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初心在這裡練就 青春在這裡啟航——讀《樑家河》有感

初心在這裡練就 青春在這裡啟航 —— 淺談梁家河精神與為人民服務

耀州區委政法委 田高峰

讀完《梁家河》這本書,我不由得又翻來覆去查看其中一些章節,總感覺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和回味。《梁家河》這本書字數不多,語言很樸實,讀起來就如同和一位老農拉家常。書中記載著習近平總書記1969年1月到1975年10月間,在陝西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下鄉七年的知青歲月裡,和當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呼吸共命運,用一顆真誠的心和一雙奮鬥的手讓全村的落後面貌得到大變樣的奮鬥歷程。習總書記說:“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學到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他還說:“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在我看來,《梁家河》這本書就是我們每個黨員幹部求真務實、淨化思想的“心靈雞湯”。梁家河精神歸根到底也就是對“為人民服務”最深刻的詮釋。如何繼承和發揚梁家河精神,用以促進我們當前各項工作,從而更好為人民群眾服好務,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和把握。

初心在这里练就 青春在这里启航——读《梁家河》有感

一、服務群眾要有真心。我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的關中農村,自以為對農村“苦日子”有深刻體驗,然而和梁家河當年的艱苦條件比起來簡直是小菜一碟。一群從北京大城市來的知青,細皮嫩肉的,從來沒受過啥苦,卻要在偏僻的窮山溝裡住著土窯洞,睡著大通鋪,喝著滲井水,吃著沒任何油水的棗摻玉米粉……更要命的是還要過“跳蚤”、“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心中忍受的煎熬可想而知。然而正如一位哲人所說:“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正是這一個個的艱難困苦,煉就了習近平同志百折不撓的心志,也激發了他改變梁家河落後面貌的決心和信心。因此上,為了提高了麵粉的質量,習近平用公社獎勵給他的三輪摩托車換來鋼磨來磨面。為了增加糧食產量,他冒著風險力排眾議帶領大家修淤地壩增加耕地面積。無論是建沼氣池還是辦代銷店、鐵業社、縫紉社,全部是為了解決梁家河群眾最迫切的生活需要,沒有一件是為了他自己。正如村民王憲平所說:“近平從心底熱愛人民,把老百姓擱在心裡。這可是哪一座高等學校、哪一座象牙塔裡所學不到的真東西。”中華民族是傳統的禮儀之邦,絕大多數人都奉行“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處世原則。誰對他們的好不好,在老百姓心裡自有一杆秤。一聲“近平回來啦”!飽含著梁家河人內心深處對習近平同志無比的喜愛和認可,這樣親切的稱呼,只有親人之間久別重逢才會脫口而出。是呀,早就將自己融入梁家河這個集體的習近平同志,為這裡的老百姓付出了真情和汗水,才贏得了大家的擁護和愛戴。我們每個黨員幹部如果能秉承一顆為人民服務的真心,就會不計個人得失,千方百計為老百姓辦實事、謀福利,自然就會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從而使我們的工作如魚得水,幹群關係親如一家。

初心在这里练就 青春在这里启航——读《梁家河》有感

二、服務群眾要有創心。陝北,這片古老的黃土高塬,在中國歷史上曾經代表著貧瘠和落後。一輩又一輩的人們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苦生活。在習近平同志到梁家河插隊之前,這個小村子也是沿襲著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為什麼不能變呢?因為那個時候的政策不允許,群眾的思想也很保守。然而習近平來了,他是一個敢想敢幹的人,他為大家帶來了新思想。為了增加群眾的收入,他倡導大家辦起了鐵業社,免費給社員修理農具,額外鑄造的農具賣給縣裡的農副產品公司,增加集體收入。辦起了代銷店,不掙大家一分錢,只是為了讓大家少跑冤枉路。要知道在當時全國批判資本主義,不允許隨便搞活經濟的背景下,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承擔巨大的壓力。當然,習近平同志完全也可以象很多插隊知青一樣,跟著全體社員聽從生產隊安排,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是,共產黨人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鼓舞著他,為老百姓謀福利不計個人得失的堅定信念激勵著他,使他無法碌碌無為。在革命戰爭年代,正是因為有這種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創勁,多少仁人志士放棄了自己原先優渥的生活條件,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為了理想和信念頑強奮鬥,才使廣大勞苦群眾實現了當家做主願望。在和平建設年代,又有多少共產黨人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自覺自願地投身到條件艱苦的地方,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中國好人的故事比比皆是。今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我們每個黨員幹部都應當有“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狀態,更應當有每日“三省吾身”的清醒頭腦,來對照自己:拿著人民群眾給予的俸祿,在自己的崗位上,是在平平庸庸地混日子,還是在風風火火地幹事創業,是精打細算盤算自己“小九九”,還是在一心為老百姓謀福利。

初心在这里练就 青春在这里启航——读《梁家河》有感

三、服務群眾要有匠心 。 有一則寓言:“農夫養了一頭狗熊,狗熊對他很忠心。有一次農夫在樹下睡覺,一隻蜜蜂飛到他的臉上,狗熊怕農夫被蟄,一巴掌拍了下去……”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意思是好心也可能辦壞事。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某地幹部為了幫助群眾脫貧指導大家種藥材,藥材倒是豐收了,但是沒有人收購。老百姓費了錢,費了力,卻沒有得到效益;某地為了整合教育資源,實行撤校並點,把一個鄉的七八所小學合併成一所,使原本在家門口就能上學的孩子,不得不到幾十裡外的學校去住宿,或者讓家長陪讀……凡此種種都是脫離了客觀實際的官僚主義。於之相反的是,習近平同志在梁家河謀劃的幾件大事都遵循了這樣幾條原則:一是符合當地實際條件。因為梁家河離縣城比較遠,交通不方便,創辦鐵業社、代銷店等可以方便群眾;加之有剩餘勞動力,創辦一些集體企業可以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二是符合科學技術要求。不論是修建沼氣池還是淤地壩,他都多次考察學習,請教專家,多方論證,因此安全又有實效。三是符合老百姓的心願,修建深水井,修建沼氣池,把石磨換成鋼磨,無一不與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是老百姓迫切需要解決的生活難題。因此我們說:“光有為人民服務的熱情遠遠不夠,還要有為人民服務的技術和本領”。

初心在这里练就 青春在这里启航——读《梁家河》有感

四、服務群眾要有恆心 。 雷鋒同志曾經說過:“一個人做一兩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習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工作生活了七年,這期間他在這裡受到磨鍊,汲取了營養,也為這裡奉獻了青春和力量。離開梁家河以後,他還多次寫信問候梁家河的父老鄉親們;他身居高位,百忙之中還要抽時間回來看望大家;對那些窮親戚們傾力相助,對梁家河的發展時時關心。他說:“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裡”。 常言道:“樹高千尺忘了根”。只有不忘根本,才能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才能牢記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開展了“打虎拍蠅”全面反腐,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我們不妨再逆向思考一下:那些貪腐分子他們從一開始工作就是這樣的嗎?答案不言而喻。其實我們很多黨員幹部在工作之初都是豪情萬丈,立志幹一番鴻圖大業,也為老百姓辦了些好事;然而隨著地位的變化,有的人放鬆了思想修養,忘記了自我約束,忘記了“初心”,最終一步一步走上了不歸路。由此我想起《芋老人傳》裡有這樣一段話:“更聞某氏子,讀書時,願他日得志,廉幹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為吏,以汙賄飭罷,是芋視乃學也。”

初心在这里练就 青春在这里启航——读《梁家河》有感

初心在這裡練就,青春在這裡啟航。如果說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自己的精神高地,梁家河就是習近平同志的精神高地和標杆。正如他所說;“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了我不變的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裡,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2018年6月3日

初心在这里练就 青春在这里启航——读《梁家河》有感
初心在这里练就 青春在这里启航——读《梁家河》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