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地方財力角逐:廣東超萬億居首 江蘇上海分列二三

近期各地財政部門披露2017年財政收入(即當地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情況。在財政收入增減背後,折射了過去一年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廣東連續27年居榜首

依然毫無懸念,廣東省2017年以11315億元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居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之首,這相當於排名倒數的11個省份收入總和。廣東也因此連續第27年坐上收入榜首把交椅,高出第二名的江蘇省近3000億元,這接近於深圳市去年財政收入。

廣東財政收入連年居前的背後是其經濟總量大,實體經濟持續向好,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汽車製造業等發展較好,服務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帶動經濟和稅收增長。

2017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近9萬億元,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經濟增速與2016年持平為7.5%。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2017年廣東大部分主要指標增速高於或與全國水平持平,第一經濟大省地位進一步鞏固。與江蘇的經濟總量優勢擴大,2017年廣東的地區生產總值比江蘇多3978.29億元,經濟總量優勢比上年擴大約512億元。

這也反映在財政收入上。第一財經記者測算,與江蘇相比,2017年廣東的財政收入優勢比上一年擴大約881億元。

儘管不敵廣東,但江蘇省2017年以約8172億元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穩居第二,但其收入增速(4.6%)低於全國地方收入的平均水平(7.7%),比排在第三位的上海多出1530億元。

地方財力角逐:廣東超萬億居首 江蘇上海分列二三

近兩年江蘇省財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緩。江蘇省財政廳廳長劉捍東在作2018年預算報告談及問題時指出,江蘇財政收入增長動力不強,區域收入走勢分化,收支矛盾較為突出。

江蘇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時期,產業結構提升成為下一步經濟增長重要因素。江蘇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未來五年目標之一,是實現產業結構由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邁向中高端。自主創新取得新突破,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46%和3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6%,主要創新指標達到創新型國家中等以上水平。

上海2017年財政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6642億元,比2016年增長9.1%,明顯高於全國增速,與江蘇財政收入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

上海市財政局稱,上海財政收入繼續實現較快增長,主要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實施,科技和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特別是,工業、商業財政收入貢獻全市收入增量超九成。財政收入對房地產業依賴度逐步降低。

有扭虧也有負增長

全國地方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5000億元的有浙江和北京,分列收入排行榜四五名。河南、湖北、河北三省收入超3000億元,安徽、福建、湖南、天津、重慶、江西、陝西七地收入超過2000億元,收入超1000億元的省份有云南、山西、內蒙古、廣西、貴州、新疆、黑龍江、吉林八地。甘肅、海南、寧夏、西藏和青海收入不足千億元。

此前曾陷入負增長的山西省今年表現搶眼。2017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866.79億元,為預算的119%,增長20%,增速居全國第二,一舉扭轉了過去兩年收入持續下降的局面,僅次於增速最高但收入體量較小的西藏。

山西財政收入扭虧反映著過去一年經濟的增長。山西省統計局局長張曉東在介紹2017年全省經濟運行情況時稱,2017年山西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增長7%,比全國快0.1個百分點,這是2014年以來首次步入合理區間。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市場供求關係不斷改善,主導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山西2017年GDP增量超過過去5年增量總和。另外山西經濟結構呈現積極變化,非煤產業成為工業增長的主動力,傳統產業高端化步伐不斷加快,工業技改投資增速加快,工業投資增速回升,高技術產業投資快速增長。

2017年,內蒙古、天津、吉林三地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陷入負增長。

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03.4億元,比2016年下降14.4%,不過剔除2016年虛增因素,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4.6%。

天津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10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一年下降10.4%。天津市財政局表示,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經濟發展由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時期,堅決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嚴格規範非稅收入管理,積極調整財政結構,降低非稅收入佔比,努力做實做優財政收入。

吉林省2017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1211億元,比上年同口徑下降4.1%。吉林省財政廳解釋,收入下降主要是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稅費政策優惠力度較大,上年一次性收入數額較多,以及對收入質量進行核實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地方財力角逐:廣東超萬億居首 江蘇上海分列二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