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麥肯錫分析氣候變化的自然風險和社會經濟影響

麥肯錫分析氣候變化的自然風險和社會經濟影響

2020年1月15日,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發佈題為《氣候風險與應對:自然災害和社會經濟影響》(Climate Risk and Response: Physical Hazards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s)的報告,分析了未來30年,不斷變化的氣候將如何影響全球的社會經濟體系

該報告將氣候模型與經濟預測聯繫起來研究了9個案例,這些案例說明了暴露於極端氣候變化和接近閾值時的情況。報告還通過地理空間評估分析了105個國家/地區受到的潛在社會經濟影響。主要結論包括:

1 氣候變化自然風險的7個顯著特點

氣候變化帶來的自然風險已經存在且正在增加,並呈現出7個顯著特點:

(1)增長性:在被研究的9個案例中,到2030年以及到2050年,氣候變化的自然風險水平都會增加。到2050年,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將大約是當今水平的2~20倍。即使某些國家得到一些收益(例如,加拿大等國家的農業產量有望提高),但對全球國家的整體分析表明氣候變化的自然風險會增加。

(2)空間分異性:氣候危害往往在局地發生。因此,需要在地理區域背景下,理解氣候變化自然風險的直接影響,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都存在差異。

(3)非定常性:隨著全球繼續變暖,氣候變化自然風險是不斷變化的或非定常的。由於地球物理系統的物理慣性,未來10年的進一步變暖將被“鎖定”。只有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才能阻止進一步變暖和風險增加。此外,考慮到地球系統的熱慣性,達到淨零排放後也可能發生一定程度的變暖。

(4)非線性:當氣候變化災害超過閾值時,其社會經濟影響很可能以非線性方式傳播,此時受影響的自然、人為或生態系統將無法正常運作、崩潰甚至完全停止運作。

(5)系統性:雖然氣候變化的直接影響是局部的,但其可以通過相互聯繫的社會經濟與金融體系在整個地區和各個部門產生連鎖反應。

(6)遞減性:在研究案例中,最貧窮的社區和人口通常是最脆弱的群體。氣候風險會造成空間差異,使某些地區受益但同時使其他地區受損。

(7)準備不足:儘管公司和社區一直在努力降低氣候風險,但適應的步伐和規模仍需要大大提高,以應對不斷上升的自然氣候風險水平。適應過程可能會帶來成本的上升和艱難的選擇,其中包括是否要投資來對人員和資產進行加強或遷移。

2 氣候變化已經在世界各地區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

自1880年以來,地球的溫度平均升高了約1.1 ℃。衛星觀測以及全球數十萬個獨立氣象站的觀測結果都證實了這一點,地球表面冰蓋的迅速減少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這一變暖速度至少比過去6500萬年的古氣候記錄快一個數量級。

受影響地區的數量和規模都在增加。在未來10年及很可能自此往後,不可避免地進一步升溫。隨著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氣候模型表明全球範圍內的氣候災害正在增加。進一步變暖將繼續增加短期內氣候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並進一步加劇長期的氣候災害。

3 社會經濟影響非線性增長併產生連鎖反應

氣候變化已經對社會經濟產生了可衡量的影響,從宜居性和可工作性、糧食系統、實物資產、基礎設施服務、自然資本等5個方面切入,對氣候災害帶來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影響的分析結果表明,氣候變化帶來的實際風險正在以非線性方式不斷增長。氣候變化的自然影響在各個地區蔓延,氣候災害及其影響在區域內變得越來越強烈。迄今為止,氣候災害直接影響的增加主要是因為更多地暴露在災害中,而不是因為災害的平均強度增加。未來,災害加劇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影響。

4 全球的社會經濟影響可能很大

報告評估了105個國家/地區可能發生的氣候自然災害。到2030年,預計105個國家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資本將至少受到1種主要災害類型的影響。氣候災害的加劇可能使數百萬人喪生,使數萬億美元的經濟活動和全球自然資本處於風險之中。跨區域氣候危害的加劇將使迄今未受到影響的地區進入新的風險領域,包括:

(1)到2050年,在典型濃度路徑(RCP 8.5)情景下,發生致命性熱浪事件地區的人口將從目前的零增加到7億~12億。由於暴露在極端高溫中,全球年度戶外有效工作時間損失的平均比例可能從目前的10%增加到2030年的10%~15%,到2050年將達到15%~20%。

(2)預計糧食系統將出現全球農業產量波動加劇的趨勢。到2050年,預計小麥、玉米、大豆和大米每年減產10%或更多的可能性將從6%增加到20%。在特定年份,每年產量提高10%或更多的可能性有望從1%增加到6%。

(3)資產可能會遭到破壞,或者基礎設施服務會因各種災害(包括洪水、森林火災、颶風和熱浪)而中斷。據估計,到2030年,河流洪水對資本的破壞可能會比目前的水平翻倍,到2050年將翻兩番。

(4)在世界的部分地區,生物群落可能發生變化。與1901—1925年相比,目前約有25%的陸地已經經歷了氣候類型的轉變。到2050年,這個數字預計將增加到45%。

5 人均GDP較低的國家通常面臨的風險更大

儘管所有國家都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但最貧窮的國家可能面臨更多的威脅。因為這些國家的氣候往往接近危險的閾值,並且更多地依賴戶外工作和自然資本,缺乏快速適應的財政手段。工作性指標(因極端高溫和極端降水損失的年度有效戶外工作時間所佔的比例)顯示,人均GDP排名前1/4國家到2050年的平均風險增加約1%~1.3%,而最後1/4國家面臨的風險平均增加約5%~10%。致命的熱浪事件與人均GDP的相關性較小,但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幾個國家(如孟加拉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人均GDP水平相對較低。

6 決策者建議

面對這些挑戰,決策者和企業領導者將需要採用正確的工具、分析、流程和治理來正確評估氣候風險,適應無法變更的風險,並減少碳排放以避免風險進一步的積累。

(1)將氣候風險納入決策。決策需要考慮氣候變化帶來自然風險和經濟社會影響。對於公司而言,這意味著在進行資本配置、產品或服務開發以及供應鏈管理等時要考慮氣候因素。對於城市而言,關注氣候將成為城市規劃決策的關鍵。此外,全面的風險管理策略還需要對包括過渡風險和責任風險以及這些風險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評估。

(2)加快適應的步伐和規模。對氣候變化的適應速度和規模需要大幅提高,關鍵的適應措施包括保護人員和資產、增強抵禦能力、減少風險暴露以及確保適當的保險和融資到位。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在利益相關者之間採取協調行動,包括建立建築法規和分區法規、強制保險或披露、通過風險分擔機制籌集資金、在各個行業群體之間共享最佳實踐以及推動創新。

(3)大規模脫碳。未來10年的地球氣候取決於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累積量。①明智的風險管理是限制累積排放量,使碳排放反饋循環帶來的風險最小。②同時考慮脫碳投資與適應投資,特別是在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中。③利益相關者應考慮評估其脫碳潛力和脫碳機會。④對於個人、企業、社區和國家而言,認識氣候變化的自然風險並將其納入決策是當務之急。

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氣候變化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20年第03期,劉燕飛 編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