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信達澳銀沒轍!年末再現基金募集失敗,發行中場戰事貼身“肉搏”

原創: 新經濟IP 新經濟e線 今天

“竹籃打水一場空。”


信達澳銀沒轍!年末再現基金募集失敗,發行中場戰事貼身“肉搏”


今年以來,雖然爆款基金頻現,它們也成為了聚光燈下的寵兒,但也有陽光照不到的角落,不是每隻基金都擁有這般幸運。

如信達澳銀就成為了其中的一個失意者。12月3日,信達澳銀髮布“關於信達澳銀新機遇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信達澳銀新機遇)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稱,截至2019年11月29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本基金未能滿足《信達澳銀新機遇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的條件,故基金合同未能生效。

新經濟e線注意到,早在今年9月底,信達澳銀新機遇已公告延期發行。按照原計劃,該基金已於2019年9月4日起開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為2019年9月30日。後公司決定將該基金的募集時間延長至2019年11月29日。

然而,延期兩月下來,仍收效甚微。

臨近年末,信達澳銀的尷尬際遇充分反映了基金髮行陷入貼身“肉搏”的激烈狀況。在基金扎堆發行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過硬的業績口碑和強有力的渠道助推的話,到頭來就免不了被淹沒的結局。

與此同時,截至12月6日,多達159只基金(含A\\C份額在內)正在密集發行。按月(以基金成立日為準,以下同)統計的話,繼今年9月之後,11月基金髮行規模再度創下年內新高,全月累計高達2535億份,較9月的1720億份激增近五成。



發行三月募集不足2億

按照基金合同規定,信達澳銀新機遇自基金份額髮售之日起3個月內,基金募集份額總額不少於2億份,基金募集金額不少於2億元人民幣且基金認購人數不少於200人,基金募集才能達到備案條件,基金合同方能生效。最終結果表明,儘管該基金募集期已達3個月發行上限,但仍未達到成立條件。


信達澳銀沒轍!年末再現基金募集失敗,發行中場戰事貼身“肉搏”


據信達澳銀新機遇招募說明書披露,該基金託管行為交通銀行,擬任基金經理王詠輝。公開資料表明,王詠輝於英國牛津大學工程專業本科和牛津大學計算機專業碩士,21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

王詠輝曾任倫敦摩根大通(JPMorgan)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分析員、高級分析師,匯豐投資基金管理公司(HSBC)高級分析師,倫敦巴克萊國際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經理、部門負責人,巴克萊資本公司(Barclays Capital)部門負責人。

2017年10月,王詠輝加入信達澳銀,任總經理助理、基金經理,分管權益投資總部、智能量化與資產配置總部。2019年8月16日起任信達澳銀副總經理。

此前,王詠輝還擔任過泰達宏利(Manulife Teda)國際投資部負責人、量化投資與金融工程部負責人、基金經理,鵬華基金量化及衍生品投資部總經理、資產配置與基金投資部總監、基金經理兼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值得關注的是,王詠輝還“一拖多”擔任信達澳銀旗下多隻基金的基金經理,分別包括信達澳銀領先增長、信達澳銀新起點A\\C、信達澳銀轉型創新、信達澳銀量化多因子A\\C等4只基金。其中,信達澳銀量化多因子剛於今年11月6日成立。

截至12月6日,信達澳銀領先增長、信達澳銀新起點A\\C、信達澳銀轉型創新3只基金年內淨值增長率分別為35.52%、23.39%\\22.59%、22.68%,位列同類基金排名分別為397/718和864/1814、885/1814以及288/343。可見,王詠輝掌舵的這3只基金今年業績只能說中規中矩,表現並不搶眼。


不過,整體而言,今年上半年信達澳銀旗下多隻產品業績排名靠後,特別是信達澳銀純債更是以-32.69%的收益率成為同期表現最差的基金。

因不幸踩雷“16信威01”和“16三胞02”,信達澳銀純債淨值年內出現大幅回落。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7月23日,信達澳銀純債年內淨值增長率為-35.58%,當時在所有債券型基金業績排名中墊底。次日,信達澳銀純債公告基金合同正式終止,隨後基金進入了清盤程序。

作為國內首家由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時也是澳洲在中國合資設立的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近三年來,信達澳銀基金管理規模持續縮水,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

其中,2017年末公司資產淨值為199.4億元,2018年末為142.69億元,同比下降近三成。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資產規模持續萎縮至112億元,再度下滑超過兩成,達22%。

年內16只基金成立黃了

除了信達澳銀新機遇以外,今年11月還有2只基金髮行也遭遇滑鐵盧,分別是國融基金和中航基金旗下的國融穩康和中航創新驅動A\\C。其中,前者為中長期純債型基金,後者為普通股票型基金。

同樣,國融基金也在經歷三個月的發行上限之後,仍未實現籌集目標。而中航創新驅動A\\C僅發行一月便宣告失敗,儘管它的託管人還是建設銀行,也未能扭轉乾坤。

資料顯示,國融基金於2017年6月1日批准設立,註冊資本為10000萬元人民幣,股東為國融證券和上海谷若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國融證券持股51%,上海谷若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持股49%。銀河證券基金評價機構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三季度末,剔除貨幣基金和短期理財債券基金,國融基金資產規模6.3億元,排名第124位。

此前於今年9月,公司法定代表人剛獲准變更為侯守法。侯守法現任北京長安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長安興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北京首創期貨董事,國融證券董事長、國融基金董事長等職。



截至2019年12月3日,年內16只基金髮行失敗

信達澳銀沒轍!年末再現基金募集失敗,發行中場戰事貼身“肉搏”


Wind統計數據顯示,包括上述3只基金在內,今年以來共計有16只基金髮行失敗。其中,中長期純債型基金佔據半壁江山,多達8只,分別包括國融穩康、鑫元享利、萬家鑫意純債A、萬家鑫然純債A、華富恆裕純債A、申萬菱信安泰聚利純債A、先鋒安盈純債A、創金合信匯利三年定開A。

此外,新華基金旗下兩隻短債基金——新華豐潤中短債A和新華豐澤中短債A均在發行長達3個月之後也在今年9月宣告失敗。

據新經濟e線調查發現,按月統計表明,全年基金髮行情緒高昂的區間段有三個月份。其中,11月達到頂峰。9月次之。而在今年上半年,僅在3月份唯一超過了千億份,達到了1200億份。



業內普遍認為,中小型公募通常缺乏口碑與業績沉澱,因此新基金很難發。尤其是固收類產品。在上述發行失利的16只基金中,背後涉及的絕大多數為次新基金公司和中小型基金公司。除了信達澳銀、國融基金、中航基金、新華基金以外,還包括格林基金、鑫元基金、萬家基金、華富基金、申萬菱信、先鋒基金、創金合信等。

在前十大基金公司中,僅工銀瑞信和匯添富基金旗下工銀優勢品牌定開和匯添富中國戰略新興產業ETF在今年年初宣告未能如期成立。

產品密集發行貼身“肉搏”

實際上,今年年底基金密集發行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自監管層10月下旬正式通報優化產品註冊機制後,多隻基金進入快速審批通道,基金產品供給迅速擴容。


信達澳銀沒轍!年末再現基金募集失敗,發行中場戰事貼身“肉搏”

另據證監會最新發布的基金募集申請公示表顯示,僅11月26日當日就有20只養老目標FOF獲批。

不過,由於代銷渠道銷售容量有限,渠道爭奪戰愈加激烈。加之四季度往往是基金公司年終衝刺規模的關鍵時點,由此,圍繞基金髮行的一場貼身“肉搏”是在所難免。相比之下,實力雄厚、權益產品業績優良的頭部基金公司更能獲得各大銷售渠道的優待。

截至12月6日,包括A\\C份額在內,同時發行4只以上基金的基金公司就多達13家基金公司。在公募第一梯隊陣營中,南方基金、工銀瑞信、嘉實基金趁著年底繼續跑馬圈地。


如南方基金旗下就有5只基金同步開售,其託管渠道分別包括郵儲銀行、工商銀行、寧波銀行。 同期,工銀瑞信旗下只基金也同臺發售,託管行分別是浦發銀行、招商銀行、農業銀行。


同樣,包括中銀基金、招商基金、平安基金、富國基金等在內的第二梯隊也不甘示弱。如招商基金旗下多達6只基金密集發行,分別在平安銀行、中國銀行、江蘇銀行等三大銀行託管發售。 而富國基金旗下也有4只基金扎堆發售,其託管行也有三家,分別是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和交通銀行。


當然,對新基金公司而言,也想趁著年底儘可能多的籌集子彈,以備來年。鑑於2020年春節較早,多數基金公司希望在節前成立產品。不過,最近基金密集發行,中小基金公司的競爭壓力不言而喻。

“新公司與渠道溝通成本很高,又缺少明星基金經理,創業初期壓力非常大。在進入銀行重點銷售池前,需要考核基金歷史業績等多項硬性指標。”有資深業內人士直言。“具體來看,銀行渠道准入就有定量及定性多項指標。定量方面包括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基金經理歷史業績等硬性條件;定性方面包括公司股東實力、雙方之前的合作情況等。如果只是代銷的話,效果並不理想。”




新經濟e線為界面JMedia聯盟成員,2019胡潤百富優秀財經自媒體,旗下有支付寶個人專欄“新資本論”。新經濟e線公眾號已入駐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新浪財經頭條、搜狐號、大魚號平臺、百度百家、大風號、企鵝號、網易號、和訊名家、螞蟻財富社區、招商銀行社區專欄等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