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孫剛:去年炒作邏輯已不再存在

孫剛:去年炒作邏輯已不再存在

3000多點的指數不會有多大指數下跌空間,但是今年個股的選擇遠遠難於去年,尤其是資金規模越大,感覺越難做。盈利的關鍵還是在個股。去年有所謂大盤業績股的炒作邏輯,但是今年,這種邏輯不再存在,造成了眾多藍籌股的地雷現象。這時候的邏輯不再是業績多少,憧憬多少,而是跑慢了就落後了。

最近一個階段正是券商策略會頻繁召開的時節,雖然各行業研究員在非常認真地推銷他的觀點,但是作為市場的買方,從統計結果來看,還是很難獲得令人滿意的買入邏輯的,普遍的看法是,並不認為這3000多點的指數會有多大指數下跌空間,但是同時認為,今年個股的選擇遠遠難於去年,尤其對機構投資者而言,可以說資金規模越大,感覺越難做。

就單純的指數而言,比如滬指,3041點,雖然創出了3062點的新低,而且是經過了兩個多月才創出了這個指數的新低,就這個推進速度而言,速率是非常慢的,那麼為啥在這麼慢的下降速率當中市場無所適從呢?大型的機構投資者更加覺得難做,這其實是因為市場缺乏邏輯。

證券市場其實是一個信用市場,當你對某種邏輯產生信任的時候,市場的上升阻力通常是較小的,這時候很少的資金量就能夠推升個股,因為大家認同這種邏輯,不捨得賣,要獲得更多的籌碼,只能提高買價。去年有所謂大盤業績股的炒作邏輯,不管這種邏輯是不是合理,最起碼在一部分機構投資者當中是得到認可的,但是今年,這種邏輯不再存在,或者說這種藍籌股信用明顯的比去年削弱,從而造成了眾多藍籌股的地雷現象。

而在不賺錢的情景下,市場就會去探究,諸如上市公司不誠信啊,不分紅啊,甚至於只是業績差那麼一點點,市場的反應往往是天塌下來一樣,這時候的邏輯不再是業績多少,憧憬多少,而是跑慢了就落後了。

而今年新生的邏輯,比如炒作次新股裡面的科技股,比如對創新類個股的階段性炒作,可能對於船小調頭也快的資金來說是一個看起來不錯的選擇,但是對於那種四平八穩又資金龐大的,買入的衝擊成本相對較高的機構投資者而言,實在只是看起來熱鬧、真正做起來很難靈活應對。所以,當舊有的邏輯已經消亡,而新生的邏輯,自己的操作體系,又不能夠適應,當然會覺得當前的盤面是千難萬難。

這種炒作邏輯的消亡,對市場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重組邏輯的消亡基本上是相當一批垃圾股下跌了幾年,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股票發生了自救,絕大部分股票連同莊家一同埋葬,能活到下一輪牛市發生之時還能自救的是運氣。這樣的情景發生在垃圾股上比較容易判別,因為又是垃圾,又是高價,很怕的,但是這樣的情景如果發生在有業績的高價股上面有時很難判別的,因為你不清楚這些有業績的高價股到底是從此見頂,還是繞一圈又上來了。

短期滬指受3041點的支撐,一般說來,這裡漲不高,但是正如前面所說的,每次創新低的下降幅度也非常小,所以即便3041點跌破,也就幾十點,盈利的關鍵還是在個股,要不然你極度投機,要不然就不要人云亦云地去追漲殺跌業績股,前者要求反應敏銳,心狠手辣。如果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可能會兩邊挨耳光,相對來說,投機次新股反而成為中庸的選擇。 (作者為職業投資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