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1945年8月6日,美國人駕駛B-29轟炸機在廣島上空投下了一枚原子彈,這枚原子彈的名字叫“小男孩”(Little Boy)。

《小男孩》是一部2015年的美國電影,電影中有個男孩,明明8歲了,卻有著4歲小孩的身高,被鎮上的人嫌棄地稱為“小男孩”。

但有一天,人們突然將這個美國鎮子上的小男孩與轟炸日本的小男孩聯繫了起來,說是他加速了戰爭的結束。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這個小男孩,他的經典動作是張開手臂,將力量聚焦於雙手,用意念去移動外物。看起來有些可笑,若是這樣就有結果,還要什麼過程。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但,當把場景放在戰爭時期,當知道他這樣做,只為喚回自己奔赴戰場的父親,就沒有什麼好貶低的了。他,一個8歲小男孩,除了信念,沒有其他可為停止戰爭出力的東西。

回到故事的開始,小男孩叫佩玻,總是長不高,但好在佩玻有個一直在鼓勵他的夥伴——父親。

當佩玻受挫氣餒時,父親會說:“我為你感到非常驕傲,夥伴,你像一個真正的英雄一樣忍住了傷痛。”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父親的口頭禪是:你相信你可以做到嗎?

孩子的回答當然是:是的,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他們生活在一個風景美如畫的小鎮上,對於佩玻來說,有一個如夥伴般的父親,有位美麗善良的母親,還有個大哥哥,除了因長不高而遭受的嘲笑與欺侮,生活可謂是一片祥和。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但戰爭來了,每個家庭都要有一名成員奔赴戰場,佩玻的哥哥倫敦因為扁平足失去了上戰場的資格,於是佩玻的父親代替哥哥去了戰場。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自此之後,小男孩一直盼著父親歸來。他甚至用存儲的零錢買了一雙父親看上好久的鞋。但畫面突轉,他抱著鞋子被個頭高大的同齡人追逐,被毆打,而他的父親在戰場上與敵人搏鬥,被俘虜。

他們這對夥伴,都狠狠地捱揍了。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可就在這種境遇下,小男孩遭遇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位“貴人”,那位他和父親都佩服的魔術師,那位魔術師的口頭禪是:你相信你可以做到嗎?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魔術師邀請小男孩用念力移動桌上的瓶子,而小男孩竟然“做到了”。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電影中有很經典的一幕,戰爭時期的人民跑到教堂去尋求心靈的慰藉,小男孩也跟著媽媽去了。那時的小男孩還沉浸在對自己能用信念移動瓶子的好奇中,卻遇上了牧師關於“信念”的佈道:只要我們擁有菜籽般大小的信念,我們就能移動一座山,只要我們能夠移動一座山,我們就能結束戰爭。

估計,在場的沒有人能比小男孩聽得更認真且更相信牧師所說的話的了,因為他正好有“移動”一個瓶子的能力啊!瓶子能移動了,山還遙遠嗎?山都能移動了,那戰爭結束還遙遠嗎?小男孩的邏輯就是這麼簡單。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小男孩去找牧師,想向牧師證明自己有這種能力。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當然,最後他~成功了。第一次是魔術師幫他移動了瓶子,第二次是牧師光明正大地幫他移動了瓶子。牧師的道理很簡單:你有信念,然後你的信念感染了我,我幫你移動了瓶子,所以也可以說是你的信念讓這個瓶子移動了。

瓶子移動了,山怎麼辦?那就擁有更大的信念。牧師給了小男孩一份“獲取信念的法寶”——一份願望清單。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給飢餓者食物;為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住所;探望監獄裡的囚犯;給無衣者衣衫;探望病人;埋葬逝者。

聽起來很簡單,但對於一個年齡是8歲長得像4歲的小男孩來說,要做到這些並非易事。

為了讓小男孩能夠更好地完成這份清單,牧師在清單上加了個額外任務“與橋本做朋友”。但這對於小男孩來講,反而是最難的事情,因為橋本是日本人。

二戰時期的日本人在美國處於怎樣的一種位置?二戰的時候,美國總統出臺了一個發令,叫“9066號”發令,大約有近12萬在美日本人被強制性地搬出自己的居所並遷至美國為他們安排的拘留地。這個發令是1942年簽署並開始執行的,到1944年,美國還是覺得這條法令沒啥不對的。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當然,戰爭後期,一些已向美國政府表衷心的日本人也得到了釋放,橋本就是其中一個。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小男孩稱橋本為小日本,他曾在哥哥倫敦的慫恿下砸過小日本的窗戶。在這個鎮子上,有許多人欺負過小男孩,比如醫生FOX先生那壯實的兒子,但唯獨橋本是敵人,橋本長著一副敵人的面孔,不管他愛不愛美國,不管他為人善良與否。

但這個被人輕視的橋本,卻是唯一能幫小男孩完成願望清單的人。父親走後,小男孩可依靠的人不多,媽媽沉浸於悲痛,哥哥處在憤怒中,剩下更多是欺負他的人。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接下來的故事,自然是小男孩在橋本的幫助下去完成願望清單。這中間有個小插曲,給飢餓者食物,小男孩選擇的是請橋本到自己家裡吃飯。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那時候的橋本,對於小男孩來說,已然是朋友。不過很不幸,就餐尚未結束,哥哥倫敦回來了,拿著槍將橋本掃地出門。

橋本被倫敦和山姆威脅限一週內離開小鎮。山姆,是那個兒子死於珍珠港事件的大叔,一個普通的美國人。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小男孩堅持地認為自己的魔法清單是有效的,也堅持地認為橋本已經是朋友。倫敦生氣地指著一座山:如果你相信這個破信念,就把那座山給移動了。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誰知~那座山真的動了~

當然不是因為小男孩的神秘威力,只是剛好碰上地震了~

但小男孩覺得就是自己的信念,自己的魔法清單有威力了。

自此之後,小男孩學會了面朝日本所在地去“釋放信念”~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而最後,他還真的對日本“施了威力”,襲擊廣島的那枚原子彈,代號是“小男孩”。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他的父親,在日本做俘虜,當美國轟炸日本後,最受虐待,或者說最先被擊斃的莫過於美國在日的俘虜了。但他的父親僥倖活了下來,並回到了家鄉。

影片結尾,父子相見,一家團聚。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這部電影,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的影片,但鮮少戰爭場面。孩子的視角下,與親人的離別是戰爭的開始,與父親的團聚是戰爭的終結。但為了戰爭的最終結束,天知道這個小男孩有多努力。

這部電影也到處充滿著可憐的人,那個橋本,你說他到底是美國人?還是日本人?對於日本,他幾十年沒回家了,不知道親人尚否還在;對於美國,以前拘禁他,現在毆打他,逼迫他走,他走向哪裡?那個山姆大叔,珍珠港事件中死了兒子,天天想著揍日本人,最終把橋本打至昏迷,並逃離了小鎮。那個倫敦,因為扁平足上不了戰爭,有些氣餒,有些憤怒,會帶著小男孩去砸橋本的房子。那個叫fox的醫生,狐狸一般向小男孩的媽媽示好,似乎是斷定了小男孩的父親無法回來。戰爭時期,每個人的故事,若深挖,都是無數的眾生態。

《小男孩》這部電影,像是導演圍繞著原子彈“小男孩”而編撰的一個故事。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身著紅色格子衫的小男孩站在被“小男孩”原子彈炸成一片廢墟的日本國土上,臉上滿是憂傷。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不是因為自己最終“施威”成功,而是媽媽告訴他:也許日本是捱了原子彈,但那些戰俘,他的父親,日本是不會好過的。一個只盼父親平安歸來的小男孩,也會去思考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事情。其實,這一切明明與他無關。

最純真的信念遭受到了最殘酷的挑戰。小男孩的身子有些踉蹌。

戰忽影評|這個8歲小男孩,幻想著用魔法把父親從戰場上喚回來

但在這一片黑白廢墟上,導演給了小男孩及他的信念以色彩的凸顯,這又是一個關於美好與和平的期待。

就這麼安安靜靜地,從普通人的生活出發,拍一部有著宏大主題的戰爭影片,細水流淌,融入心田,挺好。

瞭解更多張召忠文章、音頻、視頻、圖片資料,請關注“

局座召忠”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