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這隻“獨角獸”有意思:員工入股只投123元;一級市場估值超對手

藉著獨角獸的東風,日前由原360副總裁李濤創辦的麒麟合盛(APUS)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創業板IPO申請,準備籌集資金8.7億元。有著昔日“手機衛士之父”坐鎮,加上中科創達原“網紅”董秘武楠的馳援,監管層又剛剛為新經濟鋪設完畢快車道,公司此時謀求上市算得上“適逢其時”。但在資本人士看來,麒麟合盛得償所願並非易事。

“獨角獸”估值幻影

公開資料顯示,麒麟合盛提供的主要產品是APUS系統,基於安卓操作系統底層,在智能手機上向用戶提供一系列服務。在招股書中,“獨角獸”幾個字被屢次提及。公司稱,2015年8月,公司僅成立一年即入選《華爾街日報》全球初創公司10億美元俱樂部,並作為亞洲獨角獸代表成為榜單中最年輕的公司。2015年、2016年,公司連續被評為中關村獨角獸企業,2017年更是被長城所、中關村管委會、火炬中心評為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

資本對獨角獸企業的激情令人咋舌。據瞭解,2017年7月26日,睿信秋實以43.3萬美元等值的人民幣對麒麟有限增資,本次增資時公司的投後估值為86.3億人民幣;2017年8月11日,深創投、譽輝投資攜手入場,公司的投後估值變為100億人民幣;2017年9月20日,海盈佳以與12萬美元等值的人民幣對公司進行增資,公司的投後估值升至120億人民幣。

也就是說,僅僅兩個月的時間裡,麒麟有限的估值從86億元漲至120億元,增幅達到四成。這樣的估值膨脹速度,讓在美上市的競爭對手——獵豹移動有些情何以堪。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獵豹移動2017年實現總收入49.75億元,淨利潤13.8億元。同年麒麟合盛營業收入為9.06億元,淨利潤為2.4億元。相比而言,獵豹移動淨利為麒麟合盛的近6倍,但截至6月15日收盤,獵豹移動的最新市值為17.27億美元(111億人民幣)。如果視線拉回至去年9月底,獵豹移動的市值只有83億人民幣。

360標杆效力

這是“獨角獸”喧囂時代的縮影。《金證券》記者接觸的深圳投行人士直言,去年下半年開始獨角獸概念備受市場關注,這類企業盡享融資便利的同時,造就了一個個估值神話。據瞭解,過去一個項目可能10年才能達到10億美元估值,現在可能三四年就達到了。難以想象的是,在一級市場上,獨角獸企業估值增長的速度已經快於通過上市達到相應估值的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6月,公司創始人李濤及投資人代表共同設立麒麟科技,當時他們的目標是搭建紅籌架構,麒麟科技作為紅籌架構下的境內VIE。但2016年12月,公司就開始拆除紅籌構架,擬實施重組方案以推進A股上市。

麒麟合盛為何改變心意轉投A股?《金證券》記者發送採訪提綱於公司,截至記者發稿未有回覆。

在前述人士看來,360私有化退市、借殼重組上市的資本套利大戲,或許是麒麟合盛改弦易轍的重要原因。招股書披露,麒麟合盛創始人李濤曾在奇虎360公司擔任副總裁,主管無線業務和國際業務時期被稱“渠道營銷之父”、“手機衛士之父”。公司多位高管也同樣來自於奇虎。

眾所周知,美國東部時間2016年7月15日,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宣佈私有化交易完成,股票不再在美國紐交所公開發行,360退市前估值93億美元。時間轉至2018年2月28日,360A股借殼上市首日開盤價65.27元,總市值高達4400億元人民幣。

梳理上述時間線,360在美退市時市場就有其迴歸A股的風聲,恰恰是在360退市不久,麒麟合盛同樣開始劍指國內資本市場。“360上市是個標誌性事件,當時大家就能隱隱約約感受到,監管層對新經濟企業從猶豫到擁抱的態度轉變,尤其最近政策相繼落地,麒麟合盛肯定是趕上了好時候。”那位人士表示。

員工買股如買彩

踩準了點,麒麟合盛能否成為幸運兒?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該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0.55億元、5.86億元、9.06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77億元、1.67億元、2.42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情況為-0.37億元、-0.76億元、淨賺2.4億元。

事實上,“獨角獸”IPO雖然開啟快車道,但仍需滿足比較苛刻的條件。根據6月7日證監會出臺的《試點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並上市監管工作實施辦法》,對於尚未境外上市的試點企業應當符合以下兩個標準之一:最近一年經審計的主營業務收入不低於30億元人民幣,且企業估值不低於200億元人民幣;研發人員佔比超過30%,已取得與主營業務相關的發明專利100項以上,主要產品市場佔有率排名前三,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30%以上等。

根據華泰證券篩選整理,螞蟻金服、小米、阿里雲、滴滴出行、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38家企業或符合標準,麒麟合盛並未入榜。

有券商人士對《金證券》記者直言,報告期內麒麟合盛扣非淨利潤有兩年是負值,營收及企業估值均未達到試點企業門檻。需要提及的是,獨角獸企業要想在IPO賽道上疾馳,必須有傲人的底氣。從最近實例來看,2017年富士康母公司營收3545.44億元,淨利潤162.20億元;寧德時代最近三年淨利潤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100%,去年淨利潤為41.94億元。對於這樣的盈利規模,麒麟合盛顯然望塵莫及。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公司成立了多個董事、管理人員及骨幹員工的持股平臺,合夥人大概在80名左右。對於原始入股,麒麟合盛的員工們就像“買彩”。記者粗略估算,近乎一半的合夥人出資額不到1萬元,2000元以下的有34人,千元以下的有11人,某位開發工程師竟然只投了123元。出現如此另類的場景,不知是程序猿們對公司IPO信心不足,還是認為“一切如浮雲”?

麒麟合盛IPO進程中還會遇到哪些暗礁,《金證券》記者將繼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