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稻盛和夫:學會用最基本的道理,判斷看似最複雜的事物


英國登山運動員約瑟曾經攀登過阿爾卑斯山的主峰。

而那次登頂,很不幸,同行的七人中,只有他自己活了下來。

當時他們七人組成的這支登山隊,並沒有多少實戰經驗,向主峰發起衝鋒的時候,遭遇了暴風雪和局部雪崩。

這件事發生之後的二十多年,約瑟很少提起。有一次,約瑟接受一家登山愛好者協會的邀請,講述當年的經歷,當談到如何在冰峰上自救時,約瑟的回答,讓在場的人都瘋狂大笑。

他說的是:當發生危險時,你們什麼都不要做,閉上眼睛就行。

眾人都以為他是在開玩笑,而這時候,約瑟的表情極其嚴肅,他接著說:是的,只要把眼睛閉上,站在原地祈禱,你們也許並不相信,當年我們七個人遭遇暴風雪時,我們一起後撤,當走到半山腰的時候,突然發生了雪崩,我們已經無處可逃,那時候,我閉上了眼睛,開始祈禱,因為已經無計可施。但是,幸運的是,唯一站在原地的我活了下來,因為雪只蓋住了我的下半身。而其他隊友都沒有逃脫劫難。但是,請注意,他們不是被雪埋住的,而是由於缺氧導致的衰竭。因為雪崩的時候,他們迅速狂奔,他們所攜帶的氧氣很快就被耗盡了。

聽到這裡,臺下一片寂靜,許多人瞬間就愣在了那裡。


稻盛和夫:學會用最基本的道理,判斷看似最複雜的事物


當我們像約瑟和他的隊友們一樣遭遇這樣的突然而至的危險的時候,我們極有可能會像約瑟的那六位隊友一樣,選擇迅速的做出反應,用盡所有可能的辦法進行自救,但是,從事後來看,正是因為這種“積極地自救”讓他們失去了生命。

我想,約瑟在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危險的時候,他的選擇,閉上眼,進行祈禱,可能也是一種下意識的選擇,而沒有意識到,正是這種“不積極”,讓他得以倖存下來。

面對困難、壓力,必須要做點什麼,一是出於人的本能,還有一個原因,只有做點什麼,我們才能心安理得,即使失敗了,也還有些許的心理安慰。但是,正是這種“積極”和“心理安慰”,讓我們再沒有精力、能量去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什麼才是最為核心的問題,就像約瑟和他的隊友們一樣,這種情況下,氧氣顯然是最為重要的資源,也是這裡

最核心的矛盾

很多人,可能會說,你這麼說完全是事後諸葛亮,如果就因為約瑟選擇原地不動,而被大雪覆蓋了呢?如果就因為約瑟沒有移動,而其他人正好因為移動了,跑出被雪崩覆蓋的範圍呢?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會發現,約瑟的選擇,可能是生存概率最高的一種選擇,如果選擇原地不動被大雪覆蓋,還有氧氣能夠驅動自己去做動作,等待救援,即使其他隊友拼盡全力跑出了雪崩的範圍,氧氣瓶被消耗殆盡也是大概率事件。

事後諸葛亮沒有太大的意義,對於我們而言,從這些事情當中,啟發我們如何做決策,如何應對我們工作和生活裡的不確定性,找到複雜、危險狀況下,我們應該如何做,比什麼都重要。

現在很多人喜歡陽明心學,很喜歡談致良知、知行合一,但是一遇到事情卻很容易就亂了分寸、自亂陣腳。陽明先生處理幾次叛亂都非常的高效,很多人都覺得是陽明先生智謀如神,有如神助,其實,這些都是外界的評價,都是外界覺得不可能,超出了大家的預設的結果,還有一些事情是超越了大家的想象。

但是對於當事人來講,可能會覺得極其平常,原因就是如果你找到了那個主要矛盾,找到了主要矛盾的發展規律,然後再因循事物發展的本來規律,很多事情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不可解決,或者說解決的速度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其實,這就是因循之道。如果我們對於一些確實可靠的神蹟敬佩有加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去找一找那個主要矛盾是什麼,也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樞紐。思考的多了,即使我們做不到料事如神,辦事如神,起碼也可以慢慢看懂門道了。

我一直在講《管子》,管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三個詞:靜因之道、輕重執法、因勢利導。但是,所有的前提都在一個字。靜因之道的前提,就是先能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生活的體驗:

同樣一個場景,每個人看到的重點都是不一樣的,同樣的一張照片,可能過了幾年、十幾年以後,你才發現了這種照片裡你從來沒有注意過的細節。原因就是我們的看是用心在看。同樣一個新聞事件,每個人關注的焦點也不一樣,這其實是我們用心在聽。這裡的用心聽、用心看不是褒義詞,是用心的慾望。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是自我強化,就是我們只會注意那些我們想關注的信息,而這種方式的自我強化,就讓自己進入一種固定思維的模式。現在很多資訊類軟件,新聞類的APP,就是根據你的閱讀習慣,不停的給你推薦同類的內容,是一種信息的養成。通過看你被推送信息的列表,基本可以反映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現在的大數據、雲計算,基本可以根據你的瀏覽習慣、消費習慣等等,對你的下一步的動作或者說偏好做出相對來說比較精確的預測。而我們自己,則在這樣一個我們的注意力營造的陷阱裡坐井觀天,無法突破。其實,這個時候,我們是在一個很低的水平上實現了所謂的邏輯自洽。如果不能跳出我們自己注意力的陷阱,我們就很難看到真實的世界,也就是真相。


稻盛和夫:學會用最基本的道理,判斷看似最複雜的事物


這還只是眼睛的慾望,耳朵的慾望也很可怕。我們基本也只是喜歡,或者只能聽到那些我們想聽到的東西。我碰到多太多人,根本聽不進去別人在說什麼,他可能只是聽到了你說的某一個詞,然後就跟你滔滔不絕的開始講他的觀點,但是,你發現,你們說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我們有時候只喜歡聽那些能讓我們愉悅的,而有些時候,只是別人的聲音不是那麼適合你的耳朵,這個人的話,我們可能就聽不進去了。

其實,就是慾望、私慾這些東西讓我們不能得靜,那靜有沒有那麼重要?

儒家的經典《大學》裡講:止定靜安慮得。也就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佛家講的修行的次第是戒定慧。

其實,很多學派的觀點也都一樣,想要獲得智慧,都必須先能夠做到靜,做到定,我覺得儒家的修習次第更清楚。就是隻有首先做到知止,才有可能做到靜。

那知止要止什麼呢?說白了,就是我們無窮無盡的慾望。

我們今天還是來看一段《韓非子·喻老》的內容: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於期,俄而與於期逐,三易馬而三後。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我們簡單的來看一下這個故事:

趙襄子向王子於期學習駕馭車馬的技巧,不久和於期賽馬,兩人換了三次馬而趙襄子三次都落後了。襄子說:“您教我駕馬,技巧沒有全教給我吧?”於期回答說:“技巧已全部教給您了,但您在使用時還有錯誤。駕馭車馬應重視的,是要讓馬的身體在車子裡感到安適,人的注意力和馬的動作相協調,然後才能夠奔得快,跑得遠。現在您落在後面,就想趕上我;跑到前面,又怕被我趕上。引導馬作遠程賽跑,不是領先,就是落後;不管您是在前還是在後,注意力都在我身上,還怎麼能和馬協調一致呢?這就是您落後的原因。”


我們很多時候,和趙襄子沒有什麼區別,總是在關注別人,關注外部的環境,而不是關注事情本身,我們關注的是我和別人的對比和位置關係,如果我們把精力都用在了這上邊的時候,我們用於專注在駕駛上的精力和注意力只可能更小,而且,我們因為這種位置關係的變化,引發的情緒、身體的變化和變形,又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為什麼在競技場上,很多平常訓練水平很高的運動員,反而發揮失常,就是因為得失、輸贏的觀念佔據了他的心,而沒有更多的精力去發揮正常的水平。


稻盛和夫:學會用最基本的道理,判斷看似最複雜的事物


因之道,就是先要靜,就是要先祛除“我”,祛除我們的慾望,回到本質,回到真相,並因循事物發展的本來規律,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因勢利導,通過利益的調整和變化來引導到對我們有利的方向上。

要做到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這需要一生的修煉,要學會和自己的各種慾望相處,其實,前邊很多文章裡都提到過了,今天就不詳細說了。

很多人會說,你既然提到了靜,那能靜下來就能夠找到解決辦法了嗎?當然也沒有那麼簡單,但是,當你能夠靜下來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問題,只需要你用常識去判斷,而不需要有多麼精妙的計謀和精密的算計。

最近我和一些企業家交流,我問大家了一個問題: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對於企業來講,什麼最重要?大家的回答都非常的一致:現金。

這就是常識,但是很多企業陷入極其困難的境地,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樣的常識嗎?當然不是,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覺得自己是個例外,覺得自己可以安然的渡過難關,覺得原來那些幫助自己的人還會幫助自己,覺得讓別人知道自己資金緊張會很沒面子,覺得壯士斷腕會引發別人對自己的質疑,這些其實都是慾望,最困難的時候,保存現金,讓企業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這時候的現金,就像約瑟他們的氧氣瓶一樣珍貴,胡亂的做動作,很容易把自己的那點氧氣消耗殆盡。

我最重要的一位老師,教給我的,讓我到現在都覺得會讓我受益終生的思考方法就是:把一個問題拆成儘可能多的小問題,拆到什麼程度為止?50個?100個?拆到每一個問題能基本有明確的答案,同樣,基本可以用邏輯、知識、常識去判斷對還是錯的時候,再加上利用人性的規律去推斷中間模糊的細節,這樣,我們基本可以構建出一個框架完整、邏輯清晰的思維框架,剩下的就是逐步的填充和補充。

如果想做到這些,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先放下自己的思維慣性,這裡既有我們的慾望的因素,也有我們思維模式的問題,先用大的時空去定位你要解決的問題。每一個拆分出來的小問題,也不要用經驗去想象,判斷的依據是人性,而不是經驗,因為我們所謂的經驗更多的是基於我們當下時空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慣性,每個時代這些東西,其實區別很大,而不變的只有人性。

當然,這需要我們平時要時時自省,我這裡說的自省不是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的省,省的對象是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特別是我們已經當成了規律、理所當然、本來就該是這樣的一些思維慣性。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對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做出根本性的調整,才有可能建立起屬於你自己的思維框架。思考自己的思維方式這種訓練多了以後,我們才能夠更輕而易舉的使用我們的大腦,才會發現很多事情的

底層規律

很多底層規律,說到底,就是常識。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信息讓我們需要應對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多,對於不同的信息,我們可能都會生成數不清的判斷和看法,會為了各種可能性,準備不同的預案。

但是,我們很多時候,卻常常忽視了最基本的常識和法則。

如果我們找到了最基本的解決問題的準繩之後,也就是找到了主要矛盾之後,也許再複雜的情況,也能迎刃而解。正如稻盛和夫所言,要學會用最基本的道理來判斷那些看似最複雜的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