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被評為世界最好看電影之一《中央車站》:人性光輝下善與惡的對抗

前言:巴西電影《中央車站》自1998年上映後,可謂是充滿了榮光,前後獲得金熊獎、金球獎、奧斯卡獎等重量級獎項的青睞,足以說明它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影片,甚至很多影評家盛讚其為

“世界上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影片講述了一位代人寫信的中年女子朵拉,在里約街頭目睹找她寫過信的約書亞母親喪生車輪之下後,在複雜的心境下將約書亞領回家又賣給人販子,然後又內心掙扎著將他拯救出來,最終與約書亞一起踏上尋找父親的旅途。

電影的經典之處,不在於驚險刺激的鏡頭或複雜曲折的情節,而是通過一老一少在尋找的過程中,閃現出的人性光輝,以及巴西90年代社會動盪下人們的茫然,展現出小男孩、中年女子和整個民族對於美好希望的嚮往。

今天,我就分析一下為什麼女主角朵拉這個冷漠、孤僻的老女人,將約書亞賣掉後又冒險救出來,還帶他不辭萬里地尋找父親?朵拉想要什麼?她又得到了什麼?在我看來,朵拉人性的轉變可以從三個階段來解讀。而在本文的第四部分,我將淺析下《中央車站》電影的藝術表現,以及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看的電影之一”的魅力與價值所在。

被評為世界最好看電影之一《中央車站》:人性光輝下善與惡的對抗

01、第一階段“冷漠自私與渴求父愛的對抗”:孤僻的朵拉將自己設定為他人情感的裁判,直到遇到約書亞的悲慘遭遇,開始冷漠人性與渴望被愛的對抗

90年代的里約動盪不堪,很多家庭流離失所。中央車站的候車廳裡,朵拉以幫人傳遞著對親人的信息,聽著滿懷期待的傾訴,面無表情地寫完並裝進信封。一邊坦然地接受者別人的酬金,一邊卻回到家裡後將一些她不喜歡的情感表達的信丟棄掉。

每個人都渴望親情,無論年少還是長大成人,那是一種寄託,一種精神依賴。這天,一個女人帶著小男孩過來寫信給他丈夫,小男孩約書亞沒有見過父親,媽媽在心中表達著要去找他的期望,約書亞也對這個做木匠的父親感到驕傲,他很想去飛奔到父親身邊,但朵拉卻說他父親肯定是個不負責任的酒鬼,這讓約書亞非常生氣。

在那個信仰飄散在風中,現實卻苦不堪言的時代裡,有個積極陽光的父親形象,無疑是困苦生活的希望。但如果沒有父愛或失去對父愛的期盼,則會在生活態度上走向另一個極端認識。

被評為世界最好看電影之一《中央車站》:人性光輝下善與惡的對抗

約書亞的母親出事故去世了, 朵拉看著傷心的約書亞,突然萌發人性的善良,就將他帶回了家。但回到家徒四壁的房間後,她心底的惡又冒出來,又將約書亞賣給了人販子。當他用換來的錢買了一臺電視機後,生活中唯一稱得上閨蜜的女子告訴他那時販賣器官的地方,約書亞可能會被害死。

想到小男孩約書亞的境況,看著自己一無所有的生活,朵拉在人性的善與惡之間掙扎著,終於鼓起勇氣從人販子家裡重新把約書亞搶了回來,但她卻也不敢再回到自己的家。約書亞不信任這個老女人,她把寫給父親的信藏起來沒有寄出去,還把自己賣給人販子,雖然現在一起逃脫出來,但絲毫沒降低他的厭惡和敵意。只是,約書亞年齡太小了,他沒有能力獨自生活和去找父親。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很微妙,即使兩個年齡相差很大,彼此厭惡的陌生人,在遭遇生活衝擊和突變後,也會相互偎依在一起。就像中央車站的火車軌道,毫無交叉卻也平行地向前延伸出去。

朵拉的眼睛裡還是看不到柔情,只有茫然和焦慮,冷漠地看著世事變化,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而約書亞即使遭遇母親去世的不測,仍然對生活充滿的渴望,堅定地認為只要找到父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兩個矛盾的情感狀態,一邊對抗一邊又無奈地尋找著各自的歸屬,也許這就是充滿情感張力和吸引觀眾的共鳴。

被評為世界最好看電影之一《中央車站》:人性光輝下善與惡的對抗

02、第二階段“人性的覺醒與尋找”:拯救出約書亞後的朵拉只是出於人性本能,在尋找他父親的的路途中才逐漸重新體驗到人間溫情

約書亞還是對朵拉在心理上保持距離,儘管朵拉給他買了新衣服,還帶他去找父親,卻沒有對朵拉有任何感激,甚至還言語譏諷。這讓朵拉失去耐心過,但丟掉僅剩的錢以後,她們倆也只好相依為命繼續彼此厭惡著踏上旅途。一籌莫展之際,她們遇到了善良的卡車司機,答應讓他們乘車向下一個地點出發。

影片中卡車司機有著另外的象徵意義,他代表著動盪社會下積極生活的心存希望的人們。雖然他也和朵拉一樣單身著,卻將公路視為自己的家,將送貨的工作視為生活,辛苦奔波卻也自在快樂。但他是個虔誠的教徒,心地善良也害怕變化,哪怕是情感到來的衝擊。

約書亞和朵拉還是對抗著,不過逐漸增加了一些溫情,小男孩餓的受不了去商店偷東西時,朵拉阻止了他,可能是擔心像中央車站那個偷麵包的一樣下場吧。但隨後朵拉卻偷了些食物,而且還被商店老闆抓包了,好在有卡車司機幫忙脫困。回到車上時,朵拉撒謊說食物時買的,約書亞卻毫不客氣地說破她的謊言,兩人又開始“你父親是酒鬼”與“你是沒人要的黃臉婆”的相互擠兌。

孩子的思想是淳樸且善惡分明的,即使朵拉在幫助他尋找父親,卻也對之前沒有把信寄出和賣給人販子的惡性耿耿於懷。人的天性本就如此,對事物好壞的判斷簡單直接,卻也是深入靈魂的透徹。

被評為世界最好看電影之一《中央車站》:人性光輝下善與惡的對抗

卡車司機沒有計較朵拉偷食物的行為,甚至當約書亞提出自己的夢想就是開卡車時,在朵拉的請求下讓約書亞摸上了方向盤。那一刻,影片中卡車駕駛艙充滿暖暖的陽光,整個鏡頭溫馨而歡樂,他們就像一家人快樂出遊一樣。

晚上三人露宿時,朵拉和卡車司機敞開了心扉,彼此傾訴著生活的遭遇,卡車司機說:“萍水相逢最讓人難過,因為分別就是永遠不想見。”而朵拉卻說:“我們也並不是一定要分離。”

朵拉的內心恐怕從來沒有現在這般情感澎湃,她拉著司機的手錶白,又去洗手間抹上口紅,可是殘酷的現實卻是司機開車迅速逃離了。看著失去近在眼前的幸福,朵拉的內心極度委屈,趴在窗上哭起來。

雖然在尋找約書亞父親的旅途中,這段與卡車司機的故事是短暫的,卻也將朵拉冰封的情感融化,即使沒有得到也對讓她的內心變得更加柔軟了。而人生中經過的人和事,又誰不是這樣的變化呢,有得到有失去,有熱情有冷漠,我們都是一步步在人生旅途中成長起來,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被評為世界最好看電影之一《中央車站》:人性光輝下善與惡的對抗

03、第三階段“自我救贖與重新出發”:當終於找到約書亞父親的家,親情悲喜讓朵拉頓悟人性的善良,她重新出發尋找自己心靈的歸屬

朵拉帶著約書亞又上了一輛天主教徒的車, 繼續朝著他父親的所在地前行。

矛盾和衝突始終伴隨著兩個相似命運的人,當她們終於找到約書亞父親留的地址時,卻被告知約書亞父親早已把房子買了,而且他是個無所事事的酒鬼。約書亞聽到後默默地轉身走開,朵拉也感到很無助,滿懷希望卻換來的是失望至極,她們在教徒們狂歡的背景下再次爆發了爭吵,約書亞一氣之下跑入人群,朵拉呼喊著追趕過去,卻因為年老心衰的問題,昏倒在教徒們祈禱的房間中。

在失望中尋找機會,在機會中失去希望,當走到朝思暮想的終點站時,卻發現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憤怒、失落、焦躁的情緒,把他們折磨的筋疲力盡,卻又不得不面對下一步生活。

朵拉醒來時是在約書亞的懷抱裡,她很受感動,而約書亞顯然在這時原諒了朵拉,開始主動接受她,共同擁抱生活。她們留在當地重操舊業,給那些底層的人們代筆寫信,只是這次朵拉的心境不再如從前那般冷漠,她看著那些在信仰中幸福的表情,臉上也浮現出久違的笑容。

兩人賺了些錢,不再為生存苦惱,還去照相的地方合影留念,背景中是神父慈祥的形象,她倆牽著手,像是和過去對抗的告別,也是為將來留下美好的印象。

這裡與朵拉剛開始帶約書亞出來時,問他記不記得父親長什麼樣時是有著呼應,因為約書亞對父親的樣子記憶很模糊,而朵拉卻不想讓自己在約書亞心中被忘掉,或者可以說是她不想忘記這個像自己小時候一樣遭遇的小男孩。

被評為世界最好看電影之一《中央車站》:人性光輝下善與惡的對抗

生活了半輩子的苦悶中,朵拉養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但幫助約書亞尋找父親的過程中,她也越來越意識到自己內心的釋然,約書亞給朵拉買了裙子,朵拉也不將寫的信全部寄出。

最終,她們找到了約書亞父親的家,雖然他不在這裡,但兩個哥哥的出現告訴了他們溫情的現實,父親一直惦記著約書亞和母親,並且去到里約找他們母子,卻一直沒有回來,只是有封信寄回。朵拉讀著這封信,雖然在父親信中沒有提及約書亞,但朵拉還是偷偷地加上了他的名字,約書亞終於露出欣慰的微笑,他和兩個哥哥都相信父親終會回來這個家。

第二天,朵拉穿上約書亞給她買的裙子,抹了口紅,迎著朝霞悄悄地離開了。大巴上她寫了一封給約書亞的信,她希望約書亞不要忘記自己,寫著寫著她又想起了自己的父親,頓時淚流滿面。

我們在生活中都有不愉快或傷痛的經歷,如果一直揹負著它而無法釋懷,在往後的人生旅途中,就會慢慢在心裡積壓,讓自己失去發現美好的心靈,甚至逐漸扭曲對世界的認識和人生的價值觀念。或許,當卸下被傷害和折磨許久的枷鎖,最終每個人都會原諒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

被評為世界最好看電影之一《中央車站》:人性光輝下善與惡的對抗

04、《中央車站》到底有何精彩之處?它有哪些藝術表現?

電影《中央車站》是現實主義風格的公路片,用“信”作為情感載體貫穿始終,向人們講述著尋找親情、尋找失落的自己、尋找民族希望的主題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巴西當代社會的迷茫與信仰,也很容易將某些情節映射到自己的現實生活,而好的故事通常都會這樣引起人們的共鳴。

①導演的意圖與電影內涵

導演沃爾特·塞勒斯(Walter Salles),是巴西著名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擅長於紀錄片和故事片,而這部電影的海報主題是“一個孩子在尋找他的家,一個女人在尋找她的心,這個國家在尋找它的根。”這很符合沃爾特·塞勒斯一貫的“放逐與尋找自我認同”主題,通過人性的複雜在社會環境的衝突下,尋找信仰和精神歸屬,探索人性至善的美好向往。

我們把海報的主題逐一來分析,看導演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意圖和體現電影內涵的。

  • 一個孩子在尋找他的家

小男孩約書亞從始至終的任務都是圍繞尋找父親,但最後終於找到父親的家時,並沒有見到他的父親,甚至從信中我們可以猜測他父親可能早就離開人世了。導演為什麼安排一個沒有找到現實父親的結局呢?我認為他的重點在於小男孩的尋找過程,將人性冷漠、社會環境惡劣,以及動盪年代下親情支離破碎的展現,這是現實且深刻的。表面上是小男孩尋找父親和家,其實是表達人們對希望和美好的渴求,只是孩子的內心情感更直接和純粹。

  • 一個女人在尋找她的心

小男孩的尋找是有形的父親和家,而朵拉的尋找是被動的,被小男孩尋找過程激發出來的,就像中國人講的“人之初,性本善”,在她冷漠戲謔的外表下,深藏著不易被察覺的痛苦,那是她渴望改變卻沒有勇氣去觸碰的秘密。

  • 這個國家在尋找它的根

與小男孩和女人的尋找不同,更為深沉嚴肅的國家迷失,才是導演終極表達的思想。

90年代的巴西社會,經濟狀況糟糕至極,通貨膨脹“爆表”級地發生,本片導演曾說:“近30年來沒有一個國家像巴西這樣經受了這麼多痛苦的改變國家”。混亂的秩序與茫然的人民,極度渴望擺脫這種痛苦的局面,也就是導演要表達的終極尋找:國家的精神,國家的根。

而這些藏在哪裡?答案是通過“尋找”和教徒歌頌信仰時傳遞出來,那就是人性的“真善美”。

被評為世界最好看電影之一《中央車站》:人性光輝下善與惡的對抗

②沉重主題的娓娓道來

表現人性主題的電影,簡單來說以沉重、壓抑的氣氛和情節來表現,最容易觸及觀眾的內心。而《中央車站》卻沒有把社會動盪和生活苦難濃墨重彩地描述,反而通過一些細節衝突的刻畫,輕描淡寫地娓娓道來。

在電影中,這些衝突描寫,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鏡頭表現出來:

  • 人情淡薄:朵拉在嘈雜混亂的中央車站寫信,一張桌子隔開兩個內心世界,傾訴的人飽含深情和期望,寫信的人卻只是當做掙錢工具,甚至將信拿回家後戲虐地閱讀、撕毀。
  • 社會動盪:年輕男人餓到極致, 不惜冒著危險去商店偷了一塊麵包,換來的後果被人開槍射殺。沒有末世般的景象,沒有混亂不堪的場景,簡簡單單一個極端情節的鏡頭,足以說明一切。
  • 生活期望:
    約書亞儘管從來沒見過父親,卻始終保持著對他積極陽光的形象維護,容不得朵拉的半句指責。在他心目中父親是有情有義的木匠,如果將此形象放在巴西社會當時的浮躁與茫然環境下, 腳踏實地、善良淳樸的木匠形象,正是拯救這個國家的希望。

正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情感遞進,讓我們在觀影的時候,會跟隨劇情的開展,越來越感受到導演想要傳遞的人性至善的光輝與希望。

被評為世界最好看電影之一《中央車站》:人性光輝下善與惡的對抗

③蒙太奇式象徵意義的場景和物品

影片中有很多細節的描述,除了前面描述過的卡車司機可以解讀為積極生活的人,以及朵拉和約書亞合影與約書亞對父親形象的模糊認識對應外,還有幾個典型的象徵場景和物品。

  • 里約中央車站:這個城市曾經是巴西的首都,而且火車站又有著人流巨大和世間百態的映像,選擇車站作為故事的發生與轉折點,其實又何嘗不是代表著巴西當代社會工業化帶來的轉變中,茫然與希望的交叉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會是什麼結果?人們都在探索著。
  • 宗教的語言和形象:幾個角色都以聖經中的著名人物命名,主角小男孩叫約書亞,他的父親叫耶穌,兩個哥哥分別叫以賽亞和摩西。在影片最後約書亞找到父親所乘坐的車輛,是教徒參加聚會的車,以及在極度失望下的背景是教眾的狂歡和祈禱,無不展現了這個耶穌懷抱的國家,對於精神信仰的人性美好的嚮往和期望。
  • 朵拉的口紅:電影中一共出現兩次,一次是為了愛情而偷偷抹上,另一次是從約書亞的家中離開時,摸上口紅穿上約書亞給買的新衣服,無畏地踏上自己的歸途。兩次口紅分別代表著人們內心被壓抑的熱情,以及對未來巴西社會煥發新生的憧憬。當經歷過磨難的洗禮後,還有什麼能阻止人們追求美好的嚮往呢?

影片在朵拉踏上歸途的大巴車上結束,從給別人冷漠地寫信,到飽含深情地寫自己的信,朵拉走過了一段尋找的旅途。而巴西這個國家也從近20年的失敗經濟計劃中,隨著影片拍攝時新總統推行的經濟改革中,正將自己一步步拔出泥潭。

結語:

電影《中央車站》講述著一個不同角度可以豐富解讀的故事,站在純劇情的方面來看,它是一部情感豐富的尋找親情過程中喚醒人性的公路片;而從人性與當代社會結合來看,它又是一部充滿著民族感情與期望的作品。可深可淺的解讀理解,使我們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會感覺這確實是當之無愧的經典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