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汪先恩:松花江畔佳木斯

中文導報 筆會專欄

積水譚 汪先恩


汪先恩:松花江畔佳木斯


松花江,早已耳聞,1935年張寒暉在西安創作的《松花江上》,那悲傷的曲調,很早就打動我的心。“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膾炙人口的歌詞,激起我對松花江的嚮往,很早就想親眼看看松花江。


說也怪,要麼不來,要麼連著來。2019年1月20日和7月16日,應佳木斯大學宏大醫院張喜文董事長的邀請,我兩度到佳木斯市。一到佳木斯,便看到好多人的家,其實在東北的松花江畔。


汪先恩:松花江畔佳木斯


佳木斯的松花江很美。1月份江面被冰鎖住呈固體,中原地帶的湖冰多是水平的,而松花江上的冰,犬牙交錯,千奇百怪,冷峻俏麗。7月份,佳木斯的松花江面呈流體,江畔非常熱鬧。傍晚,宋志民先生帶我們到江邊走走。江畔的市民休閒地帶很寬敞,時髦的男女老少多在跳舞,據說這裡是中國廣場舞的發源地,各種自由文藝表演,成為佳木斯亮麗的風景。


佳木斯的自然風光更加亮麗,因地處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匯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是中國迎接太陽最早的城市,晚霞格外絢麗。這片黑土地,早已是魚米之鄉。這裡的魚,可能因為從長白山與大新安嶺流下來的營養充足,加之水溫低,肉質特別鮮美。當地常見魚種有三花(鯿花、鰲花、鯽花)五羅(哲羅、法羅、雅羅、胡羅、銅羅)之稱。最有特色的是鰉魚,這種魚沒有魚刺和硬骨,屬軟骨魚類,起源於一億三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據說最大個體可達千斤,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肉質鮮嫩,但總覺得吃這種魚,有點對不住魚祖宗。


參觀果園,發現這裡的瓜果特別甜,可能因溫差較大和夏季日照時間長。藍天下,廣袤的土地和海量的莊稼,令人振奮。宋志民先生告訴,北大荒已是中國的重要糧倉。他說,這裡確實是寶地,全世界僅有烏克蘭平原、北美密西西比平原、中國的東北平原以及南美潘帕斯草原四大塊黑土區,而東北地區的黑土地肥力很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難怪東北米越來越吃香。


汪先恩:松花江畔佳木斯


驅車到佳木斯的富錦溼地,非常愜意。清風習習,蘭香幽幽,碧波盪漾,水草豐茂,白雲飄飄,無街市之喧鬧,惟水鳥之啼叫。坐在遊船上,令人遐想。


這美麗的土地,曾是日俄列強蹂躪的地方。晚清朝廷盤算借義和團扶清滅洋,1900年八國聯軍借鎮壓義和團入侵中國,進而以保護僑民的名義在中國駐軍。1905年日俄戰爭結果,日本打敗了俄國獲得的卻是中國東北的利益,1931年9月18日,石原莞爾和板垣徵四郎策劃和實施了石原構想的先頭計劃,派人炸燬瀋陽柳條湖段的南滿鐵路路軌,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連他們也沒有想到擁兵23萬的張學良,竟一槍不放地跑了,1萬3千日本駐軍毫髮無損,讓日本輕鬆地獲得三倍於本土的土地。石原的構想是不再在中國擴大戰果,示好美國,控制經營滿州。好在石原的建議未得到採納,否則也許就沒有全面抗戰地的局面。戰後,石原莞爾對自己沒有當上戰犯,憤憤不平。說滿州事變明明是自己一手策劃的,憑什麼板垣徵四郎當上甲級戰犯,而自己卻當不上戰犯?


物極必反,戰爭狂最後被砸爛。好不容易,世界主流回歸和平發展,如今松花江,魚米正香,適合奔小康,奔大康,更適合觀光參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