,東對洱海,距山腳約為1500米。南336米處有桃溪向東流過。北76米處有梅溪,東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閣組成。大塔又名千尋塔,當地群眾稱它為“文筆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級,為大理地區典型的密簷式空心四方形磚塔。南北小塔均為十級,高42.17米,為八角形密簷式空心磚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是大理省級旅遊度假區,同時也是為《天龍八部》影視劇拍攝投資興建的一個大型影視拍攝基地。其與大理古城、崇聖寺三塔、元世祖平雲南碑等現有景點相輝映,形成集中展示大理歷史文化的旅遊核心區。

崇聖寺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崇聖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經歷代擴建,到宋代大理國時期達到鼎盛。崇聖寺建築主體以鋼混結構為主,斗拱門窗及細部裝修採用上好紅椿木精雕細鑿,中軸線建築採用最高規格的金龍金鳳和璽彩,兩次軸線採用莊重典雅的旋子彩,廊閣內院採用活潑詼諧的蘇式彩,整個建築跌宕起伏,錯落有致、金碧輝煌、氣勢磅礴。崇聖寺位於大理古城北郊,依山傍水、峰巒疊翠、環境清幽,靈鷲勝地、妙香佛都。

喜洲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喜洲鎮隸屬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位於大理市北部,背靠蒼山五臺、滄浪、雲弄三峰,東瀕洱海,滇藏公路、大麗公路穿境而過,鄉村公路交織,沿海水路有木船、機動船通航,水陸交通十分方便。

喜洲,古稱史城,又稱大釐城,是雲南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和重點僑鄉之一,是白族典型的商業集鎮,是白族民族資本主義的發萌地之一。

全鎮國土面積161平方公里,61715人(2000年),轄有13個村委會,擁有蝴蝶泉、天龍洞、海舌和花甸壩等景點。

大理地熱國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大理地熱國佔地1000畝,總投資3.47億人民幣,是以溫泉沐浴文化為特色的休閒度假型旅遊風景區,它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洱源縣國家級風景區茈碧湖畔,是到大理蒼山、洱海、麗江古城、玉龍雪山和迪慶香格里拉的必經之地,其風光秀麗,景色怡人。

感通寺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感通寺位於點蒼山聖應峰南麓,大理古城和下關之間,距大理古城約5公里,距離下關約11公里。感通寺背靠四季積雪不化的蒼山,面對煙波浩淼,白帆點點的洱海,集天地間靈於一身,又名蕩山寺。

觀音塘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觀音塘又名大王庵,位於大理古城南,上末村,因清代曾設汛溏,故又稱觀音塘。是大理市佛教協會駐地。

賓川雞足山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大理賓川雞足山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西北,北緯25°56'~26°00'和東經100°20'~100°25'之間,雞足山最高海拔天柱峰金頂寺3248米,最低海拔沙址河1780米,相對高差1468米,距縣城30公里。大理賓川雞足山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東南亞著名佛教聖地,中國漢傳藏傳佛教交匯地和世界佛教禪宗發源地,素有“雞足奇秀甲天下”、“靈山佛都、旅遊勝地”、“天開佛國”、“華夏第一佛山”等美譽,以“四觀八景”的奇風異彩名冠於世,被國務院列為全國四十四個風景名勝區之一。

大理張家花園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大理張家花園是2008年3月才開闢的景點,彩雲之南的夢幻茶花民居 她被山茶花、杜鵑花和十八溪水傾注的洱海母親湖所環繞,背靠蒼山的鮮花、龍膽、高河菜,被所有來過的人稱為“雲南第一園”和“夢幻白族民居”,也是“驚奇、神奇、激動”的代名詞,頸上繡滿花環穿著繡著山茶和杜鵑的服飾,白裡透紅的白族人能歌善舞,吸引了世界上嚮往大理彩雲追月的夢幻人,當洱海清澈的水從金色點染的一刻到金梭射向點蒼山的彩雲時,陽光也就慵懶地撒遍了張家花園這座東方“夢幻民居”。

觀音塘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觀音塘又名大王庵,位於大理古城南,上末村,因清代曾設汛溏,故又稱觀音塘。是大理市佛教協會駐地。

劍川石寶山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劍川石寶山位於劍川縣城西南25公里處,佔地面積25平方公里,因山上的紅砂石成龜背狀裂紋,如獅似象像鍾,得石寶之名。這裡林木茂盛、石趣無限,廟宇別緻,景色獨特,尤以石窟和摩崖造像而聲名久遠。山中開鑿於唐宋年間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譽,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邊陲古寨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雲南邊陲古寨位於大理鶴慶城南12公里處,距麗江54公里,距大理132公里,佔地約50畝,是大麗旅遊線上獨一無二的民居風情旅遊區。這裡建築獨特,風光奇異,有曲徑但不通幽,有風景卻不迷人。這裡居住著一群幾乎被世俗遺忘的邊陲人,據說這些邊陲人原來生活在中緬邊境,沒有民族,過著原始人的生活,他們以樹葉遮體,吃生冷食物,居住在樹上。後來雲南有關部門為解決這些人的生存生活問題,在此修了個山寨—邊陲古寨,請一些年輕的邊陲人到這裡,共同開發一個新的旅遊項目,將收入用於解決邊陲人的生活問題。

美食

餌塊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餌塊可做成各種形狀,除長絲叫餌絲外,其餘不論餅形、卷形、塊形都叫“餌”。餌塊在昆明民俗中是過年必吃的,平時也或炒或煮或燒無不宜,邊陲百姓熱衷於“餌食”,執傳統而不墮,已數千年。餌塊切成一寸見方小薄片加雲腿絲、肉片、雞蛋、蔬菜等炒,就成了既可做主食也可以佐餐的炒餌塊,其中最出名的要稱“大救駕”。

餌絲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餌絲是雲南的特色小吃之一,主要以大米為原料製作而成。餌絲的主要吃法和雲南的另一特色小吃米線相似,只是二者口感存在差異。米線圓滑彈爽,餌絲柔韌留香。

餌絲是由餌塊演變出來的,餌塊切絲便做成了餌絲,且後者更加入味。製作好的餌絲和不同佐料搭配,經過蒸、煮、炒等不同方式烹飪加工,便產生了獨具風味的美食。

喜洲破酥粑粑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一種色、香、味均佳的麥面烤餅,是大理城鄉的一種風味小吃,以喜洲白族傳統粑粑最為有名。小麥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發麵相當講究,要加適量上鹼,揉透,再用精油分層,撒上蔥花、花椒、食鹽為鹹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紅糖包心為甜味。做成圓形小餅後,一次6個,鹹甜各半,整齊地擺在一塊圓形砧板上,再用油刷在餅子朝上的一面刷上一層香油,然後放入油鍋中烘烤。 大約十分鐘後,一鍋黃燦燦、香噴噴、又酥又脆的“破酥”出鍋了。

生皮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生皮為雲南白族特色菜餚之一,白語稱為“hainl gaid (音:海格)。在大理地區也稱為“生肉”,生皮的原料為火燒豬(生豬宰殺後整豬用火燒,此時皮已經九成熟,而裡面的肉仍為生的)的肉和皮,切成絲或片,用醬油、酸醋、辣椒等調料配製的蘸水蘸食,或者直接涼拌食用。

乳扇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乳扇是主產於大理州洱源縣的奶製品,在大理市的喜洲鎮、上關鎮亦有出產,尤以洱源鄧川出產為佳。乳扇形制獨特,是一種含水較少的薄片,呈乳白、乳黃之色,大致如菱角狀竹扇之形,兩頭有抓腳,生吃、幹吃、油炸、煎烤均可。其在雲南大理很受歡迎。

雕梅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雕梅是白族傳統名特食品,雕梅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紋而得名。據史書記載,遠在唐代南詔時期,就有探親訪友相互饋贈雕梅的風俗。主產區為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和大理市,其餘大理州內各縣均有分佈。其中以洱源最為有名。

白族

愛情聖地、古國之都《大理》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佈。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