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這個省會名稱源自一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它的各區縣名字由來嗎

石家莊的名字來源於石家莊村的村名。石家莊這個名已有千年歷史,此地原是黃帝的後人因戰爭在此居住,是用石頭砌的防護石牆,後來人員南遷河南陳州(準陽)一帶。在此有出生的孩子因思念家鄉,後來有一部分又遷了回來,因村中多石匠而得名把此地起名叫石家莊,也稱石匠村。五千多年雖然過去了,但兩地方言仍然沒變,如石家說“沾不沾”這些方言,至今在河南周口、駐馬店、安徽西部的部分人口大市流行。

石家莊村名字有史料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在石家莊鹿泉區龍泉寺上院殿前廣場一元代石碑(即《大元真定府獲鹿縣龍泉院營建記碑》)。經考證,碑文中出現的“石家莊”,是現存最早的石家莊村的文字記載。自建以來已有六七百年曆史的灣裡廟是石家莊村最龐大的廟。

這個省會名稱源自一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它的各區縣名字由來嗎

大元真定府獲鹿縣龍泉院營建記碑


民國14年(1925年)6月24日,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命令直隸省建立“石家市”,實行市自治制;並撤銷正定市改為縣。8月29日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又以1273號指令批准將石(家)莊村、休門村合併,取首尾各一字,更名為石門市,組建石門市政公所,籌建市制。併成為此地區新的中心。民國17年(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取消所有市政公所,廢除原來的“市自制”。至此,建市工作遂告擱淺。民國27年(1938年)1月15日,組建偽石門市政公署籌備處。民國28年(1939年)10月7日,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以秘字第1027號指令,正式批准設立石門市。並逐步成為這一地區中心城市。1940年4月24日,河北省公署將全省劃分為八道,其中,真定道道公署(後又改稱真定行政區)也正式落戶於石門市的日華大街。真定道道公署管轄的區域為束鹿縣、正定縣、石門市等22縣1市。1943年1月, 石門市改為省轄市,成為冀中南地區名副其實的行政中心。1946年5月市政府成立,轄正定縣、獲鹿縣、藁城縣、欒城縣、高邑縣、趙縣、柏鄉縣、靈壽縣、平山縣、元氏縣、贊皇縣等共計12個縣。1947年2月提交更改市名,民國36年(1947年)11月12日石門市解放,12月26日石門市更名為石家莊市。

石家莊為河北省會,市轄區總面積15848平方公里,市區面積2206平方公里。石家莊市轄8區14((市),即新華區、橋西區、長安區、裕華區、礦區、藁城區、鹿泉區、欒城區、辛集市、晉州市、新樂市、正定縣、深澤縣、無極縣、趙縣、高邑縣、元氏縣、贊皇縣、井陘縣、平山縣、靈壽縣、行唐縣。

這個省會名稱源自一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它的各區縣名字由來嗎

石家莊區劃圖

新華區

得名因境內的新華路。

石家莊有條復興路,解放後改名為群眾路,後來改為新華路,2015年,石獲南路(自西二環北路至橋西區與鹿泉區交界處)也更名為新華路。更名後的新華路,東起車輛廠前街,西至橋西區與鹿泉區交界處。新華區包含,二環以內的新華路部分。1956年5月,新華區和永安區(現橋西區)合併為橋西區,新華路劃歸橋西區。1969年11月,橋西區分為紅衛區和新華區。

橋西區

最初因地處盧漢鐵路大石橋以西,而統稱'橋西'。 大石橋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區中心、大橋路與公里街交叉口東北側、石家莊解放紀念碑之北。大石橋建於1907年,全長150米,高7米,寬10米,共23孔;橋身全系石灰岩砌成,坡面平緩;橋頭兩側各有石獅雕塑二尊。該橋因採用大塊方石砌成,故名大石橋。石家莊俗稱的橋東、橋西即以此橋為界。橋西區1955年改名為永安區。1956年與新華區合併稱橋西區,60年獲鹿縣(現鹿泉區)劃歸橋西區領導,69年與新華區分開取名紅衛區,1979年恢復橋西區名稱至今。2014年9月23日撤銷石家莊市橋東區後部分街道劃歸石家莊市橋西區。

長安區

以當時境內長安路命名,提到長安路現在很多年輕的石家莊人都不知道是哪裡,說起中山路,肯定沒有石家莊人不知道,如今的中山東路就是原長安路、解放路合併而來,解放路就是地道橋到北國這一段,建設大街在往東,就是當年的長安路。如今長安路雖然成為了歷史名詞,但長安區的命名一直持續下來。

裕華區

以境內有裕華路得名。裕華路意為祝福繁華富裕之意,如今是石家莊的迎賓大道。裕華區是石家莊市比較年輕的區了,2001年1月22日才成立石家莊市裕華區。將正定縣的留村鄉、二十里鋪鎮,欒城縣方村鎮的方村、南焦、南王、趙卜口、宋村、東荊壁、西荊壁、賈村、臺上、位同、南慄、南位12個村和 長安區 的裕東、裕華路、東大街3個街道以及原郊區的槐底街道、孫村街道的孫村、塔冢2個村劃歸裕華區管轄。如今裕華區因為起步晚,所以更容易大刀闊斧的建設,各方面風生水起,還代管著高新區,可以說是後來居上了,沒有辜負裕華之名。

井陘礦區

原為井陘縣地,後來因為礦,1950年井陘煤礦周圍村莊置區為石家莊礦區

藁城區

朵氏部落在沿河高地住房壘灶,而為高城。到隋開皇十八年,因境內已是“河流密佈,林木高棕”遂改高城為槀城。元太祖初年又改槀城為藁城,意思是水草豐美,綠樹環繞的地方。1989年7月撤縣建市,稱藁城市,2014年撤銷藁城市,設立藁城區。

鹿泉區

戰國時稱石邑,隋設立鹿泉縣(縣南十里有鹿泉水,因而名之),唐改稱獲鹿縣,金、元時稱鎮寧州,明清恢復獲鹿縣建制。1994年設立鹿泉為縣級市,鹿泉市。2014年撤銷鹿泉市,設立鹿泉區。

欒城區

晉國中軍元帥、正卿欒書(諡號武子)即採食於此,建為欒邑,欒城因此而得名。最早為欒邑,東漢改置欒城縣。三國魏時,併入平棘縣。北魏時復置欒城縣。北齊時廢欒城縣。隋設欒州,復置欒城縣。唐改欒城為欒氏縣。五代時又改稱欒城縣。2014年撤銷欒城縣,設立欒城區。

辛集市

隋開皇十六年,置晏城縣,十八年改鹿城縣,唐天寶十五年改稱束鹿縣。明時此地已名新集(新的皮毛集市),後改“新”為“辛”。抗日戰爭初期,屬束鹿縣。1942年屬深束縣。抗戰勝利後改為辛集市。1949年辛集市改為辛集鎮,1954年辛集鎮劃為束鹿縣。1986年3月,撤銷束鹿縣,設立辛集市。

晉州市

因晉國而得名。元太祖十年在鼓城縣治設晉州。元太宗十年撤晉州。元世祖二年於鼓城縣治復設晉州,轄縣未變。清雍正二年升晉州為直隸州,轄無極、藁城2縣。1913年,民國二年,改晉州為晉縣。1991年撤晉縣設晉州市。

新樂市

因古西樂邑諧音得名。漢時設新市縣,隋開皇十六年改為新樂縣。1992年撤縣建新樂市。

正定縣

因清雍正間因避世宗胤禛名諱改名真定為正定。漢高祖十一年改東垣縣為真定縣(意即真正安定),東晉真定由滹沱河南岸移至北岸安樂壘(今正定縣正定鎮)成為新的區域中心。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諱,改真定府為正定府,轄一州及正定等十三縣。1925年以正定縣城廂為正定市,隸屬正定縣。不久即撤銷正定市。1947年解放正定縣城。城內為正定市。1949年撤銷正定市改為正定縣。

深澤縣

因古代境內水澤深廣得名。漢高祖八年深澤即為侯國,漢武帝元朔五年改侯國為縣,始設深澤縣。

無極縣

一說因山得名,境內有無極山,而得名。一說魯國司空毋駭率兵入侵滅極而得名毋極。西漢初置毋極縣,唐代萬歲通天(武則天年號)二年(公元697年),毋極縣始改為無極縣。

趙縣

因趙國而得名。北齊天保二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諱,改殷州為趙州,趙州名始於此,1913年2月趙州知州李大防奉命改趙州為趙縣。

高邑縣

《後漢書·光武紀》載:建武元年(25年)光武從薊(今北京)還至鄗,設壇場於鄗南千秋亭五城陌,即帝位,於是“改鄗為高邑”。高邑之名即由此而來。

元氏縣

趙王始封公子元於此,元氏由此而得名。西漢初設置為縣,1943年獲鹿縣路南區域併入元氏縣改稱元獲縣。1958年元氏高邑兩縣合併為高元縣,同年12月贊皇併入,改稱元氏縣。1962年三縣分置,元氏縣恢復原建置。

贊皇縣

公元前968年,周穆王舉進兵,在巑山(今贊皇山,縣城西南25公里)一帶大敗犬戎。得勝後,周穆王登遊巑山,並封為贊皇山。其縣名因境內有贊皇山而得名。

井陘縣

因地形而得名,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周穆王東巡狩獵時,來到此地,看到“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名“井陘”。秦始皇二十六年置井陘縣。

平山縣

因平息安祿山叛亂得名。 隋開皇十六年置房山縣。唐肅宗至德三年房山縣改名平山縣。

靈壽縣

因盛產靈壽木而得其名。公元前408年,樂羊率魏師伐中山,魏文侯以戰功封樂羊為“靈壽君”。公元前390年,靈壽君樂羊死,葬於此地。西漢漢高帝元年置靈壽縣。

行唐縣

因唐堯南行而得名,故得名南行唐縣。秦置南行唐縣,北魏去“南”字為行唐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