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電影是謊言的藝術

也是每秒24幀的真實

電影呈現藝術

退隱藝術家

在聲光畫電的背後

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事兒

今天廠長就和大家來嘮嘮

這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你以為是夏天其實是冬天

可能很多影迷不知道

《陽光燦爛的日子》其實是冬天拍的

然而劇情要求卻是夏天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劇組一上午都在花時間把地上的冰給噴化

然後演員把衣服脫了

裝夏天,噴上汗

但是反打過來看見耿樂夏雨他們後面的樹

卻是沒有葉子的

而你還是覺得是很熱

這是電影的魔力

(資料來自姜文口述)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你以為8分鐘長鏡頭就拍8分鐘,其實拍了一星期

《塔洛》導演的萬瑪才旦偏愛固定機位長鏡頭

你可能會以為這樣拍很省事

把攝像機架在那裡就行了嘛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其實不然

除了服化道燈光和排練耗時之外

非職業演員的臺詞功底不夠紮實

面對長段的對白常常會卡殼

這個長鏡頭就得重拍

據萬導的御用錄音師才讓老師稱

在拍攝《尋找智美更登》時

有一個車內五人聊天的8分鐘長鏡頭

整整拍了一個星期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你以為沒有打光,其實現場全是燈

電影布光是門細活兒

糙的燈光是讓你哪兒哪兒都看得見打光痕跡

高級的布光則是讓你意識不到燈光的存在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尤其是一些室內的戲

一般觀眾會覺得光源就是窗戶和電燈

其實在窗外,在畫框之外

有非常多的燈光支撐著畫面的光影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你以為演員在開車,其實車根本沒動

為了節約成本和時間

尤其是早期電影中

開車的鏡頭基本都是棚拍

希區柯克《美人計》中經典的追逐場景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戈達爾《狂人皮埃羅》中

卡里娜和貝爾蒙多車內閒談的鏡頭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甚至《生活大爆炸》中失戀Leonard在車中嚎叫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無一不是棚拍

車後的背景通過特效往往可以做到以假亂真

你以為電影裡的聲音都是現場錄的,其實一半是後期配的

你可能知道一部電影的導演是誰

編劇是誰,攝影是誰

但你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它的燈光是誰

錄音是誰

這些存在感較低的工種

其實大大的被低估

他們的工作決定著一部影片基本的品質

電影錄音和燈光一樣

是十分複雜的一門技藝

簡單來講

電影錄音分兩部分

前期和後期

前期主要是聲音設計和同期錄音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但大量的工作

其實在殺青之後才剛剛開始

比如有些對白同期沒有收好

就需要做ADR(對白補錄)

具體來說,還有環境音剪輯,

動效剪輯,音樂剪輯和終混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你以為電影燈具除了功率大沒什麼特別,其實顯色性差別很大

顯色指數(CRI)是燈光還原色彩的能力

指數越高越能忠實的還原色彩

電影是光影的藝術

對色彩的精準度要求非常嚴格

所以拍電影所用的燈光也有別於普通的燈

最關鍵的一個特徵就是高顯色指數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同樣一個果盤,顯色指數低的燈光照射下

色彩丟失十分嚴重

對於電影攝影而言

燈具的顯色指數一般大於90為好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你以為拍電影都用三軸穩定器了,其實斯坦尼康難以取代

雖然都用作攝像防抖

但其實大不一樣

首先三軸穩定器的承重能力有限

大部分專業電影攝影機的重量都承受不了

其次三軸穩定器無法分散承重

長時間連續操作幾乎不可能

最後三軸穩定器的運動軌跡機械感強

少了人為運動的靈性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反觀傳統的斯坦尼康

具備分散承重

鏡頭運動穩而不拙

承重能力勝任大多數電影攝影機

所以目前在專業領域

傳統斯坦尼康仍是主流

影視幕後的7個冷知識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