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對“前任”念念不忘的,是這兩種人

我不是劉若英的粉絲,但我還是懷著尊崇的心情去看了這部已經被“退票”風波搞得踉踉蹌蹌的銀幕大電影《後來的我們》。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對“前任”念念不忘的,是這兩種人

看完最深切的感受是:“前任”兩個字可真倒胃口!

雖然畫面和剪輯是美的,三位演員的表演是可圈可點的,故事是流暢的,劉若英第一次做導演的成績單也是及格的。

但是故事裡刻意被放大的對“前任”的懷戀之種種、兩人莫名其妙的分手再分手、十多年後再重逢時矯情的對過往的柔腸百結以及臺灣編劇劉若英臆想出來的大陸“北漂一族”的苦日子,都讓人感到尷尬莫名。

在遍地都是工作機會的北京,2008年那時的大學畢業生會為了生計去地下道里賣黃片?所謂的年輕人的創業夢想就是在中關村擺攤修電腦?兩個熱戀中的年輕人為了愛情努力奮鬥的樣子,就是修修電腦、吃吃方便麵、撿垃圾箱裡的破沙發、然後賣黃片被抓去拘留嗎?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對“前任”念念不忘的,是這兩種人

這位豆瓣網友的留言,我隔空握爪!

是啊,影片裡為我們呈現出的這麼沒筋骨的愛情和這麼沒出息的青春,有什麼好懷念?!

所以整部影片下來,我們

沒記住男女主人公被愛情照耀的光潔的臉;

也沒記住他們在青春歲月裡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努力揮灑汗水的迷人的樣子;

也沒留下兩人即便分了手也還是鼓勵對方:“加油啊,你行的!”這樣的溫暖勵志瞬間;

我們只記住了爸爸田壯壯的粘豆包和那封飽經滄桑的信,以及這一對差點就搞起了婚外情的尷尬“前任”。

不過,

據說這部電影雖然正在因為“退票風波”而被有關部門調查但票房還是快要十億了;

據說還是有很多觀眾代入感很強的看哭了;

還據說有些情侶看完就哭著說了分手:“對不起,我還是忘不了TA…”有電影行業的專業人士評價說:“前任”看來真的成了中國票房的金庫。

那麼“前任”在我們的心裡究竟是個什麼鬼?

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會對“前任”總是念念不忘呢?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對“前任”念念不忘的,是這兩種人

“前任”是一種“未完成情結”

有一個心理學試驗:有人在白紙上畫一段圓弧,經過白紙的孩子們會自然而然地拿起筆補上線段,讓圓弧成為一個完整的圓。

西方的格式塔心理理論指出,人的心理天然地存在著一種“完形壓強”,即當人們在知覺一個不規則、不完滿的形狀時,會產生一種內在的緊張力,這種內在緊張力會促進人的大腦緊張的活動,以填補“缺陷”,使之成為完滿的形狀,從而達到內在平衡。

心理學認為,這是人類審美心理的發端。因此,對“前任”的念念不忘的情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審美需要,“前任”在當事人的記憶深處,一定是既心碎又美麗的存在。

不僅如此,“前任”甚至還會成為你生命底色的主宰,因為它還有一個別名,叫做“未完成事件”:當初那雙沒能牽到的手,那次沒能實現的約會,那件沒穿上身的嫁衣,那個沒能給到的親吻擁抱,他那句沒兌現的承諾,以及你們沒能好好說出口的“再見”…

生命中,那些“未能完成的”、“遺憾的”、“不能釋懷的”,時間真的能夠撫平這一切嗎?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對“前任”念念不忘的,是這兩種人

心理學發現,根本不能。事實上,沒有人能真正逃開心中的“未完成事件”,我們大多數人只是在刻意逃避,結果反被“未完成事件”控制!

格式塔心理學之父波爾斯認為,

相比較那些已經完成的事件,人類更傾向於記得“未完成事件”。

並且人類還有一個自然的傾向:重新拾起並且完成“未完成事件”。人類還會糾纏或者執著在“未完成事件”裡,形成一套個人的觀念、看法、價值觀等等,甚至形成個人的生命意義。

“未完成事件”的需求未被滿足,然而它卻能成為生命裡的支配性力量,它霸道地要在其他事情前被完成,不完成它,它就時常跳出來刺痛你、刺激你、提醒你:“你沒完成呢!”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對“前任”念念不忘的,是這兩種人

這是一個讓人倍感折磨的惡性循環:“執著”於“未完成事件”的人,即使後來環境已經發生變化了,他也仍然會停留在他當初的需求裡。他沉溺在過去的行為模式中,但生命裡“無法向前一步”的心理障礙卻持續存在於當下。他會一再地企圖回到最初,而這一需求卻在他當下的背景中根本無法獲得滿足。

於是,你看你就像一個被回憶卡住的傻孩子,你不是不想逃開“前任”的心結對吧?但是每一次你都無能為力,當初的一首歌、一個相同的場景、一句漫不經心的話、甚至一縷熟悉的香氣都能瞬間擊垮你原本以為早已平復的內心…

這一切讓你既無法從“過去”中抽身,又不能夠很好的專注於“當下”,更無法投入的去尋覓和好好對待你的“眼前人”。於是,你也就只好偷偷地躲在電影院裡,在無人看見的角落,伴著“前任電影”的畫面,哭傻在座位上,讓悲傷逆流成河…

電影裡那個別人的故事其實不重要,電影好不好看也不重要,你是在藉著別人的愛,抒你自己的情。

在青音姐新錄製的《重新養育自己的40堂必修課》中講到了《如何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點擊查看詳情,瞭解這門一年內學完,考試合格,全額退費的心理課吧!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對“前任”念念不忘的,是這兩種人

忘不掉“前任”的是這兩類人

有一個悲傷的事實是:無論你願不願意,你的“前任”始終在影響著你的現在。而一個更加悲傷的事實是:即便回到過去,你們還是一樣會分手!

就像電影《後來的我們》中小曉對見清說的那樣:“如果回到過去,你事業不會成功,我們還是一樣會說再見。”因為當年的月亮其實並沒有那麼圓,“前任”之所以現在成了你心頭的“白月光”,那不過是你頭腦中和他在一起的畫面被你無數次的美化和藝術加工了而已。

而你現在對“前任”的念念不忘也在提醒你兩件事:

一. 你可能過得並不幸福,你沒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沒有哪個人會真正的憶苦思甜,如果現在心裡“甜”,你壓根兒不願意或者會本能的選擇將過去的“苦”遺忘。

那寫在眉梢眼角的“歲月靜好”的前提是,你真的有把自己過好。因為你把自己活得很好,因此你非但不會懷念“前任”,還會感謝當年她的“不娶(嫁)之恩”,如果沒有當初的錯過,你怎麼會擁有現在這麼舒心的生活?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對“前任”念念不忘的,是這兩種人

正是因為有了“前任”這碗酒墊底,你才對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多的看破,也正是因為他對你的狠心放棄,才有了你對自己成長的永不放棄!

自從他給了你的心一記重拳,你就再也不怕疼了,自從他離開了你,你便再也沒有害怕過任何分離…

所以當你為“前任”電影一次又一次淚流滿面的時候,你需要問問你自己:現在我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嗎?

這儼然和電影已經毫無關係!

在青音姐新錄製的《重新養育自己的40堂必修課》中講到了《如何改寫生命劇本》,點擊查看詳情,瞭解這門一年內學完,考試合格,全額退費的心理課吧!

二. 你當初並沒有充分的“愛”過對方。

人生裡最令人心痛的並不是錯過,而是當初的你沒來得及認真的對人家好過。那一時的賭氣任性、那不斷的試探作鬧、那一不小心便露馬腳的三心二意、那臨門一腳卻開始慫了的缺乏勇氣、還有那礙於面子死也不肯開口說“別走”的裝堅強…

你其實比任何人都明白,你們之所以當初能分得開,就是因為並不夠愛!

那些當初好好珍惜過卻迴天無力的人,談起往事時早已雲淡風輕,甚至想起“前任”二字,除了腦袋疼一下之外,還會有些許的戲謔自嘲的淺笑漾在唇邊:哎,let it go,我盡力了!

“前任“早就離場了,獨獨留下那個當初心裡的計較遠多過深情的自己還等在原地…再沒有比後悔更折磨人心的情緒了,那種“悔不當初”的虧欠感,不僅是對“前任”,更是對自己過往青春裡沒能充分燃燒的刻骨的遺憾。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對“前任”念念不忘的,是這兩種人

你失去的不是一個人,你失去的是那個勇氣尚存、純真仍在、傻傻地敢於相信愛的你自己!

所以,你真的是被電影感動到了嗎?還是在為你自己的不懂珍惜哽咽到泣不成聲了?

所以,再不把握當下,你難道要繼續像個傻孩子似的對著打翻的牛奶哭著過完這一生?

你的人生裡的每個故事的結局其實都怨不得別人,只有當你不再將“活得好”的責任推給環境和他人,而是會為自己的思想、情緒、人際關係和生命裡的每一個結果真正負起責任,你才能能得到心靈的最大自由,你也才真正長大了!

電影《後來的我們》的後來,我開始不喜歡劉若英了,我已經長大了,我不想陪著這個太過於少女心的文藝偶像把情緒浪費在幼稚可笑的“前任”情懷裡,我的人生還有太多的責任要去背,有太多夢想要去追,我沒工夫懷念什麼“前任”!

當然,僅一部電影,我就開始不喜歡劉若英了,這說明我對她以前也不是什麼真愛。這就跟我的有些粉絲對我的態度是一樣的,我們公眾號一發廣告、一賣東西,他就不喜歡我了;或者我的文章的觀點跟他有不同,他就開始罵我開始嚷嚷著對我很失望要取關我了,是一樣一樣的:

那都不是真愛,所以縱然失去了又有什麼好懷念?!

你知道嗎?真愛是不會輕易鬆開彼此的手的,真愛是對你全然的接納和不離不棄,他會一直都在,夠硬朗的才叫真愛。好吧,你其實知道。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對“前任”念念不忘的,是這兩種人

這裡,向你推薦青音姐全新的情感教育課程

《重新養育自己的40堂必修課》,讓你在家,也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今天課程更新:《與原生家庭和解前的準備工作》。

這套課程最大的特色是——它是一套免費學習的課程,你全部學完,考試合格我們就全部退費!

這套課程將從“自戀”、“自卑”、“自尊”、“自愛”、“自信”五個大的模塊入手,帶你分析和梳理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讓你活出真我,懂得愛人悅己。

關注微信公眾號青音約,在後臺回覆“學完就退費的心理課”,即可看到《重新養育自己的40堂必修課》的課程簡介和參與方式,期待與你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