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齊心集團“高存高貸”現象明顯 鉅額採購資金流出去向成謎

紅刊財金 劉傑



近年來,齊心集團多次大額舉債,三年內連續發起兩次共計數十億元的定向增發,表現出了對資金的極度渴求,但這卻與其賬面寬裕的資金狀況並不相符,存在明顯的“高存高貸”現象。同時,其在向關聯方採購金額不斷減小的情況下,相關預付款項卻不斷增加。此外,其鉅額採購資金的流出去向也成為一個謎團。  

作為一家生產辦公用品、設備及軟件服務的公司,齊心集團“高存高貸”現象十分明顯,近年來,其不但連續多次實施定向增發,而且短期借款也不斷增加,從諸多跡象來看,其貨幣資金的真實性很令人懷疑。

與此同時,齊心集團通過定增進行的高溢價收購,也為其埋下了商譽“暗雷”。此外,《紅週刊》記者在核查了其採購數據與現金流支出及相關負債的勾稽關係後,發現其中存在數億元的差額,其資金流出的去向成為一個謎團。

齊心集團“高存高貸”現象明顯 鉅額採購資金流出去向成謎

“高存高貸”現象明顯  

自“雙康”百億資金不翼而飛,相繼爆雷後,“高存高貸”的現象頗受資本市場關注,近日《紅週刊》記者發現,齊心集團就存在鉅額貨幣資金掛賬,卻又大舉借債、頻繁融資的“高存高貸”情況,那麼其背後又有什麼樣的真相呢?  

具體來看,齊心集團2017年至2019年三季度,賬面上的貨幣資金分別為19.3億元、35.11億元、35.63億元,而同期其帶息負債中,短期借款就分別達10.78億元、26.83億元、20.58億元,其短期借款與貨幣資金的比重分別為55.83%、76.42%、57.76%。要知道這僅僅是有息負債中短期借款的佔比,若再考慮其他有息負債則比例將會更大,這也就意味著其存在較為嚴重的“高存高貸”現象。  

分析齊心集團的資產結構,2019年三季度其貨幣資金佔總資產的比重達47%,這表明其大部分資產是由“真金白銀”組成,其財務結構似乎十分漂亮,可令人疑惑的是,既然賬面上存了幾十億的資金,為何其還要大幅借債?並且在短短三年內,就連續兩次發起了共計幾十億元的定向增發,來大量募集資金。
2017年2月,其通過定向增發募集資金11億元,主要用於“齊心大辦公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項目”“深圳銀澎雲計算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以下簡稱“銀澎雲計算”)和補充流動資金。但即使如此,其當年的短期借款仍然增加了8億元。而到了2018年,齊心集團又大幅增加16億元的短期借款,並於2019年10月再次實施了定向增發,募集資金達9.6億元,其中有2.1億元用於補充營運資金。  

顯然,近年來齊心集團頻繁借款和定向增發的行為,與其賬面資金寬裕的狀況並不相符。其實,齊心集團鉅額的賬面資金中還包含了部分尚未投入募投項目的資金,然而對此進一步深入分析後,齊心集團的資金狀況就更加令人疑惑了。
2017年2月,其定增的兩大募投項目中收購銀澎雲計算的資金已於當年完成投入,問題的關鍵在於“齊心大辦公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項目”。
其實,早在2015年齊心集團就曾發佈定增預案實施該項目,這也是其當時計劃投入最大的項目,但在2016年3月31日其撤回了申請,並於同日發佈新預案,其中加入了收購銀澎雲計算股權的計劃。如此意味著,齊心集團早在2015年就擬搭建齊心電子商務平臺,並且其在預案中強調該項目的可行性,稱2015年就已建立大辦公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的雛形。  

募投項目中“齊心大辦公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項目”擬投入募集資金3.4億元,然而在2018年8月27日齊心集團發佈的《關於變更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的公告》中顯示,截至2018年8月,該項目已投入的資金卻僅為2936萬元,進度極其緩慢。同時,公告還表示,其擬將投入前述項目中1.47億元的資金變更為投入到“雲視頻服務平 臺項目”,此後“齊心大辦公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項目”擬投入的募集資金削減為1.93億元。但根據Wind數據顯示,目前該項目投入金額僅為7749萬元,投入進度為40.19%。令人不解的是,一個早在2015年就謀劃融資搭建的項目,為何過了快5年時間,仍進展緩慢,沒有完成呢?  

設立募投項目,卻又緩慢投入的背後,似乎與齊心集團不斷挪用募集資金填充日常運營分不開。根據其2019年10月30日發佈的《關於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暫時補充公司流動資金的公告》,其分別於2017年3月、2018年3月、2018年10月將2017年非公開發行所募集資金中的5億元、1.12億元、3.16億元資金用於“暫時補充流動資金”。  

賬面掛賬如此多的資金,其又是不斷借債,又是多次動用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齊心集團日常營運真的需要如此大額的資金嗎?《紅週刊》記者通過對齊心集團的可比上市公司晨光文具和廣博股份的貨幣資金佔比數據對比,發現齊心集團的資金存量佔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及總資產的比重都遠高於同行公司(如表1),這似乎表明其存量資金遠遠超出該行業日常運營所需資金的水平。

齊心集團“高存高貸”現象明顯 鉅額採購資金流出去向成謎

  
那麼,是不是齊心集團回款情況不佳,需要代付資金維持運營,抑或是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固定資產的投資呢? 從其現金流情況來看,2017年至2019年三季度,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1.64億元、3.98億元、1.89億元,雖然2017年出現淨流出,但此後資金迴流狀況良好。資產方面,近年來,其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的變動金額僅數百萬元,並未出現大額變動。  由以上情況不難看出,齊心集團回款尚佳,且不存在重大資產投入。那麼其“高存高貸”的現象又如何解釋呢?這恐怕就需要上市公司給出合理的解釋了。


商譽“暗雷”爆發風險較高  

資料顯示,2017年2月,齊心集團定向增發共募集資金11億元,而其中有5.6億元用於收購銀澎雲計算100%股權,正是該項收購為齊心集團埋下了商譽“暗雷”。  

事實上,在收購銀澎雲計算之前,齊心集團原定的收購標的為志誠泰,但2016年3月26日其突然發佈公告終止此項收購,原因在於,經重新審計後齊心集團發現志誠泰恐難完成原定業績承諾。與此同時,在公告中齊心集團還承諾“至少三個月內不再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有意思的是,就在當日,其又發佈了收購銀澎雲計算的公告,雖然齊心集團表示,對銀澎雲計算的收購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但這仍然顯得有些操之過急,而事實也證明,心急確實吃不了熱豆腐。  

資料顯示,齊心集團彼時出資5.6億元收購銀澎雲計算100%的股權,同時標的公司承諾2016年、2017年、2018年實現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分別不低於4600萬元、6000萬元、7800萬元。然而,最終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其實際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為5554.13萬元、6008.12萬元、5746.51萬元。也就是說,2017年銀澎雲計算踩線完成業績承諾,而2018年的業績則遠低於承諾金額,相差2053.49萬元,承諾完成率僅為73.67%。  

更令人擔憂的是,此次收購給齊心集團留下了5.12億元的鉅額商譽,而該公司未能完成業績承諾,齊心集團也未對該商譽計提減值準備。倘若銀澎雲計算今後的業績得不到改善,那麼齊心集團則要獨自承受當初斥巨資溢價收購種下的“苦果”。


鉅額採購資金流向成謎  

查看齊心集團的財報,發現多年來其均存在向關聯供應商大額採購的情況,該關聯供應商為濟南新海諾科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海諾”)。
財報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齊心集團向其採購金額分別高達6.25億元、5.25億元、4.38億元。同時其採購時通常會向新海諾提前預付一筆貨款,同期齊心集團對新海諾預付款項的餘額分別為4382.62萬元、1.01億元、1.11億元。  

令人疑惑的是,為何在向新海諾採購金額不斷下降的同時,齊心集團對其的預付賬款卻不斷增加呢?那麼,其中是否是因為項目尚未完結,導致長期掛賬不斷累積而造成的呢?但進一步查看此預付款項的賬齡,基本在一年以內,因此,其預付款項的增長就很令人疑惑了。  

對此,《紅週刊》記者進一步核查了其採購數據與現金流支出及相關經營性負債的勾稽關係,發現其中存在數億元的差異,而其資金的流出去向也成為一個謎。  

財報顯示,2018年齊心集團向前五大供應商的採購額為9.94億元(如表2),佔採購總額的比例為28.68%,由此可以推算出其全年採購總額為34.67億元,考慮到當年16%增值稅稅率的影響(注自2018年5月1日起,增值稅稅率由17%下調至16%),按月平均計算採購後,可以估算出其含稅採購金額約為40.33億元。而該部分含稅採購金額會體現為同等規模的現金流量的流出及相關經營性債務的增減變動,那麼真是的情況是否如此呢?

齊心集團“高存高貸”現象明顯 鉅額採購資金流出去向成謎

2018年,其“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金額為41.09億元,再剔除預付賬款增加額1.16億元影響,與含稅採購金額相較少4102.36萬元,這也就意味著本期其經營性債務將會出現同等規模的增加。
2018年其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合計金額達13.61億元,二者合計較上年增加金額為7.87億元,但這卻比理論應增加額4102.36元多出了7.46億,這也就代表著其可能有7.46億元的採購支出並未體現在採購總額中。那麼這項鉅額資金到底流向了哪裡,就成了一個謎。
還需要注意的是,導致上述差異的原因還可能是齊心集團採用票據背書的方式支付供應商貨款,以及對供應商同時存在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相互抵消等原因導致差異的產生,但如此鉅額的勾稽差異,如果真是上述原因所致,財報中應該予以說明,但其財報中並沒有相關信息的披露,這就難免令人懷疑其所披露數據的真實性了。  

同樣,核算其2017年採購數據仍存鉅額差異需要解釋。  

財報顯示,2017年其向前五大供應商採購額為10.53億元,佔比43.10%,由此推算出全年採購總額為24.43億元,考慮到17%的增值稅稅率,可以估算出其含稅採購總額約為28.58億元。同期其“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金額為32.09億元,扣除預付賬款變動後與含稅採購相較多出了3.21億元,理論上,這將導致其經營性債務的減少。  

然而,齊心集團2017年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較上年減少金額高達9.96億元,相比3.21億元的理論金額,其經營性債務的減少金額多出了6.76億元,這也就意味著齊心集團本期採購的現金流出比理論上少了6.76億元。  

由此可見,齊心集團連續多年的採購數據與其支出的現金流及相關負債之間均存在數億元的差異,需要公司給出合理的解釋。


(本文已刊發於12月21日的《紅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