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馬伊琍:40歲,中場休息了,下半場更重要

馬伊琍:40歲,中場休息了,下半場更重要

口述 | 馬伊琍

採訪、整理 | KUMA


見到馬伊琍時,她剛結束上一輪採訪,迅速整理了儀容又坐回單人沙發裡。她還是一頭短髮,牛仔褲配運動鞋,指甲修剪得很短,是她一直喜歡的“舒適、自然又好看”的那種打扮。

馬伊琍是女演員,也是一名母親。工作之外,她把自己更多地放在家庭裡,充分浸潤在生活中是她創作的動力來源。今年9月,馬伊琍主演的電視劇《在遠方》播出。去年年底開始拍攝時,正好是馬伊琍休息一段時間後,當時的狀態“精神飽滿,創作慾望強烈。”她認為,演員的表演是一時一世,每個角色恰恰都記錄了當時的人生狀態,觀眾所看到的表達是相對滯後的。

過了四十歲,馬伊琍覺得自己的人生進入到中場休息時間。她形容二十歲的自己像一塊堅硬的石頭,四十歲開始主動走出那個堅硬的外殼。面對自我的變化,她覺得一切來得正是時候,“欲速則不達,如果放下了,這件事情反而就朝著你本心所向的方向去。”

本文根據馬伊琍的採訪整理而成。


“拍完《我的前半生》之後我休息了整整兩年,沒有作品。

那兩年就是踏踏實實地早上送孩子,看看電影、上課、喝咖啡,接孩子,晚上陪孩子聊聊天,然後就睡覺了。每天生活都是這樣,沒有什麼變化,特別規律。那段時間我是整個人浸潤在生活當中,特別深入地、接地氣地在生活。

拿到《在遠方》劇本的時候,我手上只有前五集。前五集裡沒有後面觀眾看到的那些最爭議的東西。前五集是非常‘安全’的,我當時覺得這是有一點傳統、有一點安全的那種劇本。

我一開始希望我要演的角色路曉歐是個比較明確的人物,但是在前五集劇本里,我感覺這個人物一看我就知道該怎麼演了,好像對於我來說,沒有太大挑戰。所以,說實話,當時我想要演這個角色的衝動並不強烈。

後面的劇本是邊寫邊拍的。有的劇邊拍邊寫可能是實在來不及,完不成。這次是因為編劇申捷不想對以前的東西蓋棺定論,他的風格太寫實了。申捷跟我們幾個演員同齡,正好湊了一幫真正的七零後,我們非常瞭解我們成長的時代,所以大家很聊得來。可能寫完某場戲的時候覺得當時那種感受是對的,但是現場演的時候突然就覺得那不對了。我們在拍的過程中每天都有新的想法,隨時對人物的走向進行調整。這樣的劇本還是要冒一些風險的,但不冒險永遠得不到你想要追求的東西。

這是一部很真實的創業劇,它表現的是一代人從90年代末一直到現在的價值觀,而且這是在一個非常寬鬆的環境下完成的劇本。《在遠方》一直說到了現在,你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這個劇本不是在說一段虛構的故事,就是在這個時代環境下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

劇中三個角色姚遠跟路曉歐、劉愛蓮三個人之間的關係我們討論了很久。一開始我們所有人都有點擔心,這樣的關係會挑戰觀眾的感受——有很多觀眾會帶著道德審判來看這一段。但是我們越討論越發覺到,難道人性不是這樣嗎?難道一個男人一輩子就只愛一個女人嗎,難道一個女人一輩子就只愛一個男人嗎?包括後面劉達這個人物出現,我跟編劇申捷討論過我和劉達要不要結婚、要不要有一段婚姻。我們最初的想法是這兩個角色要有一段婚姻,後來我們發現,不要有婚姻,他們之間有一段情感,就足夠了。

像路曉歐因為愛情和家庭關係緊張的那個劇情,在生活中其實就有不少吧。觀眾覺得這是個多麼任性的女孩,但現實中難道沒有這種事嗎?所謂的孝真的不是事事都聽父母的話。孝最早就叫‘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你要保護自己的身體,愛護自己,愛自己就叫孝。一個好的父母,絕對不會希望孩子一切只聽自己的,你生的是一個人,不是你的附屬品。我覺得好的父母就是希望孩子過得開心,這個就是偉大的愛,愛是無私的、不圖回報的,讓孩子什麼都聽你的,這是控制。這是我成為母親之後真正意識到的道理,我對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的觀念,我希望她們過得特別好,感謝我的孩子,她們讓我第二次成長。

還有,路曉歐後來發現自己有能力去幫助姚遠完成他的夢想,實際上她是在彌補童年時候的自己。到這個時候,她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母性,在精神層次上給予他人可以極大地滿足她自己。這段在很多人看來是在‘犯錯’,其實路曉歐是聰明的,知道自己能給予的是什麼,可以適時地退出、轉換自己的身份,去追求人生下一步想到達的境界,沒有止步於一個男人身上。

我們把人物變得很真實,即使它可能會讓觀眾不適。觀眾看劇時很希望看到一個人從一而終,對不起,生活當中這種‘圓滿’的事都是少數,為什麼影視劇當中人就要活得這麼假?我們為什麼不把它寫得真實一點?今天你們看了難受,但是好好想想,你們為什麼會覺得難受?因為生活就是有很多痛苦、灰暗的部分,你不願意面對。這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馬伊琍:40歲,中場休息了,下半場更重要

《在遠方》劇照

馬伊琍:40歲,中場休息了,下半場更重要

《在遠方》劇照


《在遠方》是馬伊琍闊別兩年後的迴歸之作。劇中故事從路曉歐23歲時講起,一直到成年,到她成為“運籌帷幄的女強人”。這部劇播放時,馬伊琍曾經在微博上感慨:“人生,是不斷地放下與告別!遺憾的是,我們常常沒有勇氣好好告別,尤其是親密關係。” 劇中人物路曉歐的設定與馬伊琍同年。那麼,馬伊琍二十多歲的時候,又是什麼樣子?

“我的成長背景跟路曉歐完全相同,進入角色時會想到自己二十歲的時候。

1999年我剛剛大學畢業,那個時候我話很少,大部分都是在聽,一切都是未知的。

不管二十年前還是現在,年輕人的打拼也沒什麼不一樣,都要靠努力。我當時覺得生活中別的困難都不覺得困難,就覺得當自己找不到自己特別心儀的人是最大的困難。現在年輕人的生活,被科技、電子產品侵入太深,有太多外力把他們的精力打散了。現在身邊二十多歲的小姑娘都不談戀愛,說找不到男朋友,她們的生活,動不動就可以看起來很豐富,有那麼多電子產品,看這個看那個。

在我二十來歲那個時代,手機就是一個高消費品,不是很多人都擁有手機的,也沒有ipad,也沒有這麼豐富的網絡資源。二十多歲的時候我們都在拼命地談戀愛,大家吃飯時就是在說話,沒有人看手機,有很多話題去聊。有特別豐富的思想,每天都有碰撞,每頓飯都很開心,有很多收穫。可是現在大家吃飯就是在玩手機,好像人跟人之間並不需要太多的交流。現在的年輕人好像也不太熱衷於談戀愛,這個我還挺不能理解的,我覺得有點浪費他們的大好青春時光。

那時候我上課、拍戲、談戀愛、聊天,大眾娛樂也沒有那麼豐富,生活節奏很慢,和遠方的朋友交流還會寫信。

我周圍的朋友很多都是第六代導演,是又窮又有理想的一群人。我也窮,沒錢旅行,買張機票都要買最便宜的打折機票,坐火車,硬臥都已經很不錯了。戀愛才不要花什麼錢,除了吃飯,就是出來走走路,聊聊天。大家湊到一起吃飯,飯桌上聊的都是電影,那個時候有碟嘛,看了什麼電影,大家就一起討論說這個導演太牛了,那種拍攝手法、思想什麼的。要麼就是彈個吉他或者唱歌,也不打牌,不打麻將,大家都是純聊,聊電影,聊藝術。那時候我理想型的男人是很出色,在專業上要求非常高的人。現在回頭想啊,真不是那麼回事了。

我的父母年輕的時候很窮,他們是插隊時認識的。我們家以前住石庫門,住房條件很差,特別小,因為想讓爺爺奶奶住有空調的房子,我大學時拍了很多廣告,也接了很多戲,所以大三存到一筆錢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給家裡買了一套房子。

受父母的影響,我從小的戀愛觀從來就是可以摒棄一切,不看金錢。我認為愛就是非常純粹的,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我一度瞧不上有錢人,甚至於對有錢人還懷有‘敵意’,覺得有錢怎麼了不起了?就是那種又窮、又驕傲、又要自尊的小姑娘,非常理想主義。

那時候愛在我心裡就是一件很偉大的、很讓人興奮的事,愛情太讓我好奇了,是必不可少的。其實我到現在還是這樣,我認為我對愛這一部分的追求,從來都沒有被世俗改變過。我年輕的時候特別瘋狂。從上戲畢業之後,我為了愛情為了理想跑到了北京,一待就待了十幾年。

我以前是個不喝酒的人,至今我都無法從酒精這件東西上尋找到快感。但是我後來沒有戀愛的那幾年當中,跟很多年輕人一樣,天天晚上混酒吧,混到早上,這些事情我都幹過,特別瞭解。後來就覺得那段時間真的過得好無聊。但是回頭想想那段日子也很珍貴,如果我曾經沒有這樣瘋狂過,我總是要對那樣的生活抱有一種好奇心。我怎麼了解人性,怎麼會去審視自己?那種遺憾不要留。

讓我回想年輕時遺憾的事,我的回答是:沒有。我覺得遺憾也好,後悔也好,都沒有用,就是接受。但是我當然也有過不去的時候,只能不停地告訴自己要接受。可以去想為什麼‘我過不去’這個事兒,它一定有一個點,總有一天會過去。

我以前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去做一些看起來出格的事。年輕的時候不會那麼理智的,誰年輕時沒有瘋狂過?不瘋狂就不叫年輕了。年輕的時候不瘋狂、不去探索、不去冒險,你難道要四十多歲以後才去瘋狂嗎?那時候才補課,補回來就要出事了。我經常鼓勵年輕人一定要多出去玩,勇敢地去戀愛,因為此時你的精力充沛,有機會犯錯,年輕時就是不停地犯錯不停地成長。但是你千萬不要說‘我就去犯錯,我不反省。’那就完蛋了,只能在錯的路上越走越遠。”

馬伊琍:40歲,中場休息了,下半場更重要

二十歲的馬伊琍


馬伊琍:40歲,中場休息了,下半場更重要

二十歲的馬伊琍


馬伊琍:40歲,中場休息了,下半場更重要

二十歲的馬伊琍

二十多歲畢竟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幾年前,馬伊琍出演了“羅子君”以及“孫芳”,這標誌著她作為一名成熟女演員成功轉型——這也讓更多人將關注轉向“成熟女演員”這一群體。現在,關於四十歲,馬伊琍如是說。

“現在,我四十出頭,覺得到了一個轉折點,是該中場休息的時間了。幾年前,人生剛進入這個狀態時我非常不接受現狀。我那時候有點想不通,因為我一直是這麼一個可以遊刃有餘支配自己生活狀態的人。

最近有朋友這麼跟我說,他說’你進入一箇中場休息的階段了,你需要停機充電。‘說實話,前面四十多年,我得到了很多同齡人沒有得到的東西,也許老天爺給我很多眷顧,拿走了我的那些弱項。你看踢一場球還得有中場休息,我還是到了這個階段了。我很感激那個朋友後來跟我這麼說:‘你記住,大部分的球賽從來沒有靠上半場就能決定它的勝負,最重要的是下半場。當然我們也不需要決定我們的勝負,下半場非常重要,因為下半場需要你回顧上半場,然後再佈置下半場的戰術。’

這個‘中場休息’,我要問問自己是否接受上半場曾有過的問題,去總結,建立對下半場的信心。我沒有特別給自己準備什麼。沒有遇到我想要表達的角色,就休息兩年,幸運遇到了,就去演,整個生活節奏上還是變慢了。女性演員到了這個年齡都會有擔心,但我不會因為這個就盲目接戲,我知道我的表演,我是要投入靈魂、投入所有的情感進去的,我不要輕易給出自己這部分最珍貴的東西。它真的很耗費我的精力和體力,所以我絕不輕易給出自己的表演。

身邊的人好像都跟我說,說我現在比他們剛認識我的時候更讓他們喜歡了,他們就覺得我現在很真實,有那種柔軟的成分出現,可是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幹了什麼,有什麼變化。

同齡的女性朋友說我之前像一塊堅冰,很冷,讓人不敢靠近,現在這塊‘堅冰’好像融化了。經紀人跟我說:‘原來我收到你的消息時語氣就是篤定的、直接的,像一條直線,要這個就去,不要就不去。現在你可能釋放更多的信息,我們更想走近你了,而原來你看起來特別強大,好像不需要我們走近。’

二十歲的時候我就完全不想有婚姻,更沒想過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整個人特別堅硬,就像一塊石頭,誰過來就撞過去。

學《易經》也是我這幾年中場休息的自我充電之一。平時也會跟朋友解釋《易經》六十四卦裡面很多哲理,很有意思,它們會讓人變得通透。而且我發現只有在這個年齡階段,我才真的讀得進去,它需要人生閱歷來體會。

我自己能體會到的自身變化是心理上的狀態。我覺得是更真實,更開放了。最近幾年我呈現的每一個作品都是在釋放這種真實。

《我的前半生》羅子君這個角色,一開始也是找了別的優秀的女演員,但是很多女演員的反應是她們不能接受羅子君這樣失敗的女性。後來我也想了,為什麼我一上來就能接受?我可以理解這樣失敗的女性,我也懂得示弱和卑微,不是丟臉,是我們人性真實的一部分。我到了這個時候,我真的可以理解,可以共情女性的卑微,雖然我們每個人都不想讓人家看到自己非常無用的一面,但是其實我們都有,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都有這一面。

前兩年拍《找到你》我演了孫芳,這在我年輕時覺得自己根本不可能去演的角色,我不能理解我怎麼在觀眾面前展示這麼糟糕、這麼失敗的狀態。那時候我眼裡只有自己,只想讓大家看到最光輝的一面,但是事物一定有兩面性。一念生陰陽,我只讓大家看到自己陽的一面,那我陰的那一面呢?其實更多去面對這兩面,才是一個最完整的人。有的女性可能天生就具有這樣可以真實面對自己的個性,我是四十多歲才有這種狀態。現在開始也不晚,好過一輩子都很執著地要求自己處在那個堅硬的外殼當中。

實際上,觀眾完全接納這樣的馬伊琍,旁觀者反而更喜歡我了,因為他們看到一個更真實的我。而我也是因為這樣,可以更感同身受。我們是文藝創作者,我們不光讓觀眾看到我們最光鮮亮麗的一面,其實我們要觀眾可以正視、面對自己灰暗的、柔弱的、卑微的一面,這才使人可以更好地接納自己的人生。”

馬伊琍:40歲,中場休息了,下半場更重要

馬伊琍近照

馬伊琍:40歲,中場休息了,下半場更重要


馬伊琍:40歲,中場休息了,下半場更重要


—— 完 ——


題圖:馬伊琍20歲時。全部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