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雙創升級版”樹立工業園改造新標杆

<table> “雙創升級版”樹立工業園改造新標杆

桂城國際雙創園正式開園,將打造成為產業資源集聚地。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table><table> “雙創升級版”樹立工業園改造新標杆

圖為桂城國際雙創園開園儀式現場。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table>

桂城街道南海大道旁,一個嶄新的園區正揭開面紗。走進佔地1.1萬平方米的園區內,“桂城國際雙創園”七個大字很是醒目;隨後,孵化器大樓、路演廣場、咖啡連廊、休閒庭院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服務平臺,逐一呈現眼前。

作為省“互聯網+創新創業示範鎮”的標杆項目,這是由桂城街道辦事處對接北京中關村資源,共同打造的專業科技創新創業孵化器和服務平臺集聚區——桂城國際雙創園。

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這個位於南海區政治、經濟、文化核心區的科創平臺,是由舊廠房搖身而變。

在23日召開的南海區委全會上,會議提出,創新集聚區要充分發揮龍頭引領作用,高水平完成村級工業園改造,在城市形態方面作出示範;同時要強化創新驅動,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科創產業和高端服務業,推進金融科技產業融合,率先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產業升級方面作出示範。

這一具有“國際範”的雙創園,正是桂城乃至南海升級工業園的一大成功實踐。

南方日報記者 藍志凌

重量級項目入駐 集聚國內外高端資源

26日,雙創園正式開園,一批重量級項目正式入駐。

創新型孵化器創客邦、DayDayUp已入駐;投資機構文程基金、科促會FTO50投資聯盟、創基金、優成長、ITECH CLUB等成為園區的戰略合作機構。同時,園區還組建起包括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張景安、香港科技大學創業中心原主任李漢強、美國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謝德蓀等眾多專家在內的顧問團隊。

全球資源、高端集聚,為桂城乃至南海、佛山的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方面,國家級孵化器創客邦、鏈接中外資源的加速器DayDayUp等創新創業機構的到來,進一步完善著桂城的創客生態圈。

依託跨國、跨界的線上線下社區,DayDayUp重點面向工業4.0、智慧城市、智慧出行、醫療健康等行業的高科技創新企業,提供高強度、高質量的創業加速服務,幫助創業團隊對接頂尖投資機構的資金支持,匹配最優質的大企業合作機會。

另一邊,北方車輛研究所軍民融合平臺、英國阿斯頓大學中英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等國內外產業平臺的正式簽約落戶,則為桂城乃至南海製造業對標國際、項目落地轉化搭臺。

隸屬於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旗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產業孵化平臺,北方車輛研究所軍民融合平臺將通過市場化運作,面向軍工科研機構、民營企業、終端市場用戶提供軍民融合解決方案,依託華南市場實現“軍轉民、民參軍”優質項目的高效合作。

“北方車輛研究所積累了大量技術和成果,有著迫切的市場化需求,但缺乏合適的轉化土壤。而南海在汽車產業方面有著很強的實力和敏銳的觸角,有超百家汽配企業,通過平臺的搭建能加快兩者的合作及產業的當地轉化。”桂城街道黨工委委員餘輝介紹。

據瞭解,目前已初步確定與該平臺合作的機構及產品包括了“中、俄、芬、德”四國機器人技術聯合體、兵器地面無人平臺研發中心、安保機器人、輕型可伸縮地面無人平臺等。

昔日舊廠房 轉身“國際範”雙創園

除了打造創新集聚區,雙創園更是桂城乃至南海升級工業園的一大成功實踐。

如今雙創園所在地,是始建於1986年的廣東珠江開關廠舊址,去年,在南海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原珠江開關廠的廠址上,桂城街道辦事處採用“政府扶持、市場運作”模式,對接北京中關村資源,引入綠圃(北京)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由其進行統一規劃、改建和運營。

簡單來說,雙創園通過新舊建築物結合改造的模式,重新定義已經完成城市發展使命的舊工業廠房。該模式既能節省大量的建築成本,減少建築廢料對環境的影響,又可以通過藝術手段,使舊城區變身成為創意社區,適應年輕青年群體工作、生活、居住的要求。

比如一期1號大樓,就是由原珠江開關廠辦公室改建而成,4層的高度每層約500平方米。自下而上,分別入駐園區運營中心、S19青年創客站、北車軍民融合產業創新平臺、阿斯頓中英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平臺辦公室內,設置頗人性化。辦公區、休閒區、會議區、路演室,一應俱全;桌椅或淺黃、或淡綠,風格簡潔明快。其間書櫃相隔,綠植點綴。辦公室外,珠江開關廠原先栽下的樹林迎面而至,一株大葉榕樹生長茂盛,枝葉伸手可觸。

而右側的3號大樓共六層,則是由原珠江開關廠的倉庫改建而來,裝有吊機、滑軌等設備,每層約800平方米。在這裡,創新型孵化器——創客邦已入駐。這是“創客邦”首次進駐佛山,之前其已在全國多個城市建設70多個創業孵化載體,在孵創業項目超過5000個,是中國眾創空間建設和發展的典範。

在改造時,“創客邦”充分利用了開關廠的特色,保留了原有的吊機、滑軌、排氣扇,令二樓辦公室充滿了濃郁的工業風。

同時,在園區中還設有休閒區,為創業者專門配備了休息室和沖涼房。可見,在城市高速發展的情況下,通過對舊社區的改造,不但能解決政府治理舊城區的難題,又能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各地高端人才集聚。

城產人文融合 打造量變到質變的新平臺

經過近一年時間,投資1.7億元、改建面積1.1萬平方米的國際雙創園一期已正式亮相,同一日,投資4億元、改建2.5萬平方米的國際雙創園二期工程也啟動建設。

記者瞭解到,在一期的建設基礎上,園區二期將建設規劃為“兩橫兩縱”的產業特色,即“智能製造”“互聯網+”兩條產業特徵橫線,貫穿“國際化”“軍民融合”兩條項目來源橫線,規劃設置孵化服務區、產業加速區、展覽配套區等三大功能區,引入雙創服務類主體、產業平臺、產業性研究院等。

未來,在這一由舊廠房改造的雙創園中,將形成雙創服務的完整生態圈,引導傳統制造業向機械化、智能化轉變,在城市高速發展的同時,保留完備的工業製造鏈條,實現“城產人文”融合的可持續發展。

在建設創新集聚區上,桂城街道早已把升級工業園作為建設新都市和發展新經濟的必由之路。早在去年,南海區正式啟動“全球創客新都市”建設,就提出重點推進“升級工業園、建設新都市、發展新經濟”三位一體的工作,通過改造5萬畝“三舊”用地,加快低效存量用地再開發,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桂城已在行動,按照“土地集約、人才集聚、產業升級、城市升值、環境優化、民生優先”目標,出臺村級工業園改造系列文件,明確產業比例必須達到六成以上,持續發力工業園改造。

如目前桂城正在推進的佔地面積約365畝的夏南二村級工業園改造項目,佔地面積約240畝的平南“合記圍”“五福圍上間”村級工業園改造項目等,都將改造成集生產、研發、辦公、應用為一體的都市型產業園區。

“可以期待,起點更高、規模更大的國際雙創園將發揮極大的輻射效應,與季華實驗室東西呼應,形成工業園改造升級、引領一環創新圈從量變到質變的創新平臺。”餘輝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