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0 南昌70年“城”長記!

70年山河遠闊,

70年故園如夢。

因為有著“天下英雄城”的加冕,

這座城市自有她既桀驁又從容的氣質。

南昌70年“城”長記!

01

“城”長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成長印記,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成長印記。

過去的70年裡,南昌這座城市“長高”了,也“長大”了。回顧城市變遷脈絡——縱向,從30米高的江西賓館到303米高的綠地雙子塔,摩天大樓鱗次櫛比,城市天際線不斷刷新;橫向,從地圖上8.28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到如今350平方公里的建成區,城市發展翻天覆地,都市新氣象躍然而生。

城市的“生長”,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刷新著市民的感知。可以預見,南昌城的高度還將不斷刷新,南昌地圖也將繼續更新再版,因為新的建設已然如火如荼。

向上

70年南昌“增高”10倍

南昌70年“城”長記!

▲紅谷灘高樓林立

“南昌國際金融中心,239米;高新區紫峰大廈,268米;天使金融廣場,272米;紅谷灘綠地中心雙子塔,303米……”這個聊起南昌高樓就滔滔不絕的人,叫徐翔。目前,他在上海創業運營一家軟件開發公司,平時的工作與這些摩天大樓毫無交集,之所以聊起高樓時如數家珍,是因為他是一位“高樓迷”,也是“高樓迷”論壇南昌專版的版主、新媒體平臺“江西高樓迷”創始人。

進入“高樓迷”論壇南昌專版,論壇裡置頂的網帖是一份“南昌超高數據彙總”,在這個帖子裡,眾多“老樓迷”們列出了南昌已經建成超高大樓的名稱、高度、層數、建成年份、所在區域,以及南昌規劃建設的超高大樓數據。

隨著全市經濟快速發展,老城區持續發力,新城區拔地而起。如果標誌性建築的“海拔”可以算作城市高度的話,那麼70年來,南昌這座城市足足“增高”了10倍。層出不窮的摩天大廈,接連成為南昌的新地標,構成南昌靚麗的風景線。

江西賓館:曾是南昌第一座高樓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南昌地標建築的江西賓館,經常出現在市民和遊人照片之中。

南昌70年“城”長記!


▲現在的江西賓館

江西賓館,坐落於繁華的八一大道上。據記載,在新中國成立10週年之際,由於南昌當時高檔賓館少,為了滿足接待需要,我省決定興建江西賓館。

這座9層近30米高的建築,始建於1959年,1961年建成後開門營業至今,曾是南昌第一座高樓。當時,曾有人擔心江西賓館主樓比周邊建築高出太多不夠協調。如今,八一大道上高樓鱗次櫛比,夾在銀翔大廈和南大二附院大樓之間,江西賓館顯得有些小巧玲瓏。

在“老南昌”的記憶中,江西賓館是名副其實的“南昌第一高樓”。“那是南昌最早有旋轉門的地方,也是我兒時最嚮往去的地方。”南昌市民萬女士告訴記者,“在江西賓館吃飯,曾經是當時最‘洋氣’的事情!”

經濟大樓:承載老南昌人珍貴記憶

1985年,位於民德路上的經濟大樓開始興建,1988年宣告竣工。地面層數24層,經濟大樓高91.9米,頂部還設有直徑為29米的旋轉廳和60米高的電視塔,成為當時的“南昌第一高樓”,乃至於“江西第一高樓”。鼎盛時期的經濟大樓,有數千人在此辦公。

在民德路住了大半輩子的胡大爺告訴記者,他是看著經濟大樓蓋起來的。“樓建好後,我還特地跑上去看了一下,那是我第一次坐電梯。”

時光荏苒,曾經的經濟大樓如今被餐飲企業接手,2007年後被改造成東方豪景花園酒店,2008年11月開業至今,樓頂的旋轉餐廳依舊風行。

綠地雙子塔: 刷新南昌天際線

“伴隨著城市發展,南昌的天際線不斷被刷新。”徐翔告訴記者,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南昌第一高樓”這頂桂冠易主的時間越來越快。2009年年底,48層239米高的南昌國際金融中心在紅谷灘封頂建成,南昌邁入200米超高層建築時代,摩天大樓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南昌70年“城”長記!

▲南昌綠地雙子塔

短短五年之後,2014年,南昌的城市高度因為紅谷灘綠地中心雙子塔的封頂建成而被改寫,大樓68層,高達303米,這兩棟高樓自建成以來,一直維繫著南昌高度天際線,南昌高度也正式進入“3字頭”時代。2015年7月28日,經過測繪,佇立於紅谷灘江畔的綠地中心雙子塔以3.53萬平方米的LED照明幕牆面積,成功超越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塔3.24萬平方米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正式被認定為“世界最大LED照明幕牆”。

從30米到303米,從9層到68層,不斷更迭的“第一高”記錄著南昌城市“筋骨強健”的建設軌跡。

擴張

70年南昌“長大”40多倍

“七門九洲十八坡”,是老南昌人口中的一句老話,所描述的就是舊時南昌的地形圖。


南昌70年“城”長記!


▲南昌建成區面積人口變化

城市地圖是記錄城市發展、城區建設等最直觀的寫照。在南昌市城建檔案館,記者看著1949年、1983年、2008年、2018年的南昌城市地圖,直觀感受南昌成長的足跡。

1949年的南昌地圖,不過撫河不越贛江,鐵路不進市區,朝陽洲尚未開發,如今的紅谷灘新區等還是地圖之外的一片空白,建成區面積只有8.28平方公里。

2018年的南昌地圖,九龍湖新城、瑤湖新城等開發如火如荼,一座座大橋跨越贛江,“一江兩岸、南北兩城、雙核擁江、組團發展”格局已然成型,建成區面積達到350平方公里。

“南昌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望著1949年和2018年的南昌地圖,南昌市城建檔案館館長辛平文感慨不已——從以八一廣場為中心的老城區,到如今的“一江兩岸”格局,南昌這座城市正在不斷長大。

1949年:

城市道路屈指可數

辛平文展示了一本記錄南昌歷年市區面積的地圖冊。翻開地圖,首先映入眼簾的1949年南昌市區暨街道圖。由於當時南昌建成區面積僅有8.28平方公里,因此城市道路屈指可數,總長度僅有44.02公里。地圖上,每一條道路,每一棟標誌性建築,都看得清清楚楚。

南昌70年“城”長記!

▲南昌標誌性建築——滕王閣

北至贛江、西至撫河、南至司馬廟、東至青山湖,在這張地圖上,贛江沿著城市邊緣流過,撫河的北端也在建成區之外。此時的南昌市區地圖,沒有紅谷灘新區的身影,連朝陽洲區域也是一片沙洲江灘。“1949年南昌解放,當時的南昌建成區人口只有22.5萬。”辛平文說。

地圖還透露出一些現在年輕人不太熟悉的名稱,比如老飛機場、安石路、第四交通路等。

1983年: 昌北“亮相”,交通快速發展

“1983年的南昌,建成區面積已經是1949年的8倍多,達到了6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也突破了110萬。”辛平文說。

南昌70年“城”長記!


▲南昌昌北國際機場

在1983年的城市現狀圖上,道路和標誌性建築開始增多,地圖也因此變得複雜。從地圖看當時南昌的規模,北與揚子洲隔江相望,東臨艾溪湖,南臨青雲譜水庫,西邊的開發還十分有限。

辛平文告訴記者,地圖中深色的部分表示的是城市的建成區,淺色部分是尚未開發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圖上開始出現昌北區域,八一大橋西岸已經有住宅區,朝陽洲北部部分地區開始變成居住區,納入南昌市區範圍。

交通方面,城市道路網形成,京九鐵路穿城而過,贛江上也開始出現跨江大橋的規劃路線。“撫河上的橋樑增多,老城區與朝陽洲的聯繫日益密切。”辛平文告訴記者。

2008年:一江兩岸格局形成,地圖“變胖”了

2008年的南昌地圖上,“一江兩岸”格局形成,贛江穿城而過,八一大橋、南昌大橋、英雄大橋和贛江大橋四座跨江大橋連接了贛江兩岸,紅谷隧道規劃線也標註了。紅谷灘區域的開發緊鑼密鼓地展開,朝陽洲已經成為南昌重要居住區之一。地圖上的標註開始變得密密麻麻,大量道路名稱和標誌性建築令人眼花繚亂。

南昌70年“城”長記!


▲南昌一江兩岸夜景

“相較於1983年,南昌明顯‘長胖了’。”辛平文說。這在地圖上也得到了印證,相對於1983年以及之前的南昌地圖,南昌市新地圖從豎版變成了橫版,建成區面積明顯擴大。向西,紅谷灘新區大面積開發;往北,揚子洲地區被納入城區範圍;往東,建成區已經越過艾溪湖直達瑤湖;往南,越過八大山人景區,直達昌南客運站。此時的南昌建成區面積已經達到21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約210.5萬。

2018年:建成區面積達350平方公里

經過70年的發展,南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南昌,北過揚子洲、西至梅嶺、南接蓮塘鎮、東越瑤湖。

南昌70年“城”長記!

紅谷灘十五年鉅變(2003年-2018年) 呂善勇/攝

“1949年,南昌市城區面積僅為8.28平方公里,這在今天可以說是‘袖珍城市’。”辛平文向記者介紹,1983年,南昌市建成區面積增加到65平方公里,增加了近8倍。1996年,建成區面積為80.7平方公里,到了2005年增加至206平方公里,2008年增加至210平方公里。2013年,南昌市建成區面積已達268平方公里。

2018年,南昌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5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350萬,相較於1949年,建成區面積長大了40多倍。由於需要標註的城市道路、建築物等要素的增多,2018年的南昌地圖顯得更加密密麻麻,不借助工具,肉眼難以分辨清楚。

在交通方面,1949年八一大橋是唯一的跨江大橋。目前,南昌已建成八一大橋、南昌大橋、贛江大橋、生米大橋、英雄大橋、朝陽大橋、紅谷隧道等過江通道,城市一環已經打通,二環建設緊鑼密鼓,軌道交通已經進入換乘時代,3號線、4號線建設快速推進……南昌城今天的地圖,終於成了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02

“城”美

一年有變化,兩年出形象,三年上臺階。2016年12月12日召開的“美麗南昌·幸福家園”環境綜合整治動員大會,為南昌畫出城市建管的進階圖。

城市管理好、城市形象好,人才、物資、資金等要素就會爭相聚集。特別是在當前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各區域、城市之間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更需要不斷加強城市管理,在提升環境水平、打造城市軟實力上下工夫,讓城市展現新形象,從而在區域競爭中增強吸引力,搶佔發展先機。

南昌開展“美麗南昌·幸福家園”環境綜合整治以來,讓群眾感受到環境有實實在在的變化,生活有實實在在的改善,城市形象有實實在在的提升,增進了全體市民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

一年變化看得見

南昌70年“城”長記!

▲前湖大道快速路新建區段

在八一廣場管理處工作了10多年之久的汪祖斌,談及八一廣場的昇華蛻變,他有著許多的感觸。八一廣場改造提升後人流量劇增,平均每晚約有四萬人次,重要節假日人流量超十萬人次。他說:“煥然一新的八一廣場設施更完好、功能更齊全,如今的八一廣場,集標誌性、休閒性、開放性為一體,不僅是南昌市的城市新地標,更是英雄城的‘城市客廳’和‘文化之魂’。”

八一廣場的華麗蛻變,只是南昌城市建管提升的一道縮影。2017年,我市全面推進“六改”工程,讓市容市貌“一年有變化”。南昌在鞏固完善城區主次幹道常態化機械沖洗保潔基礎上,延伸推廣了“馬路本色”進社區行動,新添置各類沖洗車輛設備1121臺,推動了背街小巷“路見本色”;全年累計整治共享單車違規停放3.7萬餘輛。八一廣場及周邊環境提升改造工程,打造了南昌的新亮點、新座標;8781個變電箱體進行統一美化,形成了城市裡的一道靚麗風景;以“拆、清、綠、改、裝、亮”為著力點,投資13億餘元持續開展了鐵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串起了一道道靚麗的城市風景線。

在十字路口交會處,機動車禮讓行人蔚然成風,司機行人守法意識得到提高,南昌交通秩序越來越好……2017年,我市以全面實施城市交通暢通工程為載體,以治理“秩序亂、節點堵、管理難、素質憂”為突破口,有效改善了城市交通環境。南昌創新電動車管理模式,全面貫徹落實《南昌市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完成了全市140萬輛電動車上牌工作,非機動車違法行為明顯減少。在治理超載方面,我市重點對富大有路、320國道超載超限進行整治,共出動執法人員3.7萬人次,檢查貨運車輛14.2萬輛,查處超載超限6662輛次,切實規範了道路運輸秩序。出動執法人員4250人次淨化客運市場,查處非法運營車輛445輛,查處非法改裝車輛1125輛。針對梳理出的65處交通堵點,南昌通過增加管理力量、優化交通組織、實施工程改造等措施,一舉解決了25處交通堵點,改善了市民交通出行環境。

在南昌城市文明提升的風景線上,不僅有“小蜜蜂”志願者,還有環衛包路誌願者,他們頭戴小紅帽,手拿清潔工具,在南昌大街小巷清理路面垃圾……自“美麗南昌·幸福家園”環境綜合整治啟動以來,我市以全面實施城市文明提升工程為載體,依託系列主題特色活動,推動了市民文明素質有力提升。最美人物、中國好人、江西好人……2017年,我市開展了以最美系列人物評選為代表的典型人物評選表彰和學習宣傳活動,評選出各類最美人物300餘人,12人被評為“中國好人”,上榜“江西好人”12人,在全省名列前茅,激發了南昌英雄城的正能量。南昌開展“三風”“我們的節日”等各類主題活動6000多場次,數十萬群眾參與,擦亮了南昌文明建設“名片”,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文明旅遊”“文明餐桌”“文明祭祀”等系列專項活動,助推文明南昌闊步向前。

二年形象有提升

南昌70年“城”長記!

▲道路綠改彩提升城市顏值(豐和大道)

2018年,“一縱一橫”建築立面綜合改造打造“江西第一路”、南昌“長安街”和一江兩岸燈光秀向南北延伸(北至英雄大橋、南至生米大橋),主要幹道、路口等處“綠改彩”項目順利推進。

南昌70年“城”長記!

學府大道“綠改彩”項目順利推進

“馬路本色”行動由主次幹道向小街巷和社區延伸,機械化清掃率嚴控區道路(主幹道)覆蓋達100%、全市城區道路覆蓋達60%。全市42個居民小區試點垃圾分類,查處建築垃圾運輸車輛洩漏、遺撒、挾帶汙泥等違規行為2394起,拆除各類違規廣告3萬餘塊,查處違法建設3000多處、面積25.87萬平方米,整治出店經營、佔道攤點近20萬處,整治非機動車亂停放25萬多輛次。“城市傢俱”更新升級,城市景觀亮化提質,城市設施美化添彩。

我市以緩堵保暢能力建設為主線,堅持集中整治與長效管理相結合,使城市交通環境得到更大改善。創新推出“路長制”,由39名市領導擔任路長,掛點城區主要道路,每半月巡查一次,解決交通難題。對交管局梳理的70個交通堵點實施“一點一策”,找準原因,精準施策,嶺口路拓寬、南昌大橋下穿通道建設、城南大道改造、廬山南大道瀛上橋拓寬改造、二十八中改擴建等重大工程項目全面開工;路網承載分類優化,採取老城區尾號限行,大、小貨車、摩托車限行圈“三圈合一”,對黃標車實施全天候限行。對重點違法實行常態化整治,圍繞梳理的78個重點路口、105條重點路段、“五橋五隧”、車站廣場,聚焦“五類交通亂象、五類重點車輛、五類交通堵點”,在全市開展了交通秩序大整治,重點實施了六項自動抓拍系統,改善市民交通出行環境。其中電動車違法抓拍效果顯著,在重點管理路口,電動車違法從實施前的50%下降至10%左右,路口交通秩序明顯好轉。

“南昌這幾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這條馬路上車輛與行人爭搶通行的現象時有發生,行人與緩慢通行的車輛交織在一起,容易造成交通擁堵。如今,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機動車駕駛員主動禮讓行人已經成為主流,相比以前少了混亂和吵鬧,多了禮讓和等待。”撫河中路一名執勤交警說。

我市深入開展“三風”榜樣人物評選、志願服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等工作,城市文明形象得到更大提升,身邊好人、道德模範、“三風”榜樣人物不斷湧現。

去年我市以“鄉村規建提升、生態環境優化、鄉風文明弘揚”三大工程為重點,大力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鄉鎮運、縣區處理”的城鄉一體化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基本實現了三縣兩區(南昌縣、進賢縣、安義縣、灣裡區、新建區)的72個鄉鎮(除城關鎮)、950個行政村近70萬戶共240多萬鄉村人口的“保潔區域、保潔時間”兩到位目標,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率達到100%,5個縣區全部通過了省級考核驗收。72個鄉鎮共建設垃圾中轉站77個,實現了所有鄉鎮全覆蓋;配備垃圾轉運車120輛,一次性轉運能力達到830噸;安放封閉式垃圾收集箱5600多個,垃圾桶45萬多個;配備保潔員13000餘名,達到每千人配備5名保潔員,高於省裡要求的每千人配備3名的標準,達到“日產日清”的要求,基本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集中處理。

今年這樣上臺階

南昌70年“城”長記!


▲全新的農貿市場

今年2月15日,我市召開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暨深入推進“美麗南昌·幸福家園”環境綜合整治動員大會。


南昌70年“城”長記!


▲高校學生上街宣傳文明創建

未來三年,我市將深化“衛生環境、城市亂象、交通擁堵”三大治理,突出“功能修補、生態修復、特色彰顯、文明提升”四大重點,推動“規劃設計、城市建設、精細管理、監管監測、設施養護”五大水平提升,推進城市規劃、城市功能、城市容貌、園林綠化、景觀亮化、惠民實事、生態環境、市容環衛、交通管理、街面秩序、智慧城市、市民文明素質、管理運行體制機制、城市安全保障水平上臺階,實現城市建管“一年上臺階、兩年進一流、三年創特色”。

今年是全面實施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三年行動的起始之年,也是“美麗南昌·幸福家園”環境綜合整治“三年上臺階”的收官之年。2019年,“美麗南昌”怎樣上臺階?

南昌將鞏固“馬路本色”環衛保潔模式,將“以克論淨”考核機制由主次幹道試運用向全市推廣;在主次幹道機械化清掃率達100%的基礎上,實現小街巷機械化清掃率達到85%,力爭達到100%。

我市將探索實施小巷管家制度,實行開放式社區準物業管理;全市垃圾分類覆蓋率達30%,推進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公共場所等公共機構的垃圾強制分類投放。構建城鄉一體化垃圾處理體系,形成以焚燒為主,生物處理和綜合利用逐年增加、無害化填埋為補充的多元化垃圾綜合處置格局。

在市容市貌方面,今年我市將著力打造東湖區劉將軍廟歷史街區、西湖區進賢倉歷史街區、新建區幸福北路餐飲特色街區、青雲譜區八大山人歷史文化街區,高新區滁槎老街區等;重點組織開展門店招牌、“防盜窗”“卷閘門”專項整治,臨街店招做到標準統一、風格統一,與建築物和周邊環境相協調。

在園林綠化方面,我市將利用城區邊角地帶或閒置地塊合理規劃建設“口袋公園”“郵票綠地”,擴展城市綠色空間;重點解決昌南大道、高新大道等電纜老化破損、燈具運行不穩定等問題,實現城市照明“零盲區”;開展智慧路燈5G推廣建設和應用,全面推動路燈燈杆等公共設施向5G應用領域開放。

在交通管理方面,我市將在全市推廣共享單車電子圍欄管理模式,基本消除共享單車亂停放現象;今年新增停車泊位12.2萬個,以地下和立體停車場為主;新建停車場按標準100%預留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安裝條件,鼓勵單位利用自有用地建設停車場。

03

“城”福

幸福的感受,因各人的痛點各異、訴求不一,而千差萬別。2016年12月12日啟動的“美麗南昌·幸福家園”環境綜合整治,聚焦市民居住、出行等方方面面的美好生活需求,把幸福感的打造提升到一座城市的高度和廣度,進行通盤謀劃和實施。

社區軟硬件環境建設、出行暢通和停車場建設、文化休閒設施提升……這些縈繞南昌人十二時辰的急事、難事、煩心事,隨著“美麗南昌·幸福家園”環境綜合整治的推進,逐漸得到化解。在實現“一年有變化、兩年出形象”的基礎上,今年南昌啟動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三年行動計劃,致力推動城市建管“一年上臺階、兩年進一流、三年創特色”,為南昌人的幸福再加碼。

幸福的營造,在路上。南昌人也一路收穫越來越多的幸福。

幸福在安全安心的小區裡

南昌70年“城”長記!


▲傳統文化彩繪牆

硬件設施提升

西湖區興柴北苑社區有50多年曆史,以前環境髒亂差、設施薄弱、管理混亂。經過整治,社區打造休閒廣場1500平方米,新增綠地300平方米,煥然一新。居民朱女士說:“以前老人沒事就打麻將,現在環境好了,大家都出來活動,既豐富了生活,又鍛鍊了身體,風氣好多了。”

社區硬件設施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高低。“美麗南昌·幸福家園”環境綜合整治三大重點工程之一的市容環境整治工程,涵蓋了小區環境整治。兩年多來,南昌實施了以“白改黑”“暗改亮”“上改下”“舊改新”“面改美”“綠改彩”“六改”為核心的城市容貌提升工程,一批老舊社區“舊改新”得到市民紛紛點贊,湧現了興柴北苑社區、裡洲社區、美福庭院等社區改造提升的典型。

今年,南昌在全省率先實施市級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老舊社區環境整治工程”成為十大票決項目之一。我市將按照路平、水通、燈亮、增綠增景,排水管網、 化糞池通暢,樓道及外牆體統一粉刷,各類管線統一梳理包紮,防盜防火設施、空調外機罩統一設置,文體休閒設施齊全,社區公共服務功能完善等要求,改造提升21個老舊社區。

南昌70年“城”長記!

▲南昌縣東新鄉衛生院的醫生在給轄區內居民免費義診

軟件配套完善

在青山湖區南鋼街道“1+5+X”社區鄰里中心,集衛生、養老、文化、商業購物、托幼5箇中心於一體的社區服務體系,彌補了老舊社區的諸多缺陷,破解了基層社會治理難題。“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閒’,鄰里中心提供了‘一站式’服務。”居民李阿姨說,“這裡凝聚了社區的溫情,姐妹們經常在一起排舞、上課,就像一個大家庭。”

今年,南昌探索城市社區發展新模式——建設“1+5+X”社區鄰里中心,提供養老、托幼、就醫、購物等生活難題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南昌社區鄰里中心建立1套綜合保障體系,配置社區鄰里中心幼兒園、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點、社區便利店(含淨菜配送)、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類便民服務功能,並拓展X個其他功能。

據悉,南昌已完成或基本完成5項服務建設的社區鄰里中心有7個。根據規劃,今年南昌“1+5+X”社區鄰里中心養老服務站、幼兒園建設試點任務均為42個,2020年分別建成150個。2021年底,南昌將實現中心城區全覆蓋,形成一批環境優美、佈局合理、業態齊備、功能完善、價格實惠、服務有序的新型社區鄰里中心,實現生活無憂。

南昌70年“城”長記!


▲志願者引導居民使用垃圾分類智能回收箱

智慧社區升級

“歡迎回家!”晨練回來,紅谷凱旋社區居民王淑英站在樓下門口的攝像頭前,三秒鐘時間,門就自動開了。自去年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後,社區居民實現“刷臉”進門。

以往,由於“天網”“地網”鞭長莫及,背街小巷、樓棟過道成為治安防範的盲區。為此,我市創新工作思路,見縫插針,在一些沿街店鋪、單元樓棟安裝了低成本、易整合、好應用的智慧“雲眼”,並與公安監控平臺連為一體。據悉,今年我市將新建200個智慧平安小區,通過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構築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現治安防控“最後100米”多維信息動態感知採集,提升公安大數據建設的應用水平和風險預測、預警、預防能力,提升市民安全感。

記者瞭解到,曾有個慣犯在某小區偷了一輛電動車,公安民警接到報警後,提取了探頭抓拍到的嫌疑人人臉,通過在後臺圖庫進行比對,馬上就找到了嫌疑人的日常活動軌跡。再通過人臉布控實時報警功能,在案發後15分鐘,民警就將嫌疑人抓獲。據悉,智慧社區系統後臺可添加黑名單,探頭一旦拍到黑名單人員進入小區,將觸發系統報警,有效保障居民人身財產安全。

南昌70年“城”長記!


▲工作人員引導乘客用互聯網購票機購票

幸福在便捷順暢的出行中

南昌70年“城”長記!


▲市民搭乘地鐵2號線出行

地鐵進入換乘2.0時代

6月30日10時18分,市民王美娟和老伴在辛家庵站,登上了當日地鐵2號線後通段首趟地鐵列車。以前去紅谷灘新區看孩子,他們要先坐公交再轉地鐵。地鐵換乘2.0時代,讓千千萬萬市民的出行更加便捷。

南昌是全國第25個開工建設、第24個開通地鐵運營的城市,1號線2015年12月26日開通,2號線採取“同步建設、分段開通”的做法,首通段2017年8月18日開通。

地鐵不斷提升市民的出行體驗。1號線開通僅半年,我市就兩次編制地鐵新運行圖,增加2小時的運營時間,行車間隔縮短為6.5分鐘。2018年2月1日,1號線再次啟用新版運行圖,並再次加密早晚高峰發車頻次,工作日高峰時段行車間隔從6.5分鐘縮短至5分12秒,雙休日高峰時段行車間隔從6.5分鐘縮短至5分45秒。今年9月1日,1號線、2號線同時將末班車發車時間延遲至22:30。目前,3號線、4號線正在加速建設。其中,2016年底開工的3號線16座車站已封頂,2017年底開工的4號線3個地下車站已封頂。


南昌70年“城”長記!


▲洪都大道快速路解放西路至北京西路段

路網建設讓開車更順暢

9月27日,家住紅谷灘新區鳳凰花園的“90後”上班族張婷在家吃完早點,從容地開車去青雲譜區上班。“洪都高架快速路通車後,路上堵車的時間省下來,我可以在家和爸爸媽媽好好吃頓早餐,一天工作都是好心情。”張婷說。

南昌順應人民期盼,不斷加速城市交通快速化、立體化進程。近年來,南昌加大投入,推進快速路網、提升主次幹道、打通斷頭路、加快微循環、增加過江能力、暢通出城通道。目前我市已形成“覆蓋城區、環網結合、互聯互通”的城市快速路網系統,並形成“三環十一射”的城市道路交通體系。2017年至2019年8月,我市共實施快速路網建設項目17項,其中竣工通車項目8個,通車線路長約85.86公里。

路網建設的不斷完善,推動城區道路擁堵狀況不斷改善。紅谷隧道開通後,八一大橋車流量減少了11%,南昌大橋車流量減少了30%。九洲高架快速路、洪都高架快速路建成後,八一大道早高峰小客車通行量從每小時5300輛下降至2600輛,下降51%;晚高峰從每小時4300輛下降至2500輛,下降42%;洪城路早高峰從每小時5800輛下降至5100輛,下降12%;晚高峰從每小時5900輛下降至4600輛,下降20%。南昌大橋早高峰從每小時6700輛下降至3400輛,下降49%;晚高峰從每小時6300輛下降至3300輛,下降48%。


南昌70年“城”長記!


▲科鼎公共智能停車場

停車逐漸不再難

流線型,18層,白色,記者來到科鼎公共智能停車場,看到這個有700個停車位的立體停車場,14個進出口一字排開。據瞭解,市民要進庫停車,只需將車頭對準進出口顯示綠燈的庫門,庫門打開、小車駛入後,駕駛員即可下車離開。取車時,只需掃碼,等待1分多鐘,車輛將停到地面,另外車主還可通過APP預約停、取車。高新科鼎停車場是南昌公共停車場建設一個點位。近年來,南昌市汽車保有量以每天約300輛的速度快速增長,截至去年底,全市機動車保有量超過106萬輛,停車供需矛盾日益凸顯。為有效緩解“停車難”,2016年—2018年,我市各區共建成公共停車場199個,泊位數47737個,投入使用的泊位43642個。目前的南昌,有全省最大的青山湖區瀚泓產業園機械立體停車場,有全省最高的西湖區團結路26層塔庫式機械立體停車場,還有全省最智能的東湖區天泉水都智能立體車庫……

“公共停車場越來越多,我們的幸福感每年也都在遞增。2017年,我發現停車場多了,解決的是剛需問題。2018年,我發現停車場正在去人工化,還有智能升降的。2019年,我發現停車更人性化,高科技讓等待停取車的時間縮短。2020年,我們還將享受APP全程預約停取車服務。雖然有些地方停車場現階段老百姓還沒有太多的訴求,但用發展的眼光看,路網建設帶動了各區域的人氣,停車場建好了,已為百姓未來預設了幸福感。”市民王星說。

南昌70年“城”長記!


▲艾溪湖溼地公園

幸福在時時處處的瑣事中

南昌70年“城”長記!


▲公園裡廣場舞愛好者們正在翩翩起舞

健身有了好地方

“幸福的花兒心中開放……啊……親愛的人啊攜手前進,攜手前進,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充滿陽光……”9月27日上午11點,順外路、彭橋路交叉口的玉帶河綠道旁園林廣場,58歲的張國秀、62歲的劉紅花正拿著話筒,歌唱幸福生活。

“以前南昌人稱玉帶河是龍鬚溝,水不曉得多難聞。現在河水不臭了,還變成了園林景觀!”張國秀指著周邊的公園笑著說。“晚上這裡人多的時候有七八百人,好多社團來這裡,晚了還沒位置呢。”市民尚瑞保說,他通曉花草,家門口的玉帶河綠道廣場裡的花一年四季都“配齊”了。“鳥語花香,能不把歌唱?幸福是什麼,我看,就是花開的聲音。”

玉帶河綠道是南昌打造的城市綠道景觀之一。近年來,南昌不僅沿水、沿路建成了贛江西岸綠道、贛江東岸綠道、烏沙河綠道、撫河故道綠道、玉帶河綠道、桃花河綠道、幸福渠綠道等城市主幹綠道,還準備通過新建提升20個公園,打造100條景觀路,進一步把一張“四橫七縱六環”的綠道網,與“十縱十橫三環”的快速路網交會、融合起來,讓市民感受到現代化大都市的獨特韻律。

據瞭解,今年南昌將建設82.02公里綠道,進一步滿足市民親近自然、休閒遊憩的需要,新建、提升改造24個公園,重點建設九龍湖溼地公園、南塘湖創新公園、玲崗溼地公園、玉帶河主幹渠等16個公園,對人民公園、八一公園、澄碧湖公園進行提升改造,完善公園配套設施及管理機制,提升園容園貌。此外,實施城市出入口改造提升項目20個。


南昌70年“城”長記!


▲廬山南大道上的星級廁所

“內急”不再急

9月27日,朝陽新城,金環二路公共廁所洗手檯前的大屏幕上顯示,開放半小時,人流量38人。

這座佔地80平方米的公共廁所,每個廁位旁都有一個應急救援按鈕。如廁者若有不適,摁下按鈕,負責廁所保潔的環衛工就會第一時間前來救援。每天環衛工刷臉上崗,兩班倒確保廁所24小時開放,西湖區城管後臺可隨時查看環衛工在崗情況。

市民張大媽對廁所的自動感應和吹風裝置很滿意。當進入廁所,門口感應器自動錄入信息,你進入哪個門,關上後,門上會亮紅燈。“關門開門,吹風機自動吹風。保障了空氣清新,而且其他人看到門口亮紅燈,也免去了敲門的尷尬。”張大媽開心地說,“相比以前的公共廁所,現在南昌的公共廁所越來越人性化。”

2018年以來,我市各縣區積極推進城區公廁、建制鎮公廁、旅遊公廁、加油站公廁、交通公廁、鄉村公廁、農戶改廁的新建、改建工作,鼓勵社會單位廁所對外開放,實現廁所資源共享,努力打造10分鐘步行如廁圈,解決我市廁所分佈不均、數量不足的問題,補齊影響市民生活品質的短板。2018年,全市城區公廁新建完成178座,改造完成50座。今年,全市城區公廁已新建完成52座、改造完成8座。


南昌70年“城”長記!


▲市民在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現代化菜場買菜

買菜成為一種享受

9月28日,安義縣前進路商城農貿市場旁邊的馬路上一片繁忙。工人正在進行人行道地磚鋪貼,兩臺吊車在往2樓樓頂上土,為屋頂綠化做準備。安義縣市場建設物業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劉勇說,安義商城農貿市場改造工程已近尾聲,10月15日將啟動地上2層商戶的回遷工作;地下農貿市場改造工程10月下旬將完工。整個商城將於11月全面投入使用。

近年來我市不斷改造、新建農貿市場,今年僅列入市級民生實事人大代表票決項目的城鄉農貿市場項目就有8個,覆蓋東湖區、青山湖區、灣裡區、新建區、紅谷灘新區、進賢縣、安義縣,總面積2.4萬平方米。

安義縣城有8萬常住人口,縣城有3個農貿市場,其中前進路上的商城農貿市場規模最大,服務人口達4.5萬人。以前的農貿市場生鮮與百貨混雜在一起,新商城農貿市場按四星級標準打造,實現了划行規市。

原來的農貿市場只有地上兩層,現在新增了地下一層,為7300平方米的市場和8300平方米的停車場,有停車位220個。新商城在一層與二層裝上了4部扶梯,還安裝了2部升降電梯通往負一層。考慮到周邊沒有休閒健身場地,新的安義商城農貿市場在樓頂建設了屋頂花園,總面積1.5萬平方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