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 在國外,千萬別把孩子送進都是白人的學校

華人家庭移民澳洲後,子女教育成了頭等大事,究竟是讓孩子在全西方環境中成長,還是在華人圈“抱團成長”?這樣的話題,戳中了無數海外爸爸媽媽的心...

在國外,千萬別把孩子送進都是白人的學校

華人媽媽Fiona在兒子Lucas 4歲多移民到澳洲,家中還有另外2個3歲多的小朋友,順利移民安家後,她考慮的第一件事,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了。大兒子Lucas正直上幼兒園的年級,考慮到孩子的英語教育和思維融合性,Fiona為他選擇了白種人為主的幼兒園。

在這個幾乎用不上中文的班級,Lucas每天用英文交流,和班級裡的洋人學生關係也處得挺融洽,也處了幾個要好的朋友,並獲得老師的誇獎...

“即使是這樣,我還是能明顯感受到:我家孩子作為班級的‘少數民族’,難以避免的‘邊緣性’...”Fiona感慨地說到。

讓Fiona感慨頗深的是這所小學舉行的一次迪斯科晚會活動。第一次參加這種別開生面的活動,Fiona和Lucas都覺得很新奇,也很期待,為了這場活動也是精心打扮了一番。

然而一到現場,媽媽和兒子兩個人瞬間就慫了。眼前這些不認識的白人小朋友,簡直可以用“奔放”來形容,年齡沒有多大,但是社交慾望和表現慾望濃厚地讓Fiona都有些吃不消,

“鐳射燈光掃射下,這些才丁點大的白人小朋友,一個個迫不及待地往舞臺上躥,那場面簡直像是‘群魔亂舞’,這些小朋友非常享受其中,又唱又跳,特別融入其中...”

“我家兒子平時已經算很開朗外向的孩子了,但是跟這些白人小孩相比,頓時就顯得有點木訥了。”

“可能還是中國人的本性起到的作用,見到這樣的場面,我兒子真做不到像這些彼此不熟悉的洋人小孩一樣很快就融入進去盡情唱跳,相反地,Lucas顯得有些膽怯。”

“那時候,哪怕有一個其他小朋友能跟他說一句‘我其實也不敢上臺跳舞’,我想兒子的緊張感都能得到緩解,然而一個‘拘謹’的人都沒有,平時和Lucas玩的要好的那些白人小朋友,都在臺上很享受地唱跳著,認識新同學...我這才注意到,有些融入,真的只是表象上的...”

在國外,千萬別把孩子送進都是白人的學校

那次活動,Fiona和兒子到場不到半個小時,就被兒子硬拽著要回家。後來,只要學校再舉辦這種陌生交流活動,Lucas就會表現出消極情緒,不是太感興趣。這種“邊緣化”的感覺,後來也在家中的其他兩個孩子入園後,陸續暴露出來,家中三個孩子的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內向孤僻,這讓Fiona十分擔憂。

華人移民子女,逃離不掉的文化“怪圈”...

研究學者Berry曾將移民對於移居國的文化適應程度進行了四種象限的區分:

第一種:文化整合“Culture Integrition”,這是中西方文化共生共存的最理想境界,在這種境界下,移民子女不會摒棄自己族裔的文化基調與底蘊,擁有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可以接納並適應移民國的語言、交流、學習、工作環境,重視和維護與他人的關係。

第二種:文化隔離“Culture Seperation”,這種子女意識形態的養成,來源於父母對中西方文化的偏重性選擇。這也是目前澳洲許多華人家庭存在的常見現象:

很多華人父母比較偏重中式教育,東方文化,因此即使移民了,依然躲在自己的文化圈層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華人圈”,鮮少觸碰白人社會圈層,並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引導子女生活在這個圈子裡。

第三種:文化同化“Culture Assimilation",這樣的教育結果,是指移民子女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祖國文化,並徹底認同移民國當地的文化,比如一些華人移民的子女,甚至連中文也不會說。

第四種,也是最可怕的一種,叫做:文化邊緣化:Culture Marginalization,這樣的教育結果,表現為移民子女在自己族裔的圈層和移民國的文化圈,都無法完全融合,高不成低不就,既缺乏與同胞的溝通交流,同時對移民國文化產生排斥感,沒有積極融入的興趣。

在國外,千萬別把孩子送進都是白人的學校

再回到開篇Fiona的講述裡,在真切地感受到家裡的老大,老二,老三紛紛開始陷入“邊緣化”的移民子女“怪圈”中後,她和老公商量了一下,很快就給三個孩子集體轉園。

三個孩子新換的幼兒園,均是華人小孩比例較重的教育機構,有30%以上的華裔。

“Lucas新幼兒園的一個老師,還是個上海人。那一瞬間,感覺特別親切...”Fiona一家正巧是上海移民。

“轉園第一天,那個老師在班上直接說起了上海話,剛開始,我家小朋友還有些怯生,一聽老師說起了家鄉話,緊張情緒瞬間大大緩解了..."

Lucas班上有不少上海移民的小朋友,學校這樣安排,可能也是為了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減少孩子們的緊張情緒。

“現在,我終於悟出了一個道理:想讓移民家庭的小朋友們真正能夠適應澳洲的環境,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歡迎,自己也過得開心,其實需要的是家長和周圍環境帶給他的安全感,要有文化熟悉感,而不是直接扔到一個對孩子而言完全陌生的環境,如果這樣,家長稍不注意,就會忽略孩子的性格問題。

現在最令我開心的,就是孩子在這樣的華人小朋友比較多的幼兒園成長,這樣一來,大人和小孩交流起來都方便,小朋友現在不僅能用英文溝通,被身邊的小夥伴和家長們帶領的,中文交流也很頻繁。”

看來,文化環境對於子女的教育影響至關重要。作為移民父母,不僅要對孩子融入西方社會的文化認同危機具備警惕意識,同時要通過細緻觀察,合理地判斷與選擇,為孩子營造健康的文化環境,不要讓孩子落入“文化隔離”“文化同化”甚至是“文化邊緣化”的怪圈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