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審計行業“雷場”調查:如何拯救“失足”的瑞華們?

財務爆雷,是2019年A股市場一個熱門詞彙。而每一家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背後,都有一家審計機構難脫其責。

從ST康美(600518.SH)、*ST康得(002450.SZ)到華澤退(原“華澤鈷鎳”,000693.SZ),財務造假致使信披失真,不僅給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也對資本市場公平公正的環境造成極大傷害。

*ST康得鉅額利潤造假案將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下稱“瑞華”)推至風口浪尖。其負責審計的上市公司接連財務爆雷,負面纏身的瑞華也成為當前審計行業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然而,瑞華的“失足”,僅僅是審計行業的一個縮影。

“2019年年報馬上就要集中披露,新證券法也將生效實施。如果審計機構在這波年報中仍然存在較大問題,那可能就促使監管層推動一輪行業洗牌。”審計行業人士陳深(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審計行業頑疾如何破除,這些問題並非無解。

廈門國家會計學院院長黃世忠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稱,審計行業四個方面改革刻不容緩:一是改革委託制度,確保審計獨立;二是擴大審計權限,遏制交易造假;三是淡化規模標準,倡導質量優先;四是強化舞弊識別,防止審計失敗。

瑞華之殤

“現在不是看同行笑話的時候。”一大型會計所的知情人士高良(化名)對記者說,同樣作為審計機構,大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瑞華經歷了巔峰到谷底的跌落。對其遭遇,審計行業唏噓不已。

2019年7月,*ST康得被曝出2015年至2018年三年連續財務造假,合計虛增利潤119.21億。對於2015年、2016年、2017年年報,瑞華均出具了“標準的無保留意見報告”。直到問題捂不住時,瑞華才對公司2018年年報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緊接著,ST輔仁(600781.SH)17億元貨幣資金消失、大族激光(002008.SZ)被質疑財務造假等連環爆雷,讓瑞華再陷風波。

連鎖反應持續發酵,瑞華服務的IPO項目被叫停,相關上市公司再融資中止審查,多家上市公司排隊與之解約。

就在2019年7月份,就有多家公司公告,因審計機構瑞華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而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申請中止審查通知書》,這其中包括嘉澳環保(603822.SH)、百利科技(603959.SH)、木林森(002745.SZ)、藍英裝備(300293.SZ)等。

另有多家企業與瑞華進行了切割,如太陽紙業(002078.SZ)、通裕重工(300185.SZ)、天鐵股份(300587.SZ)等變更會計師事務所。

瑞華官網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其服務的上市公司客戶清單共82家,與上期相比減少80家。Wind資訊數據顯示,瑞華所曾擔任300多家A股上市公司2018年度審計機構。

業務退去排山倒海,組織架構分崩離析。有媒體報道稱,2019年10月中旬瑞華召開了合夥人大會,一次性即有190名合夥人提出退夥。

瑞華官網信息顯示,該所合夥人曾有360多名。另據上海市註冊會計師協會2020年1月6日公佈的註冊會計師轉所公告,2019年12月份,有11名原瑞華的註冊會計師轉入其他會計師事務所。

“我瞭解的情況和這個差不多,瑞華踩到了一個大雷,在去年10月份之時有些在瑞華的朋友也有表示要轉所或者退夥。”陳深對記者說。

證監會2019年11月數據顯示,在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間,瑞華被證監會行政處罰了5次,被罰的從業人員有11人,有2人被罰證券市場禁入;被採取行政監管措施方面,瑞華12次,涉及28名從業人員。綜合來看,是40家會計所中受處罰最多的。

2017年1月,瑞華及相關注冊會計師在審計亞太實業(000691.SZ)2013年年度財務報表過程中未勤勉盡責,出具的審計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而被證監會行政處罰。

2017年3月,瑞華連收兩份罰單,一是涉遼寧振隆特產IPO造假,二是涉勤上股份(原“勤上光電”,002638.SZ)隱匿關聯交易。

因多次被罰,證監會在2017年還一度責令瑞華暫停承接新的證券業務並限期整改。

2018年12月,瑞華在對華澤鈷鎳2013年度、2014年度財務報表審計過程中未勤勉盡責,出具了存在虛假記載的審計報告,被證監會沒一罰三。

瑞華面臨的處罰不僅於此,第一財經記者獲悉,因華澤鈷鎳財務造假、虛假陳述一案,作為其保薦人、審計機構的國信證券、瑞華,被投資者一起告上法庭。成都中院近期做出一審判決,國信證券、瑞華對投資者的損失承擔40%、60%的連帶賠償責任。

就在近期,瑞華的審計項目再爆雷。瑞華審計的昊華能源(601101.SH)2019年12月27日自曝虛增資產28億元、虛增歸母淨利潤14億元。

行業皆病

談起瑞華禍端不斷的原因,“擴張太快”成為出現最多的一個答案。

行業龍頭本該是規範標杆,然而“國內八大”會計所當中,因涉違法違規而遭遇重創的不只瑞華這一家。

立信會計師事務所(下稱“立信”)近年來涉案數量也不少。2016年7月涉大智慧(601519.SH)年報造假案、2017年5月涉*ST步森(002569.SZ)重組案,受到證監會行政處罰。2017年6月,財政部發布責令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暫停承接新的證券業務並限期整改的通知。

立信被罰,餘波迅速蔓延。僅2017年6月,紫江企業(600210.SH)、上海九百(600838.SH)、中國核建(601611.SH)、京城股份(600860.SH)等多家上市公司均發佈了續聘立信為2017年審計機構相關議案的取消或補充公告。

2018年6月,有消息稱,立信、瑞華、大華會計師事務所(下稱“大華”)、眾華會計師事務所(下稱“眾華”)、北京興華會計師事務所(下稱“興華”)、致同會計師事務所(下稱“致同”)六家會計師事務所由於審計業務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證監會暫停受理其IPO和再融資審核材料,在審項目不受影響。

2018年8月,證監會對立信下發行政處罰,原因為:立信兩位註冊會計師在金亞科技(300028.SZ)2014年財務報表審計過程中未勤勉盡責,出具的審計報告存在虛假記載。

立信再度經歷“被分手”——久聯發展(“保利聯合”的前身,002037.SZ)、華鵬飛(300350.SZ)、華塑控股(000509.SZ)等與其合作的上市公司,紛紛轉投立信中聯等會計師事務所。

同年12月,立信再接兩罰單,因超華科技(002288.SZ)虛增利潤案被廣東證監局罰沒150萬元,因*ST國藥(*ST仰帆的前身,600421.SH)虛增利潤案被證監會罰沒190萬元。

此外,2019年11月,華創陽安(600155.SH)原審計團隊離開立信並加入大華,為保障業務與服務的延續性,該公司提議變更大華為其2019年度財務報表及內部控制審計機構。

然而,收監管警示函、責令改正、通報批評……大華的問題同樣不少。

2019年4月28日,大華因涉及中兵紅箭(000519.SZ)虛增利潤案件收到湖南監管警示函;5月10日,深圳證監局對大華出具警示函,指出其執行的芭田股份(002170.SZ)2016年年報審計執業項目存在多處問題。7月26日,大華及2名註冊會計師被深圳證監局出具警示函,因其在科陸電子(002121.SZ)2017年年報審計執業項目執業中存在4宗違規;10月下旬,江蘇監管局對大華及2名註冊會計師採取監管談話措施,因其在ST億豐2016年年報審計項目執業中存在預付賬款審計程序執行不到位等問題......

拉長時間線來看,據證監會數據, 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間,瑞華、興華、大華、大信、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等收到行政監管措施的從業人員人次較多,分別為28、21、22、32、23次。

審計行業頻頻爆出違規時間,且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這也讓市場一度猜測,審計行業是否將因此面臨洗牌或者重塑?

“這個結論現在還不好下,取決於2019年報的情況,以及對會計所審計質量的一個持續的跟蹤,若會計所的審計質量在2019年度報告中仍存在這些情況,那可能監管層才會下定決心對整個行業進行重新洗牌。”陳深分析稱。

財稅專家王海則認為,隨著這些違規事件的暴露,監管機構和行業協會應該會加大監管力度,尤其是新證券法的實施,那麼在市場中自然會形成一種優勝劣汰的機制,或者說品牌或聲譽越好的會計師事務所發展會越好,這些會計所也會挑選風險較低的客戶,或者越重視和嚴格把握風險程度,逐漸形成一個行業集中的趨勢。

瘋狂擴張的年代

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A股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愈演愈烈,審計失敗層出不窮,這背後原因何在?

黃世忠分析稱,經濟週期下行,掩蓋財務造假的難度加大,保殼和再融資壓力增大,轉型升級壓力劇增,迫使一些上市公司走上財務造假不歸路;上市公司權力結構、權力分配、權力制衡、利益協調四個方面的治理機制失效,使得財務造假暢通無阻;財務造假的成本收益不成比例,造假的預期收益遠大於預期成本,已然成為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永動機;會計準則制定日益原則導向化,會計處理日益估計化,加大了審計難度,為上市公司創造了更多的造假機會,助長了財務造假的囂張氣焰。

“規模擴張過快,內部整合滯後,致使不少會計師事務所外強中乾,大而不強,審計失敗頻發。”黃世忠對記者分析稱,會計師事務所為了獲得各種各樣的執業資格以爭奪更多上市公司、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優質客戶,不可能按部就班走內涵式發展之路,收購兼併成了不二選擇。會計師事務所過分注重外延式的合併,但合併後卻疏於內部整合(如事務所文化整合、風險偏好整合、質量控制整合等),導致在同一品牌、同一名號下分灶吃飯,各自為政的現象十分突出。

瑞華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2000年設立的五聯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在歷經多次合併之後,2013年國富浩華與中瑞嶽華兩家會計師事務所合併,更名為瑞華。

2012年7月份,國富浩華合併了當時號稱“華南第一內資所”的深圳市鵬城會計師事務所(下稱“鵬城所”),後者劣跡斑斑,曾深陷雲南綠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造假醜聞漩渦,而被證監會撤銷券服務業務許可,但處罰比合並晚一步。雖然牌子換了,但原鵬城所的人依舊在。*ST康得最初IPO的審計機構就是鵬城所,之後因為合併變更為瑞華。

“鵬城所人員合併進來的時候可能執業質量會存在一些問題,帶進來的客戶可能水平和誠信也有問題,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出問題,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出問題。”高良稱。

另外,獨立性是註冊會計師的靈魂,是確保審計質量的基石。然而,在我國目前的公司治理環境下,上市公司的審計委託,實行的是實際控制人領導下的管理層負責制。

“這種奇特的審計委託制度,造成管理層同時扮演著審計委託者和被審計對象的雙重角色,由被審計者委託審計者的角色衝突,使會計師事務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在生存重壓下甚至可能滋生“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心態。”黃世忠稱,長此以往,獨立審計將名不符實,防範財務造假的最後一道防線將徹底崩潰,蕩然無存。

從國內外的案例來看,操縱收入是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慣用手法。從*ST康得和ST康美等造假案可以看出,交易造假型的收入操縱已經形成造假鏈條的閉環,上市公司與供應商、客戶、銀行等外部主體相互勾結,裡應外合,物流、資金流和憑證流環環相扣,交互印證。

黃世忠認為,由於註冊會計師缺乏“外調權”,沒有辦法將審計範圍延伸到這些協助造假的外部主體,往往導致審計失敗。審計範圍受限,使內外勾結的交易造型性舞弊案得以逍遙法外,助長了裡應外合的財務造假。

市場競爭環境激烈,會計所降低標準想法設法地確保市場中的份額和重要客戶,也是審計質量下降的一大原因。

“有些客戶需要採取公開競標的方式才能取得審計業務,競價的結果是價低者中標,但是價格低了的話,會計所往往需要考慮審計項目點效益問題,人手或者時間可能就會打折扣。該履行的程序可能就有一定的走樣。當然,也不排除註冊會計師故意對這一問題熟視無睹。”王海稱。

在王海看來,會計師事務所內部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程序和機制可能會有不到位或者缺陷的地方,還有對內容質量把關不嚴的地方。他同時舉例稱,審計市場中還出現了單純賣報告的現象,即交錢不用進行審計直接出報告,這種現象只能會影響審計市場的健康發展;還有非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掛名執業等諸多不良現象。

即便是各項程序和會計所內控等都合規,審計人員能否查出上市公司造假問題也成為一大爭議。在外界看來,會計師無所不能,能查出假賬。而審計行業人士則直言“很難”。

“現在如果有些銀行都參與舞弊,我們常規的審計程序很難發現問題。我們自己也要去提升,利用大數據等各方面的技術,比如我們之前發函證不需要去拿銀行徵信報告,不需要去打銀行賬戶開立清單,不需要去看全年的流水,現在我們可能都要去做。所以我們自己也在變革,去補一些原來我們可能忽略了的點。”高良道出親身體會。

黃世忠認為,會計師事務所在查弊防弊方面進步緩慢,成效不足,審計效果事倍功半,主要有四個方面原因。

一是防範財務造假的追加程序有限,打鉤打叉式的審計程式降低了發現財務造假的幾率;二是防範財務造假的資源配置不足,即使是大型會計師事務所也極少配備法務會計團隊,註冊會計師在反舞弊方面缺乏必要的專業支持;三是防範財務造假的技術手段落後,未能借助最新信息技術進步為查弊防弊工作賦能;四是防範財務造假的工作措施不力,未能充分利用國內外在財務舞弊模型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破除頑疾並非無解

作為資本市場的“守門人”,註冊會計師行業是整個經濟運行體系中的維護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針對當前審計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何攻破成為業內的探討方向。

“要從根本上抑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屢禁不止,審計失敗頻繁發生的勢頭,既要改革制度安排,又要營造誠信氛圍,形成“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的長效機制。”黃世忠稱。

在陳深看來,整個審計質量的核心就兩塊,第一是制度安排,從上市公司董事會委託審計師審計的機制,實際上對審計師的獨立性會產生影響,這需要監管層來考慮這個問題;目前國外貌似在探索,有監管層自己成立一箇中間部門來統一委託審計,這可能會是一個趨勢。第二是對審計職業人士的職業能力進行強化,包括如何強化財務舞弊的識別。

就改革委託制度,確保審計獨立而言,黃世忠認為,更具可操作性的漸進式改革是剝奪實際控制人和管理層的審計委託權力,改由全部由獨立董事組成的審計委員負責會計師事務所的選聘和委託工作,其提出的審計委託方案提交股東大會表決時,代表實際控制人利益的大股東應放棄表決權。這種做法將審計委員會作為會計師事務所與被審計對象之間的“緩衝器”,有助於提升註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可為遏制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奠定更為紮實的制度基礎。

對於提高註冊會計師識別財務舞弊的能力,黃世忠稱,不僅有助於防止審計失敗,從技術層面對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形成震懾,營造“不敢假”的氛圍,也有助於縮小注冊會計師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審計期望差距。

黃世忠提出建議稱,有條件的會計師事務所應當配備“法務會計”團隊,為註冊會計師提供反舞弊的專業支持。此外,大型會計師事務所還應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進步的成果,與諮詢機構、IT公司和專家學者通力合作,開發財務舞弊識別軟件系統。

王海也提出,會計所內部的質量控制機制和內控風險機制都應很到位,從內部合規層面降低註冊會計師審計過程中出現的違規現象和程序不足等問題,尤其是在關鍵環節的審計程序和時間需要充足和充分。有必要的話,較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內部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舞弊專家,或者充分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解決核對問題。

“鼓勵社會研究挖掘和發現相關的會計造假情況,現實中,很多的會計造假不是通過外部審計和監管發現的,而是通過舉報發現的,有必要探索建立會計造假的舉報制度,獎金優先可以從行政罰款中列支。”王海同時稱。

針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日益呈現內外勾結和舞弊鏈條閉環的趨勢,黃世忠建議,立法和監管部門應儘量擴大註冊會計師的審計權限,賦予其延伸審計的“外調權”。此外,財政主管部門和證券監管部門應當為註冊會計師營造更好的審計環境,協調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為註冊會計師核查關聯關係、主要客戶和供應商等提供便利。

王海認為,從監管機構而言,需要嚴格執行外部監管,執法必嚴,有錯必究,尤其對重點行業和影響較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加大檢查力度,及時查出並且公開曝光,進而形成較大的違規壓力,推動審計市場良好的環境的建設。對於證券市場,多個監管部們可以共同分享相關信息,協作解決審計質量出現的問題。

按照現有的證券法,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收到的頂格處罰僅為60萬元,違規成本較低不足以形成震懾。2019年12月28日,證券法修訂草案獲審議通過,修訂後的證券法將於2020年3月1日施行。

其中,處罰力度升級,提高欺詐發行行為頂格處罰至2000萬元,提高虛假陳述、操縱市場行為頂格處罰至1000萬元;並且,投資者保護機構受50名以上投資者委託,可以作為代表人參加訴訟,併為經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確認的權利人依照前款規定向人民法院登記,但投資者明確表示不願意參加該訴訟的除外,即“默示加入、明示退出”。

2001年能源巨頭安然公司因財務造假遭到美國證監會調查,世界上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安達信是其審計機構被捲入其中,成為集體訴訟的被告之一。為逃避株連,2002年安達信的海外公司紛紛自尋出路,脫離安達信的全球網絡,大部分加入了安永、普華永道、畢馬威、德勤,有著近百年曆史的安達信煙消雲散。自此,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只餘其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