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曾國藩:過度妄自菲薄,就是一種懦弱

曾國藩:過度妄自菲薄,就是一種懦弱。

曾國藩:過度妄自菲薄,就是一種懦弱

中國的傳統文化提倡的是以“謙虛、柔和”為根源,但是很多人卻曲解了謙虛、柔和的核心。

總以為“謙虛、柔和”,是一味的謙讓和懦弱。

其實並非如此,謙虛柔和是權衡利弊之後的一種適度,絕不是無原則的懦弱與退讓。

古人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在遇到一些情況的時候“退”,能夠更好的成全自我,成全人生。

在特殊情況下,退讓是為了成全自己,在長久的過往之中,不爭奪一時的一得一失,是一種“無為、順應”的智慧。

曾國藩:過度妄自菲薄,就是一種懦弱

就如同《道德經》中老子所說的不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正因為不和世人相爭,所以沒有人與人相爭,這是“曲則全”的道理。

因為每一個人都處於自己主觀的立場,而不同的立場就有不同的思想和觀念。

當兩個觀念碰撞所產生矛盾時,難以計較對錯,即便是其中一個人佔了上風,也只不過是自己主觀情緒的立場而已,對人生也沒有價值和意義。

退一步,反而能夠成全對方,最重要的是能夠成全自我。

曾國藩:過度妄自菲薄,就是一種懦弱

俗話說:忍一句,息一怒;饒一著,退一步。

發生矛盾的時候,你若忍住一句不說,也就平息了對方的憤怒,你若饒人一招,對方也會退讓一步。

就如同“六尺巷”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證。

自己主動讓了三尺地,鄰居看了之後,也主動讓出三尺,最後成就了完美的結局,這就是退讓的核心智慧。

曾國藩:過度妄自菲薄,就是一種懦弱

但是在現實世界中,總有人把退讓和懦弱畫成了一個等號。

我們的退讓,是需要建立在沒有觸碰自己原則和底線的基礎之上,選擇退讓是為了更好的成全。

但是凡事都退讓,反而是一種懦弱,而且也失去了發揮自身價值的機會。

《菜根譚》之中說:待善人宜寬,待惡人當嚴,待庸眾之人宜寬嚴互存。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對待心地善良的人要寬容仁慈,對待奸詐的惡人要懂得嚴厲,對待平庸的人,則要懂得寬嚴並施。

這就是方圓有道的智慧,但在任何情況之下權衡利弊,而不是隻奉行於某一個教條。

用不一樣的狀態,對待不一樣的人,才能不失自己的原則,又能達到寬容謙讓的狀態。

待人要因人而異,要懂得順勢而變,不可不知變通,那樣就會走入一個死衚衕之中騎虎難下,而且也喪失了發展自我價值的機會。

想要在退讓與堅持的角色之中,做出最合理的狀態,就是“對人謙讓,對事堅持”。

曾國藩:過度妄自菲薄,就是一種懦弱

古時候,王藍田調任尚書令,一接到詔書就忙著去赴任。

他的兒子王坦之就說:“這件事情應該謙讓給杜、許二人。”

王藍田就說:“你覺得我能勝任這個職務嗎?”

王坦之就說:“當然能勝任了,不過能夠謙讓一些自然是好事,這也是不可缺少的。”

王藍田感慨的說:“既然可以勝任,為什麼還要謙讓,別人都說你比我強,看來還是不如我。”

原來王藍田要去擔任尚書,他的兒子王坦之卻認為做人應該學會謙讓才是美德,但是王藍田卻認為兒子有一些軟弱,不該過度的謙讓。過度謙讓會讓別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勝任。

由此可見,王藍田敢作敢為的做事風格,是他的兒子王坦之無法超越的。

曾國藩:過度妄自菲薄,就是一種懦弱

這就是“對人謙讓,對事堅持”的一個原則體現。

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有機會一展身手,就不要錯過機會,勇敢的挑戰,勇於接受“任命”,讓自己發揮不一樣的價值和意義,也迎來人生另外一個高度。

曾國藩說了這樣一句話:不可妄自菲薄,也不能自欺欺人。

不要一味的過於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棄。

別把懦弱當寬容,別把碌碌無為當甘於平淡。

現在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以國學智慧養身的重要目的,是為了讓自己在浮躁的俗世中擺脫浮躁心性,沉澱下來自我。

一切隨心隨緣,能夠擺脫人生的痛苦,但是絕對不是拿國學智慧的寬容與坦然,當做自己消極不上進的藉口。

曾國藩:過度妄自菲薄,就是一種懦弱

遇到合適的機會,就應該做事強硬,展現自己不一樣的姿態,來獲得人生更高的價值和意義,這才是一個合理的方向和狀態。

文|國學書舍

品讀古人智慧,以國學文化修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