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信阳楚王城

楚王城,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泛指市区楚王城商业区域。另历史上,在河南、湖北和湖南境内发现以“楚王”命名的古城遗址达六处。

沿着107国道,往北行驶过彭家湾,便来到了楚国故里,楚都-城阳城。城阳城遗址位于长台关西北五公里,在1957年那年惊世的考古挖掘中,挖掘出众多保存完好的文物,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阳楚王城


名称由来

一、与楚国的某个国王有关,这一点文献的记载是十分明确的,如云梦、宜城的“楚王城”都是因楚昭王避吴乱至此而得名。秭归楚王城相传为楚王先君熊绎受封于此而名之;信阳“楚王城”是楚武王破申后,为控制中原,向中原扩张势力而修筑的一座具有军事性质的重镇;信阳“楚王城”之名因楚之后裔,号称“东楚霸王”的项羽而有之;而桃源“楚王城”之名,则是因“楚平王出巡至此”而得之。所谓“楚王城”,顾名思义,也是应该与楚王有关的 [1] 。

二、与作为楚之别都或属楚之军事、经济、政治重镇有关,无疑,这些城镇会由国王和朝廷直接控管,故这类城址被称之为“楚王城”,这样一是可以使这类城址的特殊地位名实相符,二是可以与其它的城址明确区别开来。宜城“楚王城”的得名,不仅是因楚昭王曾到此,而且因为这里曾为楚之别都。顾观光在《七国地理考·卷三》中说:“楚自昭王徙郡。后以郡为鄢郢……凡言鄢郢者皆谓都也。”《史记·楚世家》集解引东汉服虔的话说:“鄢,楚之别都也。”信阳楚王城,史书上记载是楚武王破申后修筑的一座屯兵城,无疑是一座军事重镇,另外,在战国末年这里曾经是楚顷襄王的临时国都,即别都,当时称“阳城”,“亡羊补牢”的典故由此而出。桃源“楚王城”是楚在湘西北边陲前沿的一处军事要塞堡垒重镇,故楚平王亲临视察,可见这种重镇在当时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三、与楚人反秦和楚汉之争有关,秦灭六国统一了整个中国,但是秦王朝的统治是极其短暂的,这当然是由秦王朝的残酷统治所造成的。推翻秦王朝,楚人的势力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当时流传之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的势力在反秦过程中极具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种强大的作用通过楚之后裔、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及其反秦抗汉大军充分地显示出来:兴楚风,立楚王,举楚旗,言必称楚,凡事冠之以楚。“楚王城”之名应运而生,由此而来。信阳楚王城正是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是项羽反秦抗汉的政治大本营,故而名之。

信阳楚王城

民国《续修信阳县志》记述:“楚王城在县北六十里,东临平汉线,相传楚王春秋屯兵处。城东西约四十丈,南北略长,基址尚存,东南面城濠宽十余丈,深二丈许。”此城相传为楚武王破申时所筑,当时称“城阳”。

楚王城为楚武王破申国时修建,当时成为“城阳”,是当时的军事重镇。魏晋以后,才改为楚王城。战国末年,城阳曾是楚顷王的国度。著名的“亡羊补牢”典故,就发生在此。

简介

楚王城遗址,位于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境内,又名城阳城,是中国现存的6坐楚王城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座。

历史传说

从信阳北去的列车,越过丘陵起伏的彭家湾乡,便来到长台关淮河大桥。昔日“临涯呼野渡”,苇草、波光、艄公、村姑……别有一一番诗情画意。如今“古渡变通衢”,倏忽之间,列车呼啸而过。信阳八景之一的“长台古渡”,也就融化在时代列车的轰鸣声中。长台关西北5公里的楚王城,却以它重要的历史价值闻名于世,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楚王城向北远眺,一马平川,天地合璧。楚王城犹如大海中的一艘战舰,翘首起锚,虎视中原。回首南望,只见群峰叠翠,雾海茫茫。险峻的义阳三关,宛如一首雄浑的交响乐。慷慨激昂三关曲,唱尽多少兴亡事?古往今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楚王城进可攻中原,退可守三关。反之,三关失守,大军越过淮河,便能一泻千里,饮马黄河。两千多年来,楚王城下战事纷纭、血火交融。古诗曰:“楚关申戍忧茫茫,野草春沙更断肠。山头僧住何年寨,山下人耕古战场。”

信阳楚王城

镇墓神兽


楚王城东北4里许,是传说中的太子城。我国先秦史上一桩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西周末年,昏庸无道的周幽王迷恋女色,宠爱褒姒,想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后是申伯的女儿。失宠的宜臼逃到申国,申伯筑此城供宜臼居住。申伯与宜臼密谋策划,联合西北犬戎部族(就是战国以后的匈奴),攻下西周都城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宜臼)靠诸侯的帮助迁都洛邑,开始了东周诸侯兼并的历史。

楚王城为楚武王破申时所筑。当时称“城阳”,是楚国的军事重镇。魏晋以后,才改称楚王城。为什么叫楚王城呢?因为,战国末年城阳曾经是楚顷襄王的临时国都。公元前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楚顷襄王逃至城阳。大批楚国的奴隶主贵族也 集这里。号称百万大军的楚国兵败如山倒。楚王城里的贵族老爷们惊慌失措,束手无策。面对惨败的局面,楚王想起了被自己放逐到赵国的谋臣庄辛,派人把他请到楚王城。“亡羊补牢”的典故,就出在此时此地:

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参见《战国策·楚四》)

庄辛以“亡羊而补牢”之精神,力挽败局,驻守楚王城。他凭借三关与淮河天险,挡住了秦兵的进犯。这才使楚顷襄王有喘息的机会,在陈(今淮阳县)重建郢都。为此,楚国的历史又延续了55年。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僻处西北、文化落后的秦国,任用商鞅变法,成为七国中的第一强国,最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国土最大、人口最多、军国最强的楚国,天起变法受阻,屈原忠谏被逐,江山断送在一群昏君幸臣手中。楚国人民爱憎分明。他们纪念屈原,赞美庄辛。“亡羊补牢”也就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一直流传到今天。

历史记载


据民国《续修信阳县志》记载:“楚王城在县北六十里,东临平汉线,相传楚王春秋屯兵处。城东西约四十丈许。”经我们现场勘察,楚王城比县志记载要大得多。东城墙长640米西城墙长422米、南城墙长936米、北城墙长770米,周长五里多。1949年以前,楚王城一带就有许多古铜器,碎金块、蚁鼻钱、车马饰和兵器等文物出土。当地老百姓把出土地点形象地命名为跑马岭、晒金场。我们曾在跑马岭附近,征集到一块楚国金币。黄橙橙的颜色,使人联想到奴隶主贵族钟鸣鼎食的奢侈豪华。高超的炼金术,象征着两千多年前灿烂辉煌的楚文化。

1957年春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楚王城西南一里许的山坡上,发掘了一座震惊中外的战国大墓。墓中出圭的250余件彩绘木漆器,体现了战国时代民间画师的高超技艺。他们用石黄、赭红、深红和银灰色构成了各种各样富丽堂皇的图案。山鹿、苍龙、猎犬、犀牛、青蛙、爬虫,较之敦煌壁画中的动物图案更为逼真。巫神的主冠在似欧洲古希腊人的装束。写实的风俗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楚王在狩猎、宴饮、伎乐、歌舞和征战的历史画卷。

墓中发现的毛笔,推翻了秦代蒙恬造笔的说法。墓中陪葬的两个木俑没倒,证明了信阳地区两千多年来没有五级以上的地震。出土编钟录制《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邀游太空,把中国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更被世人传为佳话。

出土文物

该墓出土的大批青铜器,造型优美、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更为可贵的是,这批铜器没有一丝铜绿和锈痕。表面一层黑灰触手即掉,里面露出金黄的铜色。敲起来清脆入耳,和没有入过土的铜器毫无区别。作为乐器的编钟、锦瑟、伏虎大鼓等,更是对中国音乐史研究的重大贡献。郭沫若当年欣闻此事,亲笔撰文,领导并参与了长台关楚墓的研究工作。从此,楚国文化的研究,备受全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注目。

第一套演奏《东方红乐曲》的编钟:信阳战国编钟,信阳战国编钟共18枚,其中钮钟9枚、镈钟9枚,2004年出土于平桥区城阳城址保护区9号墓。因信阳是中国第一套编钟的出土地,由第一套编钟演奏的东方红乐曲早已于1970年随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声振寰宇,被世人传为佳话,现已被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此套编钟的出土又一次轰动考古界,其不论数量还是纹饰的精美程度都超过第一套,尤其是精妙绝伦的木质编钟架的同时出土,引起各方专家的赞叹。

信阳楚王城

该墓的主人,与楚王城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故宫博物院顾铁符先生对编钟铭文的研究,墓主人就是《左传》中提到的楚国左司马目反 。他是信阳一带的人,因统帅“申、息之师”有功,当上了楚国的左司马。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发生了一次楚灭戎蛮子赤的大战役。左司马战功显赫,在新铸的编钟上铭记了这件事。他统率数十万“申、息之师”,大本营就在楚王城。所以,他死后就埋在楚王城附近。

信阳一带“控据三关,为全楚之襟要,北接陈汝,襟带陈洛,南连襄郢,肘腋安黄”。连年干戈不息,这一带成了楚国的兵源重地,从而锻炼出千千万万世代相传的勇士。《左传》记载的楚国重要战争,几乎都有“申、息之师”参加。难怪乎今天信阳、息县一带,还有两千多年前勇士的传统和遗风。长台关下楚王城,象一座奴隶英雄们的丰碑,高踞于淮河彼岸、屹立在人民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