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學校貿然減負加劇階層固化,反對教育“大躍進”與“低保化”

■ 文 | 鴻觀察 張洪平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雖然減負這項重要的教育議題從未息音,然而這一牽扯了各方利益和訴求的問題卻一直未能徹底解決。

前不久,一篇名為《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的文章火爆朋友圈。作者感慨:“溫室裡長不出參天大樹,學校減負,增加的是家庭和企業的負擔。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

學校貿然減負加劇階層固化,反對教育“大躍進”與“低保化”

為什麼一方面教育的需求者希望保持壓力,供應者卻要減輕孩子負擔呢?絕不是偷工減料這麼簡單。

首先我們必須清楚,對所謂西方式“素質教育”的崇拜,確實存在部分盲目現象。不少人羨慕美國學校所謂的“素質教育”,但其實這既是一種片面的誤解,也沒看到其中的弊端。所謂輕鬆的教學環境,只是公立學校的現象。私立學校的狀況更像我們國內的“重點學校”,不僅課業負擔不輕鬆,在校時間也更長,老師與學生對教學質量普遍都更重視。

另外,美國公立學校教學質量普遍較差的事實往往被國內媒體在報道時有意忽略了。在一些更深入的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內的基礎教學質量普遍好於美國學校,甚至要好於部分美國私立學校。這在年級越高的學生中體現得越明顯。

以數學教育為例,美國現在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在我們熟悉國內教學水平的人看來,只能說是慘不忍睹。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在於“白左”思潮對教育系統施壓。他們天然地以白人優越為出發點,想當然地認為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的智力水平要更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學速度。但同時為了符合名族平等的政治正確,所以居高臨下地要求學校放慢教學進度,“照顧”有色人種,這樣大家就可以“齊步走”了,就體現出公平原則了。學校和教師方面,既不想得罪這些“聖母”,又落得輕鬆,當然順坡下驢,導致教學質量下滑,更像是一種“過家家”的遊戲。

此外,相對的“小班制”教學,財政撥款的增長緩慢,教師待遇的停滯不前,也使得師資隊伍相對而言比較貧弱。再加上美國公立小學一般一名教師要教多門課,語文、數學、科學、體育有可能都是同一位老師來教,又沒有咱們國內學校標配的“教研組”來統一指導教學內容,全靠老師自己,最終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還有,對於少數族裔(主要是黑人和拉丁裔)中出現的“讀書無用論”,美國主流社會普遍選擇性無視。尤其是在所謂貧民區的黑人小孩當中,讀書被視為異類,想要改變社會階層被視為叛徒,愛學習的小孩會被同齡人欺負,只能躲起來晚上偷偷看書,而平時必須要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才行。

學校貿然減負加劇階層固化,反對教育“大躍進”與“低保化”

當然,美國國內有志之士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們的應對之策就是美國KIPP(知識就是力量)學校。進入這種學校的小孩,被有意隔離於他們的“原生社區”。早上課,晚下課,還有一堆課後作業,弄得你根本沒時間出去瞎混,晚上寫完作業累得倒頭就睡。這樣的學校比起國內所謂的“高考集中營”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事實證明,上這種學習的孩子,更多實現了社會階層的躍升。

回到國內的減負話題,如果放在競爭日漸加劇的社會大背景下來考慮,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不會,也不敢真的“減負”。呼籲減負實際上是一種“何不食肉糜?”的矯揉造作,沒有實際意義。即使當初是抱著善意來設計的,也不可能達到目的。這一點從高考改革就可以看出,改了那麼多年,方式變來變去,終究是以“選拔學生”為最終目的,這一點不改,高考的外在形式再怎麼改,就算不用一考定終身,把考試化整為零,也沒意義。後面的“選拔”在那裡等著,中小學再怎麼強調“減負”,也會被心明眼亮的家長學生當耳旁風。

現階段中國仍處於社會主義早期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選拔優秀人才為目標的教育體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如果有一天中國的生產率水平大幅提高,人們工作的目標不再是為了餬口,而更多的是尋找生命的價值,追尋自我存在的意義,那時才具備從根本上變革高逐利性“就業-教育”體系的可能。

這需要一個過程,首先需要用功利性的教育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人們的收入水平,經過幾代人的時間,人們才能把受教育的目標轉變為追求“素質教育”。從這個角度講,美國作為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現在也不具備轉型的條件。美國也是應試教育,只是因為頂級私立名校為了把“圈子外”的人排擠掉,才搞出了那麼多看似代表“素質”,實則是代表“階級”的錄取標準。中國現在就開始“減負”,確實有些揠苗助長了,還需要更有耐心一些。

現在的減負,減的是學校的負擔,孩子的負擔沒有減。與其這邊要求學校減負,家長學生跑到校外補習,那邊再嚴查違規校外補習班,不如一開始就把資源用在校內教學上。

在弱肉強食的社會競爭背景下,家長學生競爭的不是教學質量的絕對值好壞,而是在這個系統中自己排名的高低。

這是現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決定的,而所謂“負擔重”的問題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自然而然地解決,是水到渠成的。我們不能逆潮流而動,而只能在這個約束條件下,想更好的辦法,怎麼儘快地達成目標,更快更好地追求我們的“終極目標”。而現在制定的很多政策過於理想化,與現實脫節。

學校貿然減負加劇階層固化,反對教育“大躍進”與“低保化”

在這種情況下,我反對貿然給孩子們“減負”。因為大家競爭的其實是排名,既然校內的競爭被抑制了,那自然要在校外決出“勝負”。這除了把學校、財政的負擔轉嫁給家長,別無用處。而在校外的競爭,“拼爹”的作用遠大於孩子本身的天分與努力程度,有錢人家的孩子上優質補習班,窮人家的孩子只能上普通補習班或者全靠自學,農村孩子更慘,連上補習班的機會都沒有。公辦教育在某些教育市場比較成熟乃至過熱的地區,正在呈現出一種“低保化”的趨勢。

這等於變現剝奪了底層民眾通過教育實現上升的可能性,使階層固化更加嚴重。短期來看這不利於人力資源的培養,對實現國富民強有負面作用。長期來看這相當於是埋下了一顆社會矛盾的“定時炸彈”,階層固化、貧富分化,最終將以一種更劇烈的社會衝突的方式爆發出來,導致社會動盪,掀翻富人的地位。

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形式上的減負,而應是提高學校課內教學的效果。不是把課上的內容挪到課外的補習班上,而是改善學校課上的教學質量。比起讓孩子們幻想自己生活在大同世界,不如紮紮實實提高教育的實用性。與其培養一群手高眼低的高分低能,不如像德國一樣推進技術工人的培養,這還更有用一些。

生產關係要與生產力相適應,這個原則在教育領域同樣適用。“素質教育”是社會發達的標誌,而非其原因。現在開啟“教育大躍進”,超越物質基礎的水平,貿然“減負”,實際是自斷筋脈,只會拖社會進步的後腿。現階段中國的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們仍然需要通過幾代人的時間來奮鬥,才能達到普遍富裕的階段。這個時候,我們最需要的不是減負的表面現象,而是踏踏實實的奮鬥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