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科學巨人愛因斯坦對中國人的“偏見”和“同情”

科學巨人愛因斯坦對中國人的“偏見”和“同情”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7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畢業於蘇黎世大學,入瑞士國籍,因提出光量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愛因斯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創了現代科學新紀元,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999年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1922年冬天,他應邀前往日本講學,往返途中兩次經過上海,親眼目睹了處於苦難中的中國人,愛因斯坦在旅行日記中記下。“在外表上,中國人受人注意的是他們的勤勞,是他們對生活方式和兒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他們要比印度人更樂觀,也更天真,但他們大多數是負擔沉重的,男男女女為每日五分錢的工資在敲石子,他們似乎愚鈍的不理解他們命運的可怕。”

科學巨人愛因斯坦對中國人的“偏見”和“同情”

他認為這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他們被殘酷的虐待著,他們所受的待遇比牛馬還不如。日記中還寫道:“中國人勤勞、骯髒、愚鈍,吃飯時不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歐洲人在樹林裡如廁那樣蹲著,中國人安靜、拘束,就連孩子看上去都很呆板。”“中國人生很多孩子,繁衍能力很強,是個獨特的類似群居動物一樣的民族,其人民更像毫無生氣、麻木的木偶人。”他在日記中表達了對中國女性的歧視和輕蔑女性的言論,“中國女性與男性基本上看不出有什麼不同,更實在難以理解,這樣的中國女性為啥能吸引中國男性與她們不斷生育後代?”

當時的中國和中國人恐怕給外國的印象就是這樣,正如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深入的諷刺和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和中國人令人絕望的精神面貌,並揭示了封建禮教對中國人的荼毒。

科學巨人愛因斯坦對中國人的“偏見”和“同情”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愛因斯坦公開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呼籲國際社會對日本進行制裁。

1932年,陳獨秀在上海被捕,他和羅素,杜威等具有國際聲望的知識分子,聯名致電民國蔣介石,要求釋放陳獨秀。

1936年11月,主張抗日的“七君子”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樸、章乃器、王選時、史良和沙千里,在上海被國民黨以“危害民國”的罪名被逮捕,他又聯名杜威、孟祿等著名知識分子通電向蔣介石施加道義上的壓力。

1938年6月,他和羅斯福總統的長子一起發起援助中國委員會,在美國2000多個城鎮開展援華抗日募捐活動。

中國現代大學之父蔡元培,曾希望愛因斯坦來北大講學,1920年,蔡元培接受了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報酬要求,並約定愛因斯坦於1922年12月中旬來華,然而直到12月30日,愛因斯坦才從日本到達上海,但在上海逗留兩天後,直接乘船去了新加坡,沒有前往北京。蔡元培在北京等不到愛因斯坦,就寫了一封信去催問,並重申了以前談妥的條件。

科學巨人愛因斯坦對中國人的“偏見”和“同情”

​愛因斯坦回信說,在上海有一個叫斐司德博士的人,說是受蔡元培的全權委託,向愛因斯坦提出了違背以前約定的要求,因此他不來了。如今接到蔡元培的親筆信才知道是誤會,但他現在已經不能改變旅程計劃,希望原諒。多年以後,人們重提這件令人遺憾的舊事,覺得這個莫名其妙的斐司德博士,疑似日本人在作梗。也有人說,問題的根本在於愛因斯坦看到了中國的狀況產生了退意,當時中國軍閥混戰,財政困難,對北大能否兌現約定沒有信心。

歡迎在評論區評論,圖片來自網絡,請關注與分享,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