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拥有“雪风”和“野分”两大祥瑞的旧日本海军“阳炎”级驱逐舰


“阳炎”级驱逐舰(KAGERO class Destroyer,陽炎型驅逐艦/かげろう)是旧日本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一型驱逐舰。

“阳炎”级驱逐舰是日本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的约束后,完全按照日本海军建设思路设计生产的一型舰队驱逐舰 。共建造19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日本的假想敌就是美国。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和伦敦海军军备条约中均规定,日美主力舰的比例是3:5,而战后日本和美国如果开战,主力舰数量上的劣势是肯定了的事实。

作战方式上如果是美方处于进攻势态,那么在双方主力舰队交战之前非常有必要使用小型舰艇对其进行逐次削弱,有较好的航程、适航性以及强大重型鱼雷攻击能力的舰队型驱逐舰很适合担当此任务,因此军令部立即把舰队型驱逐舰的整备工作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来。

根据兰切斯特方程,就是要以战舰数量上以6:10取得胜利,那么首先要让轻型水面舰艇把美国舰队实力大大削弱才行。担当这个任务的就是水雷战队的驱逐舰和轻巡洋舰,特别是数量众多的驱逐舰。

因此,有了在华盛顿条约时代相当前卫的吹雪级、伦敦条约时代失败的初春级(失败的原因是想在条约规定的驱逐舰1850吨排水量的限制下达到特型驱逐舰的能力和性能不佳的白露级以及后来部分考虑条约同样不行的朝潮级。

海军对这些老型号驱逐舰的不满一直存在,主要诟病的就是航程、稳定性以及武备“太弱”。当华盛顿条约到期,伦敦条约过时,几个海洋大国各自心怀鬼胎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没有一个国家能说服其他国家接受自己的想法,下一步的条约当然就无法协商出来了,自此,对海军来说令人兴奋的无条约的黄金时代来临。

日本海军对以前的朝潮级驱逐舰有诸多的不满。由于是优先考虑武备,结果航程和速度都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同时舰艇的结构也不理想。于是提出了新的“理想型”舰队驱逐舰计划。


⒈与特型驱逐舰的尺寸、吨位大致相同,武备要超过。 ⒉要克服“朝潮”级的所有缺点,主要是航程和最高航速。整体性能要全面超过特型和“朝潮”级。 ⒊续航力达到18节/5000海里,特别强调鱼雷攻击的成功率,要迅速抢得发射阵位就必须有大约高于敌方10节的速度优势,此时设计的“大和”级战列舰最高航速为27节,所以新的驱逐舰最高航速要在36节以上。

舰政本部对军令部下达的计划进行了探讨,得出的结论是必须有60000马力以上的轮机,排水量不少于2750吨,全长超过120米,这样的大型舰艇和海军方面的夜战、雷击战所要求的小型舰艇是相抵触的,军令部不得不做出了部分妥协,为了夜战、雷击战能力,必须避免大型化,所以续航力优先,最高速度其次,可以下降到35节。

在此基础上舰政本部开始了设计,由吴海军工厂造船部主任牧野茂技术大佐主持。“阳炎”级和其后改进型夕云级驱逐舰被称为"甲型驱逐舰"。1937年的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中阳炎级驱逐舰计划建造15艘。


1939年的第四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中再追加了4艘,共计19艘

阳炎级驱逐舰计划完成18艘:阳炎,不知火,黑潮,亲潮,初风,夏潮,雪风,早潮,矶风,天津风,时津风,浦风,滨风,谷风,野分,岚,萩风,舞风,秋云。

阳炎级是当时典型的舰队驱逐舰之一。阳炎级是日本总结数十年驱逐舰建造经验教训的结果,该级舰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各方面比较平衡。舰艏轮廓继续采用日本驱逐舰贯有的为高速使用的飞剪式舰首、高干舷、短艏楼。

阳炎级设计中特别重视“友鹤事件”以及“第四舰队事件”事故的教训,对舰体结构设计予以重视。舰体结构方面比起前面设计制造的4个级别驱逐舰有很大的改良。

当年“第四舰队事件”事故原因中的一条是电气焊接技术不过关,舰体亢余强度不足,这个问题在日本驱逐舰中一直没有很好重视和处理,之后的日本海军军舰建造中电气焊接一度严格控制其使用量。在“牢固的舰体比耗油、机动性更重要”的呼声中,“阳炎”级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完善的处理,由于确定焊接技术比以前成熟可靠,在该级中反而得到大规模使用,以此节省了不少重量。全舰重心降低,使得稳定性、适航性的提高。


标准排水量2033吨,满载排水量2490吨;舰长118.49米,宽10.82米,吃水3.76米;3座燃油锅炉,2座蒸汽轮机;最高航速35节,续航力5000海里/18节。

3座双联装三年式C型127毫米/50舰炮;2座双联装25毫米高射炮;2座四联装九二式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93式氧气鱼雷,备弹16枚;深水炸弹发射架1座、水雷导轨6条、扫雷具1具。

1942年至1943年,大部分阳炎级驱逐舰拆除一座后主炮塔,25毫米高射炮增至14座,舰尾的布雷与扫雷具被移除,改为4座深水炸弹投掷器。至1944年25毫米高射炮增至28座,另外加装12.7毫米高射机枪4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