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有朝一日,《當世界變得又老又窮》

去年有一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成本驚悚片叫《逃出絕命鎮》,以黑色幽默手法表達對老齡化趨勢的擔憂,而在商業大片《復仇者聯盟3》裡,大反派滅霸想要統治世界的出發點,竟也是認為宇宙會變得又老又窮以及資源枯竭,想出了隨機消滅一半人口的殘忍殺招。然而,這已經不是文學影視作品裡的想象,世界真的正在變得“又老又窮”。在美國新聞工作者、作家泰德·菲什曼的《當世界又老又窮:全球老齡化大沖擊》書中,到2030年,世界範圍內65歲以上的人口數量將達10億,人類歷史上將第一次出現50歲以上人口數量超過17歲以下人口的局面。而那時的中國,也將成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今年4月,三聯書店將本書譯為中文版引進國內,責任編輯李佳接受了長江日報讀+的採訪。

2030年可能是重要節點

《當世界又老又窮》的英文原版在2010年就推出了,作者泰德·菲什曼是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因此,本書所談案例及數據,均來自他在美國、日本、西班牙與中國若干城市的實地採訪。書中,上百名企業員工、僱主、經濟學家、政府官員、醫療專業人員、普通家庭成員講述的一個個生動而翔實的故事,共同呈現出世界範圍內老齡化社會的面貌與未來,涉及的話題包括工資收入、社會保障、醫療、住房、隔代養育、啃老等。

這本書在8年前就預估了中國的未來,給出的數據說,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與此同時,書中也介紹,“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預測,2030年的中國經濟將與美國平起平坐。這似乎意味著中國的未來雖然老,但並不窮?也沒有這麼輕鬆。數據同樣顯示,中國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國家轉變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國家的過程,要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大國都快得多。這表明,中國要承受比其他任何大國都快的急速老齡化,“未富先老”是中國可能承受的巨大壓力。

在8年前,作者已經推斷中國隨計劃生育而來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將面臨挑戰,以及修改生育政策的勢在必行。8年過去,這些預判成為現實。三聯書店的編輯李佳認為,雖然這本書寫於2010年,但它是比較具有前瞻性的,書中提到的這些情況,現在還在延續,“近些年,每個人都能親身感受到中國確實在老齡化,延遲退休、全面二胎這些政策推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討論。與此同時,生育率並沒有隨著全面二胎政策出現顯著上升。”

需要“另一個地球”來承受

“紀實性和科普性結合,是這本書的一個特點。”編輯李佳這麼評價,“從科普性而言,它介紹了人類如何在二十世紀拉長壽命,如何不斷走向衰老,以及目前延長壽命的最前沿科技。從紀實性來講,它涉及了美國、西班牙、日本和中國老齡化的現狀,尤其是那些已經進入老齡化的國家和地區,對於中國來說,無論是國家制定政策還是個人規劃養老,這些都具有參考意義,未雨綢繆。”

為什麼是又老又窮?因為老齡化帶來人口膨脹和資源緊張。書中給出數據,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超過91億,人類可能因科技發展而更加長壽,那麼到了本世紀中葉,世界人口將比1900年的人類整體多了約5000億年的壽命。一句話總結:一個老齡化的世界,讓地球必須負擔多出來的數千億年人類集體生命,這似乎需要另一個地球才能承受。可是,哪裡有另一個地球呢?

在作者看來,人口老齡化是個人的、在地的與全球的,絕不是孤立問題。因為,一個國家老齡化的速度越快,對源源不斷跨越國境而來的商品、工作和人力的需求越殷切。人力富裕而缺少資金的年輕國家必須調整自己,以滿足資金富裕而缺少人力的老齡化國家的需要。而老齡化使人群在全球移動,從而造成全球老齡化。更多老人需要年輕人在財務、情感、思想和身體上予以支持;與此同時,年輕人也將爭奪老人手中的財富:金錢、權利、地位,甚至土地。

如何解決又老又窮的問題?本書提出了疑問,一個逐漸老齡化的世界,將會是一個以家族忠誠為核心來驅動的世界?抑或是一個以適應性商業來推動的世界?或者是交由政府來控制的世界?但本書沒有給出放之四海皆準的解決方案,答案似乎取決於我們在家庭、工作場所與社群中所作的決定,現在一切都還在未定之天。

“懼老症”及理想型老年人

老齡化已是事實,可人們的心態還沒有跟上現實。六一兒童節剛過,滿世界趕著過節的成年人比小孩還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對年齡劃分標準作出了新的規定,17歲及以前是未成年人,18歲至65歲是青年人,66歲至79歲是中年人,80歲以上的才能叫做老年人。崇拜青春、抗拒年老似乎是一種普遍社會心態。本書在2010年就提到了這種現象,並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我們的社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懼老症”,人們總是把自己看的年輕一點,這種心態會持續一輩子,因為社會將老年汙名化。但與此同時,社會各層面頻繁出現大眾文化所期望的“理想老人”形象——健康、富裕,活力四射,發揮餘熱。

有沒有理想型老年人?自然是有的,但作者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待,反抗老年的刻板印象可以賦予人們活力,但若因此否認比較不活躍的老人有其需求,那麼在一味追求新的老年形象下,社會終將付出代價。

編輯李佳認為,本書介紹了一些正面案例,“我個人感受最深的,是書中提到了美國佛羅里達州有一個叫薩拉索塔的社區。這個地方基本是美國富人和精英養老的地方,這裡的老人完全不是老病孤獨或晚景淒涼,而是開始了一種全新的生活,這些人特別活躍,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設立了一些新組織,並且親身參與進來,有能力的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七八十歲的老年志願者很多。他們希望能夠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不僅總結回饋自己的人生,而且返還給社會更多的能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我覺得這本書帶給讀者最大的思考,是年老之後能夠過怎樣的生活,這並不是已經老去的人該想的,而是所有人都該想,因為今天的年輕人也生活在明天的老齡化世界,越早做準備,可能越有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