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華銳風電,路在何方?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2019年11月,股價長期低迷的華銳風電連續多日跌破1元退市線,瀕臨退市。回想上市之初90元的開盤價和現在不足1元上下的股價,華銳風電像極了從天而墜的一塊巨石,在中國風電行業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佔盡風頭

華銳風電乃至整個風電行業的起步建立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之上,憑藉技術領先和財務彈性兩大優勢,華銳風電在入局風電行業之初就佔盡了風頭。

2005年,國家出臺《關於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明確規定從2006年開始,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未滿足國產化要求的風電場不許建設,進口設備要按章納稅。

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開始實施,要求電網公司全額收購新能源發電量,將風電特許權項目中的特殊之處作為通用規定,將風電的發展納入法制框架。《調整大功率風力達電機組等進口稅收政策》和《風力發電設備產業化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對可再生能源電力技術的增值稅、所得稅實行減免優惠制度等法律法規,中國風電企業從中嗅出了發展良機。

在政策的利好影響之下,風電行業供需兩頭熱度暴漲,眾多中國風電設備廠商,開始嶄露頭角,準備一展宏圖。時任大連重工總經理的韓俊良也不例外。

2006年,大連重工牽頭,和新能花旗、方海生惠、東方現代、西藏新盟共同成立了華銳風電,大連重工佔股30%,成為了大股東。華銳風電從此走上歷史舞臺。

順應政策導向,風電企業紛紛著力研發大功率風電機組,1.2MW和1.5MW成為了市場熱議的焦點。曾任職於國家能源局、科技部的韓俊良,依靠他敏銳的政策嗅覺,在風機規模的選擇上帶領華銳風電搶先一步。

早在2004年,韓俊良就和德國富蘭德公司達成合作,購買FL1500系列風機的生產許可證,在當時這是我國第一家引進國際先進兆瓦級風電機組技術的企業。經過一年的消化和理解後,2005年,大連重工就已經具有1.5MW風電機組配套產業鏈,成為我國第一家擁有兆瓦級風電機組配套產業鏈的風電企業。

很快1.5MW的風機對當時國內市場主流的750KW風機就形成了技術碾壓,當時的華銳風電,在風電機組的技術上已遙遙領先於國內其他廠商。

同時,華銳風電利用“賬期優勢”策略,採取賒銷賒購的方式進一步搶佔市場。對於合作企業來說,華銳風電不但技術上領先,能夠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利潤;而且放寬賬款回收週期,在財務上更靈活性,這些都使得他們願意和華銳風電達成合作。

不論是在技術研發還是市場開拓能力上,華銳風電在當時都風光無兩。

各種因素的推波助瀾使華銳風電一路高歌猛進,一度成為中國風電企業實打實的中流砥柱。2008年,華銳風電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403MW,行業排名中國第一、全球第七;到2009年,華銳風電新增風電裝機容量3510MW,已經行業排名中國第一、全球第三。到2010年,更是衝擊到全球第二。

財務數據上,2007年至2010年,華銳風電營收分別為24.99億元、51.46億元、137.3億元、203.25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27億元、6.31億元、18.93億元、28.56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3.41億元、20.23億元、13.81億元、-10.16億元;毛利率分別為12.53%、16.86%、20.75%、20.63%。整體上,這幾年華銳風電的業績保持了大幅增長。

但不得不說的是,華銳風電的“賬期優勢”策略,也使其漸背上了沉重的財務負擔,應收賬款不斷放大,在上市的前一年,華銳風電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為-10.16億元。這為其日後”財務造假”事件的暴露埋下了伏筆。

“樓塌了”

在公司成立的第五個年頭,華銳風電決定上市。

2011年1月13日,華銳風電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90元的發行價打破了當時IPO的價格記錄。然而市場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當日即破發但收盤價81.37元,讓很多投資者大跌眼鏡,盤中最高價88.8元也成為了至今為止華銳風電股價的最高值。

華銳風電能夠在2011年上市,關鍵是以多年優秀業績為支撐,然而,過去的業績只能證明過去的輝煌,未來的業績才是企業生存發展的依仗。2011年不但對華銳風電來說是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年份,對中國風電行業來說也是一個刻骨銘心的年份。

2011年2月24日,甘肅酒泉發生風電機組大規模脫網事故;4月17日,甘肅瓜州發生風電機組大規模脫網事故;同日,河北張家口也發生風電機組大規模脫網事故。風電機組事故頻發不但給用電設備造成了不良影響,也讓社會中更多人關注到風電。

風電機組大規模脫網事故頻發讓安全因素瞬間成為了風電行業關注的焦點,在這樣的風口浪尖上,華銳風電自身設備的安全問題也成為業內說道的話題。

1月5日晚間,華銳風電在河北一風場安裝風力發電機組調試時,發生觸電事故並導致現場起火,導致3人死亡。10月10日晚,華銳風電5兆瓦機組在酒泉工業園區南郊工業園華銳廠區吊裝過程中出現事故,導致5人死亡,1人受傷。和華銳風電進行合作的某業內大佬在私人聚會上曾經直言怒斥華銳風電:“華銳風電的東西質量太差!”

這一系列接踵而來的負面新聞給華銳風電和風電行業蓋上了一層陰影,安全問題和質量問題成為風電行業必須大力整頓的問題。國家隨即出臺了相關政策來規範風電發展,同時,國家能源局收緊了對風力發電項目的審批,風電行業迅速轉冷。

受益於政策扶持的風電行業,在被政府踩下急剎車之後急轉直下,對於華銳風電來說,韓俊良頗為擅長的“大客戶關係”也因政策的變化而減弱,來自電力集團的訂單迅速減少。另一方面,在政策支持期內大量建設的風電場也因消納能力不足,棄風限電問題逐步惡化。

產能過剩、需求不足、安全事故頻發和棄風限電等一系列行業問題的出現使得整個風電行業遍嘗苦楚。

在華銳風電內部,高管人員的頻繁變動也讓企業陷入混亂和被傾軋之中。上市不足一年,總裁職位便由韓俊良變為尉文淵,這實際上代表著以西藏新盟為首的資本投資方對大連重工為首的企業運營方的不滿。尉文淵到任之後便著手進行改革,然而非但沒有取得理想的成效,卻導致了內部管理的愈發混亂。不到兩個月,尉文淵便辭去總裁一職。

截止目前,華銳風電在上市後總裁人選先後為韓俊良、尉文淵、王原、徐東福、馬忠五位。頻繁變動的總裁人選讓企業內部人心惶惶,管理人員的反覆更替,不但代表著資本投資方和技術運營方的博弈,更影響到了企業的發展戰略和改革方向,也因此拖慢了復甦的腳步。

在市場經營上,韓俊良多年“重大夥伴,輕中小夥伴”,始終將市場開拓的重心放在五大四小等國有大型企業上,優先滿足大型企業的訂單。韓俊良還認為,“在中國做市場,最重要的是搞定政府資源。只要把自己做大做強,供貨商等客戶會主動求合作,自動送上門。”長期忽視一部分中小企業的需求和利益,導致中小合作伙伴對華銳風電多有不滿。華銳風電註定要為此買單。

隨著風電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增強,風電下游市場分散,供應商對華銳風電的依賴性逐漸降低,華銳風電在市場中的影響力也驟降。在政策的整體影響和華銳風電質量問題頻出、韓俊良出走的雙重疊加下,眾多大型電力集團逐漸脫離與華銳風電的合作,轉向明陽智能、金風科技等質量更優秀的企業。

緊接著“財務報表作偽”和“技術偷竊”事件,更是極大的打擊了合作伙伴對華銳風電的信任程度。2013年,華銳風電自曝家醜,稱公司2011年度財報的有關賬務處理存在會計差錯。經核實,公司2011年度淨利潤多報1.77億元。華銳風電上市前後業績表現可稱大變臉,除2011年外(刨除財務舞弊部分),2012-2018年華銳風電扣非淨利潤全部為負值。2019年前三季度扣非淨利潤為-1.26億元,如果在第四季度未能扭虧為盈,或連續20個交易日股價低於1元,很可能面臨被退市,被踢出A股市場。

另外,華銳風電的長期合作商,也是當時第一大客戶的美國超導就知識產權及軟件源代碼問題向其發起訴訟,華銳風電被告僱傭超導前員工盜取技術。公司名譽受損影響的不單是當下,更是影響到未來。有傳聞稱技術偷竊事件不但使華銳與超導方面合作的數個大項目因此叫停,巴西、歐盟的公司也都避開和華銳合作。

華銳風電初始投資人闞治東曾反思:一方面有宏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更要檢討自己,前期擴展步伐太大。

大起又大落後的華銳風電,何時才能東山再起?

會否東山再起?

如果想避免被清理出A股市場,華銳風電必須亮出“盈利能力”,企業能否盈利還是依靠主營業務。華銳風電如今業務能力究竟如何?

作為一家上市已久的風電企業,華銳風電主營業務始終以銷售風電機組為主。2014-2016年,華銳風電的兆瓦級風電機組佔到企業營業收入的90%以上。截至2018年,華銳風電實現累計風電裝機容量16524MW,海上風電裝機容量170MW,出口裝機容量388.5MW,在國內市場排名第四。雖然國內排名靠前,但相比較排名第一的金風科技50GW的裝機量仍然有較大差距。

據最新財務報告披露,華銳風電目前主營業務在於風力發電機組銷售(37.19%)、運維服務(24.05%)、EPC總承包(14.18%)、電力銷售(12.44%)及其他(11.84%)共五方面。可以發現,在傳統的風力發電機組銷售業務之外,華銳風電已經開始探索更多的自救之路。

2016年,華銳風電建立運維子公司銳源風能技術有限公司,以期在運維市場分一杯羹。經歷了四年發展,銳源風能的營業收入佔到了華銳風電總營業收入的四分之一,但整體還是在自有電廠中進行運維服務。

2019上半年,銳源風能的運維業務新增訂單金額1.6億元,同比增長27%。雖然對於華銳風電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但和同行業公司相比仍舊存在差距。2018年底,金風科技披露,運維業務在手訂單金額為4.89億元。較小的運維市場規模決定了運維業務不會成為華銳風電的主要營業收入來源,銳源風能不能解決母公司所面臨盈利能力不足的問題。華銳風電仍舊需要更多的開源來提供所需的盈利能力。

EPC總承包也成為了華銳風電探索多元化業務的措施之一。據公司披露,公司先後收購了購張家口博德玉龍電力開發有限公司80%股權和張家口博德神龍電力開發有限公司80%股權,藉此華銳風電正式進入風電場建設運營市場。但在2019年上半年,玉龍電力淨利潤為-605.8萬元。神龍公司淨利潤為1771.64萬元。較少的淨利潤始終不能支撐整個華銳風電集團的財務負擔。

業務探索外,華銳風電的股權始終處於分散的狀態,公司缺少實際控制人,影響到企業發展策略的決定和發展方向的抉擇。目前,大連重工為第一大股東,中泰投資為第二大股東。11月15日,華銳風電發佈公告,公司股東大連重共將所持有的30213.3060股公司股份以協議轉讓的方式,轉讓給北京中順宜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轉讓價格為每股1.1元,該部分股權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5.01%。大連重工這一和華銳風電攜手十數年的企業正準備一步步脫離華銳風電的泥潭。

在目前整體風電行業向好的情況下,華銳風電能否探索新模式,找到盈利點,然後東山再起?我們拭目以待!不過,華銳風電仍需要更多開源節流的方法先來保證自己在風電市場中能好好活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