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世界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全面解析

說起武當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是張三丰,其實武當山最寶貴的並不是歷史名人,而是保存下來的武當山古建築群。目前,武當山古建築群已經被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對於武當山古建築群,世界遺產委員會是這樣評價的:武當山古建築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古建築群坐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在明代期間逐漸形成規模,其中的道教建築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這些建築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

世界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全面解析

武當山古建築群有哪些古建築保留了下來?

武當山古建築群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在武當山興建了大批建築,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嶽”牌坊建成,從而形成了9宮、9觀、72巖廟、36庵堂的大型建築群,總面積達160萬平方米的規模。武當山的道教音樂也是中華音樂的活化石。

現在武當山古建築群主要包括太和宮、南巖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玉虛宮、五龍宮兩座宮殿遺址,以及各類庵堂祠廟等共200餘處。建築面積達5萬平方米,佔地總面積達100餘萬平方米,規模極其龐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遺產包括:太和宮、紫霄宮、南巖宮、復真觀、“治世玄嶽”牌坊等。

太和宮位於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南側,包括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太和宮主要由紫禁城、古銅殿、金殿等建築組成。紫禁城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組建築在懸崖峭壁上城牆,環繞於主峰天柱峰的峰頂。

古銅殿始建於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於主峰前的小蓮峰上,殿體全部由銅鑄構件拼裝而成,是中國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金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於天柱峰頂端,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

南巖宮位於武當山獨陽巖下,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現保留有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龍虎殿等建築共21棟。

世界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全面解析

紫霄宮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規模最為宏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道教建築,位於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明嘉清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主體建築紫霄殿是武當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殿內有金柱36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其建築式樣和裝飾具有明顯的明代特色。

“治世玄嶽”牌坊又名“玄嶽門”,位於武當山鎮東4公里處,是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牌坊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坊身全部以榫卯拼合,造型肅穆大方,裝飾華麗,雕刻有多種人物、花卉的圖案,堪稱明代石雕藝術的佳作。此外,武當山各宮觀中還保存有各類造像1486尊,碑刻、摩巖題刻409通,法器、供器682件,還有大量圖書經籍等,也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存。

武當山古建築群歷經滄桑,現存4座道教宮殿、2座宮殿遺址、2座道觀及大量神詞、巖廟。在佈局、規制、風格、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狀。建築主體以宮觀為核心,主要宮觀建築在內聚型盆地或山助臺地之上,庵堂神祠分佈於宮觀附近地帶,自成體系,巖廟則佔峰踞險,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的巨大景觀。

在建築藝術、建築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有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和科技內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國宗教歷史以及古建築的實物見證。

世界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全面解析

武當山古建築群的前世今生

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年)敕建五龍祠。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年)有“太乙”、“延昌”諸宮觀。唐昭宗(李曄)乾寧三年(895年)建神威武公廟。

宋真宗趙恆時(998-1022年),將“五龍祠”擴建為“五龍觀”,賜額為“五龍靈應之觀”。宣和年間(1119-1125)建紫霄宮。此外宋代還興建佑聖觀、王母宮、雲霞觀等。

元初,道士汪真常、魯大宥、張守清等率徒眾修復五龍、紫霄、南巖諸廟。元世祖於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將五龍觀改為“五龍靈應宮”;延佑元年(1314年)賜額曰:“大天乙真慶萬壽宮”。後大建元武(即真武)殿。元代碑文稱“山列九宮八觀,而五龍居先”。包括九宮(五龍、南巖、紫霄、太和、王母、紫虛、紫極、延長、天宮);8觀(佑聖、元和、雲霞、威烈、回龍、仁威、太玄、三清),還有許多較小觀、庵、祠、廟等,據不完全統計有70多處。元末多毀於火,僅存“天乙真慶宮”石殿、古銅殿、瓊臺石殿之遺址。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大修武當,永樂十年(1412年)道錄司右正一孫碧雲受命勘測設計遇真宮、紫霄宮、五龍宮、南巖宮。永樂十七年(1419年)隆平候張信、駙馬都尉沐昕奉命創建紫雲亭和紫金城。武當宮觀,從永樂十年七月動工,主體工程於永樂十七年完成,附屬工程於永樂二十一年完成。共建9宮9觀33處建築群,大小為楹1800多間。

包括玉虛、紫霄、五龍、南巖、淨樂、太和、遇真、清微、朝天9宮,元和、回龍、太玄、復真、仁威、龍泉、威烈、八仙8觀,以及五龍行宮,福地、老姥2殿,黑虎、關王2廟,榔梅仙翁祠、雷神洞和隱仙、靈虛、玉虛、仙侶、滴水、妙化、太子、崇福、靈應等9巖廟共33個大建築群和39座橋樑,12亭及70餘華里的石級登山棧道等。後清徽宮、朝天宮塌廢,成化二年添建迎恩宮280間。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世宗重修武當山宮觀,太和、南巖、紫霄、五龍、玉虛、遇真、迎恩、淨樂八大宮有房屋6266間。除將武當山原有廟觀全部修繕外,另新修“治世玄嶽”石牌坊一座。

世界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全面解析

清乾隆後,大部分建築毀於兵火。清末,武當山僅剩廟房3千多間。民國十五年九月,南巖宮被焚燬。朝天宮、文昌祠、鬥姆閣、龍泉觀等先後坍塌。及至1949年,武當山餘廟房2千多間。1958年修建丹江口水庫淨樂宮、迎恩宮被淹。

1980—1990年,先後修復磨針井、復真觀、泰山廟、迴心庵、天津橋、南巖至金頂故道。同時對紫霄宮、太和宮、南巖宮等部分廟房進行修復,共計復原和重建207間,建築面積29609平方米。修復3條古道,10座古石橋。2006年淨樂宮復建。2012年玉虛宮復建。五龍宮和遇真宮還在修繕中。

武當山數百座道教建築,分佈在三條各長達近百公里的建築線上,無論是建造在平川河邊,還是建造在峰嶺坡坨,全部都達到了同風水要求的完美統一,即使是人工進行了不少的加工,但是絲毫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給人一種雖為人造,卻宛自天開的藝術之美的享受,不能不說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蹟。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