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樹立投資者信心的根本就是保護投資者的權利

2016年股市再次暴跌,千股跌停催垮了很多人的信心。沒有熔斷機制,沒有減持禁令,股市大跌已經沒有藉口,唯有從自身找出原因。

2015年七月份的股災,萬科成為了明星,不僅沒有大跌,還在股災後創出了新高,這個創造萬科新高的幕後英雄就是寶能,但是讓寶能成為英雄的是萬科的價值。於是,投資者老師寫下了《 股市暴跌,拿著什麼樣的股票才會再創新高》,指出在暴跌中有人敢於在跌停板逆勢買進的股票就是未來創新高的股票。

可是,本次股災,為什麼沒有人敢於在逆勢中抄底買進吶。而那些在暴跌中本來準備接盤的價值投資者為什麼不敢接盤才是我們要追問的根源。

樹立投資者信心的根本就是保護投資者的權利


中國樓市剛剛從需求側向供給側改革開始過渡,而標誌就是投資性住房被徹底平反昭雪。因為限購令不僅沒有擋住房價上漲的步伐,反而成為推動房價上漲的動力。所以股市中的限賣令不僅無法解決拋售的問題,反而會像大山一樣壓在股市的頭上無法動彈。

中國股市已經到了徹底從供給側向需求側改革的關鍵時刻,“萬寶之爭”就是最好的歷史機會!

改革需求側,就是要讓投資者願意買敢於買股票,那麼首先就要明白投資者為什麼要買股票。

而中國樓市之所以每次調整都成為買進房產的最好時機,就是因為買房子的業主能夠公平得到擁有房產的權利。房產就是國家財富的民間體現,擁有房產就標誌著擁有這個城市的資產並能夠公平享受城市資產的帶來的便利性機會。所以,老百姓願意購買房產的核心原因就是能夠享受房產帶來的權利。

而股票和房產的本質是完全相同的,房產是擁有城市資產的憑證,股票就是擁有公司資產的憑證。擁有房產的房東能夠擁有城市的居住權(相當股票的分紅),也能擁有享受城市便利的使用權(相當股票的決策權)。

擁有股票的股東就擁有公司的資產,可以參與公司的決策,享受公司的分紅。而一個對自己的投資負責任的股東一定就是要參與公司的決策,而對公司決策權的大小就取決於股東擁有股票的多少來決定。擁有股份越大對公司的決策權就越大。

所以,要想擁有對公司的決策權那麼就需要越多的股份,這就是資本市場的精髓。

可是,你要是擁有了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卻無法對公司的決策發表意見,這樣的股份還有意義嗎?

而2015年底爆發的萬科股權爭奪戰恰恰就是給股票一個最好的體現價值的機會,處理的好,中國資本市場前途一片光明,處理的不好,股市再次回到熊市當中。

讓我們從險資性質、投資機會及公司治理的角度來解讀這場撲朔迷離的收購大戰。一個活躍的收購與兼併市場是懸在管理者頭上的一把利劍,資本市場本來體現的就是對價值的爭奪,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野蠻人”,以“寶能”為代表的民營中小企業在競爭中表現出的“鯰魚效應”有助於進一步激活大型企業的活力,這正是中國資本市場表現勃勃生機的開天闢地的歷史機遇!

不管收購者的用意如何,“寶萬之爭”只是中國資本市場上併購的一個開端,業必將寫入中國資本市場前行的史冊。在資本市場進一步放開的背景下,大型企業日益面臨來自中小民營企業通過資本運作奪取控制權的衝擊,相信以後這種情況可能會越來越多。

公司治理講究的是企業所有權人(股東)向經營權人授權,併科學地進行監管。顯而易見的是,這種收購會促使管理層產生一定壓力,外部接管意味著他們將失去工作, 失去與職位有關的種種特權。 一個活躍的收購與兼併市場實際上是懸在管理者頭上的一把利劍。在外部接管的潛在威脅壓力下, 管理層才會更加有效地工作,接受股東的監督和約束,努力提高公司效益,從而帶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資本市場的發展方便了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的融資機制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在與投資者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融資機制中,企業發展不再是“一家之言”,而必須要接受資本市場運作機制的約束和挑戰。

如果是因為寶能對萬科的經營管理或是戰略發展並不滿意,希望通過介入將萬科做得更好,從客觀上講,這是對公司經營發展的一種促進。

而資本方剛剛開始收購就去質疑收購的目的,就冠上惡意的帽子,就像投資者願意多買房偏偏給帶上炒房團的帽子一樣是大錯特錯,所以中央經濟會議才給投資性住房平反昭雪。

類似於“寶萬之爭”企業案例在國際上十分常見,從公司治理理論上講,資本市場的收購行為對資本市場有效的運營是有益的,對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是一個好的現象。

資本市場是一個公平的市場,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二者是分離的。一家上市公司屬於股東而非管理層。公司治理學術研究的一個普遍結論是,那些制定反收購措施和章程的公司在市場上的認可程度都是負面的。而王石卻把自己放在了大股東的位置上去蔑視真正的大股東這才是資本市場最大的危害。

樹立投資者信心的根本就是保護投資者的權利


因此,在市場化環境下,萬科作為上市公司受到資本市場運作機制的影響和衝擊,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是上市公司在一個不斷走向成熟的資本市場上都難以避免的挑戰。如果資本市場上有些資本認為自身能夠通過收購從而改變和帶領一個公司走向更好,那麼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一個合理的也是值得市場尊重的做法。

資本市場不存在所謂“野蠻人”

資本市場的一個功能就是把資本流向最有效的地方,而只有當資本市場的收購行為增多,這個功能才能實現。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資本市場不存在所謂“野蠻人”,市場收購行為提高了企業的估值水平,為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有效競爭,活躍了交易。就像房地產市場一樣,二手房市場的流通活躍度才能讓有價值的房產不斷受到資本的追逐,就會讓新房市場不斷調整產品導向從而避免庫存的大量產生。而剛剛過去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鼓勵投資性住房來消化庫存就是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發現價值的功能來指導實體經濟的良方。

在歐美國家,使用槓桿資金開展收購的案例比比皆是。對企業來說,法無禁止皆可為。不可否認,較高的槓桿資金會加劇收購方的風險,但只要能夠運用好槓桿,將風險控制在自身及市場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就是合理的。

“寶萬之爭”中,出自民營資本寶能系的“以小博大”體現了各類所有制資本面對的競爭環境愈加公平,說明在合規框架內,民營資本完全能夠按照資本運作規則充分發揮作用,這本身就是資本市場的進步。對於一個自由開放的資本市場,任何案例都有其獨特個性,管理層可以介入討論中來,而不是簡單的監管,更不應硬性規定統一的槓桿比例。

以王石為代表的萬科管理層,傾注了一生的心血打造了今日的萬科,他們對維繫公司持續發展的重要價值功不可沒。但與此同時,萬科管理層長期忽視資本市場的重要性長期股市光大股東的回報,甚至凌駕於真正股東權利的心理作崇才是本次“萬寶之爭”的禍根。一些極度不負責的言論更猶如小孩鬧情緒般顏面盡失。最重要的是,一開始就以惡意來對待投資者,甚至用停牌這些毒丸計劃來置大股東於死地,這侵害的是整個中國資本市場的公平。未來誰還會誰還敢投資中國的股市吶?

當一個人被車撞倒在地上而很多人只在圍觀,這時有一個人扶起他準備送他到醫院。這個被救者對施救者說你是惡意的野蠻人、你的信譽不夠、你是買菜的出身所以我不歡迎你、先把你關一個月再說是否合法的事!然後圍觀的人問施救這為什麼要救這個人、你是不是對他有想法、你救他的行為是否經過監管部門的批准?於是全社會開始了一場是否應該救人的大討論,管理者也用默不作聲來任由事態發展。在爭論聲越來越大的時候,一輛更猛烈的車在大街上橫衝直撞撞倒無數的無辜者,於是只有人在圍觀而再無人敢於去救人……這個在上輪股災中施救的人叫做寶能,那個被就救者的名字叫做萬科。

是圍觀者真的冷酷無情嗎?是真的沒有人願意施救嗎?施救者的權利得不到保護才是冷酷無情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想讓施救者敢於施救,首先就要保護施救者的權利!

股市以大幅下跌的方式來回應這種嚴重侵害資本市場投資者的行為,受了傷害的投資者還會買股票嗎,這個傷痛才是中國股市的真正頑疾!

所以,本次股災就是制定投資者權利保護的最好時機。

投資者老師說:樹立投資者信心的根本就是保護投資者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