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銀行理財“轉型記”:保本型加速退場,淨值型還欠火候

近日,交通銀行、光大銀行先後下架了發行多年的保本理財產品。這被業內視為銀行理財轉型加速的信號。在資管新規發佈一年半時間以來,銀行取得了哪些轉型成果?還面臨哪些挑戰?

銀行理財“轉型記”:保本型加速退場,淨值型還欠火候

下架多隻保本型產品

根據《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因此,銀行須在過渡期內壓降保本理財產品規模,同時發行新的符合資管新規的產品以做好新老產品的銜接過渡。

目前,距離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還剩1年時間。目前,部分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正有序退出。比如,11月份,交通銀行、光大銀行兩家銀行公告稱要下架此前發行的兩款保本產品。

具體來看,11月1日,光大銀行發佈公告,從11月30日起停止“活期寶”理財服務。據記者瞭解,2009年光大銀行推出這款現金管理類人民幣理財產品,是保證收益型,風險程度低。其實,早在去年4月,該行已暫停了這款保本保息活期理財產品的新增客戶簽約功能。

11月8日,交通銀行也發佈公告稱,該行從11月20日起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並提前終止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協議。該行多款保本型產品也於同日提前終止運作,原因均為“為符合資管新規要求”。此前,交通銀行也曾公告將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簽約業務。

對此,普益標準研究員塗敏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保本理財是監管要求必須壓降的產品,距離過渡期結束僅剩一年時間。從保本理財產品的接連下架,也可以看出各銀行正在加速推動理財業務的轉型。與此同時,光大銀行、交通銀行理財子公司均已開業,保本理財這一類型的理財不可能轉入到理財子公司,自然需要下架。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也認為,保本理財退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在叫停部分保本理財並不算早。

據記者瞭解,在理財產品轉型上,一邊創新推出新產品,一邊改造壓縮老產品是銀行採取的常見思路。

“我行理財產品規模上總體穩定,不過結構上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某股份行資管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目前新產品規模佔比四成左右,老產品還在不斷壓縮中。

淨值化轉型持續推進

資管新規落地後,結構性存款補位保本理財,規模增長明顯。

光大銀行也在公告中表示,為協助提前做好相應的資金規劃,該行新發行了結構性存款產品———“週週存”,該產品本金安全有保障,同時該行還發行有多款理財產品和存款類產品,可滿足多種資金需求。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伴隨結構性存款監管趨嚴以及理財新規的推進,未來銀行業非保本理財將成為銀行主流資管產品。

在劉銀平看來,資管新規出臺之後,銀行有意將結構性存款作為保本理財的替代品,但假結構性存款遇到強監管,這讓結構性存款的替代性大打折扣,這會迫使銀行去尋求其它存款品種去承接這部分表內理財,比如大額存單,或是提供更多創新型的產品來滿足投資者需求。

從數據來看,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發佈後,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有序推進。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9年上半年)》,截至2019年6月末,淨值型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7.89萬億元,同比增長4.3萬億元,增幅達118.33%;淨值型產品佔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35.8%,其中,開放式淨值型產品佔全部淨值型產品的比例為82.84%。

江海證券表示,整體而言,過去傳統的理財產品期限短,保本收益較高,而在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的不斷實踐下,這種通過期限錯配提高收益的做法已然行不通。從今年上半年來看,在理財轉型過程中,淨值化理財產品正在更多地服務於風險偏好低的個人投資者,同時封閉式理財產品期限延長,期限錯配風險得到進一步緩釋。

“雖然資管新規以來,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淨值型理財規模佔比仍然偏低。”劉銀平則向記者坦言,在過渡期內完成全部產品的淨值化轉型,存在一定難度。

轉型面臨諸多考驗

在轉型過程中,銀行也面臨諸多挑戰,比如攬儲壓力。

塗敏指出,隨著保本理財退出,理財收益率下行,如果無法及時發行新產品續接,銀行確實面臨著攬儲壓力,而且中小銀行面臨的攬儲壓力更大。

江海證券同樣認為,隨著理財逐漸轉變為資管業務,大型銀行憑藉自身的優勢和較好的資管能力將逐漸擴大理財產品市場份額,中小銀行的理財業務將受到極大的壓制。

此外,業內普遍認同,淨值化轉型也對銀行的投研能力、服務客戶的能力提出了全面要求。

“對於當前的淨值化轉型,許多銀行都面臨著新產品發不出,導致無法滿足客戶投資需求的情況,而投研能力欠缺是最主要的原因。另外,淨值型產品的運營能力亦限制了其產品的發行能力。”塗敏強調,隨著淨值型產品的增多,投資者教育任重道遠,也需要銀行加強重視並進行充分的引導。

從產品風險等級來看,目前新發行理財產品以中低風險產品為主。現金管理類產品具備低風險、低門檻、高流動性,成為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主流產品之一。

不過,中郵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麗娜在開業儀式上表示,未來中低風險產品的集中度上升趨勢可能會有所減緩。一方面,監管部門正在醞釀出臺銀行現金管理類產品的規範性文件,對此類產品的增長可能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正在趨向多樣化、個性化,銀行理財也將向多元化策略、多資產配置、多等級的風險偏好轉型。

劉銀平認為,在產品淨值化轉型方面,銀行面臨兩大難題,一是消化不合規的存量非標資產。“部分銀行仍然有大量的長期非標資產,如過渡期截止前無法完成新老銜接,銀行要解決剩餘存量的處置問題。在期限匹配要求之下,新發行的淨值型理財如投資非標,需要有足夠的長期資金來對接”。

二是提升投資者對淨值型產品的接受程度。“投資者對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接受程度還比較低,需要銀行加強投資者教育工作,幫助客戶提升理財水平,讓客戶逐漸接受非保本且淨值波動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向淨值型產品轉型,估值計價方式改變,但不意味著產品本金風險加大,瞭解產品的風險等級、投資方向及範圍,投資者可以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劉銀平稱。

(國際金融報記者 範佳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