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古街南京六合東王長壽街有什麼特色

東王長壽街,地處江淮分水嶺,位於江蘇馬集河王湖與安徽川橋湖之間,古代蘇北淮安至南京古驛道,由北向南穿街而過,鳳陽府到揚州府古驛道,從舉人巷到果老巷,由西向東穿街而過,曾同時有六合、天長、來安、寶應、高郵五縣分治。

是個文明古街,考古發掘證明,此地數千年前就有古人類在這一帶生活,當地民風純樸,崇文尚武,樂善好施,留下許多故事和傳說。

是個綠色古街,長壽街周圍綠樹叢生,自然環境周邊其他鄉鎮難找,長壽街北端、江淮分水嶺一一川橋溼地一帶,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接近於原生態。唐詩“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是個生態古街,沒有重工業汙染,氣候宜人,山青水秀,生態優越,人口密度低,風景秀麗,每到春暖花開季節,長壽街及街北端楊柳灣、桃花塢、馬小莊、應大莊一帶,鳥語花香,鶯歌燕舞,風光秀美,景色怡人。

是個文化古街,人文底蘊深厚,是漢代伏波大將軍馬援後代聚居地,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揚州任職曾多次到此遊覽,元末朱元璋從鳳陽老家到六合金牛山舅舅家在此被搭救過,大明軍師劉伯溫在此生活並留下許多故事,傳說割了雍正頭的呂四娘在此跟武林高手甘鳳池習過武,乾隆南巡數次在東王大廟留宿,中國訓估學大師、江蘇省六大學術泰斗壽最高者王念孫晚年在此生活並安葬於長壽街南端鳳凰地,近現代名人有北洋政府內務司長周洪熙、北洋政府天津鐵路段長周洪洵,文人馬琢、馬瑩、馬大勳、周正寬、葉厚先、徐燦,名中醫楊旭初、馬文啟、馬福堯、孫開芝,原財政部歐亞司長盧幹、原三十八軍副軍長汪洋、原央行副行長周正慶、現世界著名數學家陳化雲博士等。

是個革命古街,革命的火種很早就在此點燃,是天長、六合兩地接受革命理念較早的地區之一,產生過陳舜華(建黨初期女黨員)、周正銘(北京“三一八"慘案烈士)、姚愛蘭(南京雨花臺烈士)、張家良(抗日烈士)、應伯衡(解放戰爭烈士)、高傑(孟良崮烈士)、邵斌(上甘嶺烈士)、高業珠(對越自衛反擊戰烈士)等一大批革命者。是抗日時期根據地之一,劉少奇(化名胡服)、羅炳輝、周駿鳴、吳學謙、譚震林、葉飛、陶勇、梅嘉生、張勁夫、羅佔雲、劉曉、潘漢年、陳修良、儲江等不少老革命家,在此留下了光輝足跡。產生了抗戰初期革命青年楊再知、王志成、王兆田、李春林領導的淮南路東八縣第一支120多人的抗日遊擊隊,後上升為新四軍八團特務連。長壽街33號是抗戰時期江蘇省委重要的地下交通站,吳學謙是負責人,經過此站革命人物很多。長壽街52號是新四軍接待站,對外稱利華商行,劉少奇曾多次在此住過。長壽街97號是六合“金牛山、桂子山"戰鬥前線總指揮部所在地。長壽街是譚震林率新四軍建立江南莫干山抗日根據地部分部隊出發地,是汪偽南京警衛師宣佈起義接受新四軍參謀長賴傳珠將軍訓話之地,是民歌“好一朵茉莉花“採擷者何仿同志參軍並在此整理改編之地。六合是南京北大門,兵家必爭之地,東王是六合北大門,是六合兵家必爭之地。長壽街在歷史上曾多次爆發過重大戰鬥,東王人民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面對外部侵略沒有一人當漢奸,並進行過針鋒相對殊死鬥爭,留下了江淮地區僅有的幾處“義忠地"等,這裡還發生過抗日戰爭時期半塔保衛戰東王廟外圍戰、蔡莊阻擊6百餘日軍步炮騎戰鬥等,解放戰爭初期我軍首次重創國民黨軍張靈甫部一個加強營的高莊、滾莊阻擊戰,北撤前新四軍主力二師五旅、六旅、獨立旅,以東王長壽街一帶為中心,阻擊國民黨軍邱清泉、張靈甫兩大王牌主力戰鬥等,這是天長、六合地區唯一一個國共雙方各投入數萬主力兵力對壘撕殺爭奪的核心區、主戰場,長壽街上至今還有當年戰鬥的痕跡。

是個長壽古街,自古以來一直高密度地生活過多位90歲以上高壽老人,並相對集中在長壽街一帶,最近的如,健康生活了105歲的邵裘氏(2008年中國長壽老人雜誌有報道),99歲前自食其力、106歲仍生活自理獨居的張皮匠老太,102歲謝洪奎夫妻等,如今8O歲以上老人很多。

是個佛文化古街,因廟得名,因廟興盛,長壽街中部原來有一座武則天大周垂拱元年(公元683年)建的大廟,佛道雙供,明洪武正德十五年重建,佔地一百餘畝,有僧房九十九間半,僧人七十多人,掛單僧人三百多人,道士三十餘人,聞名遐邇,周圍數百華里內,此廟規模最大,香火最盛。因抗日戰爭時期,大廟主持無償提供房屋給新四軍用,後被日寇燒燬。

是蘇北名劇“揚劇”發源地,揚劇前身為六合北山區的“洪山戲",“洪山戲"源於東王地區“香火戲",“香火戲"源於東王廟佛事“詠經"。如今揚劇仍是當地人民十分喜愛的劇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