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交通部:近9年我国搜救责任区内平均每天成功救助45人

11月22日,交通运输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对《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有关内容进行解读,并介绍我国水上搜救事业的发展成果。会上透露,2010-2018年,全国各级海上搜救中心在我国搜救责任区内成功搜救150687名中外遇险人员,平均每天成功救助45人,搜救成功率96.2%。目前我国专业海上搜救力量基本覆盖我国18000公里海岸线,到2035年,将全面建成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

交通部:近9年我国搜救责任区内平均每天成功救助45人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布会现场。

过去9年成功搜救15万余名遇险人员,平均每天救助45人

随着我国水上旅游、海洋经济等涉海、涉水活动日益增多,水上搜救工作日益重要。

“可以说水上搜救成为了人民群众海上、水上最后一道安全防线,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吴春耕说。

据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卓立介绍,我国水上搜救工作具有“起步早、基础好、与国际接轨”的特点,并分别于2005年和2012年建立了国家海上搜救和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10-2018年,全国各级海上搜救中心共组织协调搜救行动18474次,协调各类船艇84586艘次,协调飞机3451架次,在我国搜救责任区内成功搜救13592艘中外遇险船舶、150687名中外遇险人员,平均每天成功救助45人,搜救成功率96.2%。

今年1-10月,全国各级海上搜救中心共组织协调搜救行动1539次,成功搜救1266艘中外遇险船舶、11788名中外遇险人员。

“水上搜救能力和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卓立说。

专业海上搜救力量基本覆盖我国18000公里海岸线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徐春介绍,我国沿海船舶交通密度大,交通状况复杂,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服务任务艰巨。

近年来,我国海上搜救专业力量也取得了发展。交通运输部救捞局总工程师潘伟介绍,目前我国共拥有海上专业救助船72艘,各类打捞工程船120艘,救助直升机24架,具备了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抢险打捞“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具备了在恶劣海况下执行搜救任务的能力。

救捞系统自1951年成立至今,共救助遇险人员80036名(外籍人员12270名),救助遇险船舶5301艘(外籍船舶936艘),打捞沉船1818艘。

此外,为了提高海上搜救效率,救捞系统采取“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的动态待命值班制度。目前共有海上待命点88个,最远的一个位于南沙岛礁,标志着专业海上搜救力量基本覆盖我国18000公里海岸线。

“目前我国救援队伍在救捞能力上,特别是在高海况条件下,对群体性人命遇险事件,深海搜寻定位、大范围大吨位沉船快速整体打捞、应急处置大面积海上溢油和沉船存油泄露及危化品污染等方面,离全方面覆盖、快速反应 、组织高效等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潘伟说。据他透露,下一步将继续推动相关工作,加强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确保海上专业搜救队伍在关键时候发挥关键作用。

到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

据透露,当前,我国水上搜救工作仍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法规标准不健全、保障能力不适应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期盼。

为推动水上搜救工作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出台《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聚焦破解水上搜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明确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举措,提出了健全水上搜救体制、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内河水上搜救协同等水上搜救工作10个方面38项重点任务。

例如,在装备研发配备和技术应用方面,重点任务是推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卫星通信等在水上搜救工作中的应用。

下一步,救捞系统将落实《通知》要求,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海江兼备、快速反应、处置高效的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交通救捞应急效率和处置效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适应交通强国建设要求。到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整体实力、保障效果位居世界前列,有效支撑交通强国战略目标实现。

采写/摄影:南都见习记者 吴单 发自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