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 「特評」為什麼清宮戲能從《還珠格格》火到《延禧攻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類型的戲如果出現一部爆款,人們總會用“回春”這樣的字眼形容,因為他們或多或少都在一段時間內沉寂過。

但唯獨清宮戲不是。從《還珠格格》到如今的《延禧攻略》,中間20年佳作不斷,無論是正劇《康熙王朝》還是穿越劇《宮鎖心玉》,細數下去,幾乎每年都有一部大熱清宮戲產生。

雖然翻來覆去講的基本都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個皇帝的事,但時有時新,因為劇集的主人公並不是皇帝本身,而是後宮妃子。

「特評」為什麼清宮戲能從《還珠格格》火到《延禧攻略》?

有多少妃子就可以有多少部電視劇,甚至同一個妃子能產生好幾部不同的電視劇。光孝莊皇后一人就坐擁《莊妃軼事》《孝莊秘史》《大玉兒傳奇》三部大女主戲,遑論《康熙王朝》《獨步天下》《大清風雲》等涉及到孝莊皇后的戲。

不過這是最近幾年才有的現象,曾幾何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歷史正劇是清宮戲的大熱類型,即使有《孝莊秘史》這類講述皇室八卦的戲也是在少數。

現如今,清朝的皇家娛樂新聞取代正劇,成為資本追逐的香餑餑,而這其中最忠實的創造者當屬於正。無論是《大清後宮》《最後的格格》《宮鎖心玉》還是《山河戀美人無淚》和最近的《延禧攻略》,都有於正的深度參與。

不過因為時期不同,這些劇集主打的市場痛點也不盡相同。而於正的創作軌跡,也正是清宮戲近十來年的發展脈絡,我們或許能從中窺探清宮戲永不過時的秘密。

「特評」為什麼清宮戲能從《還珠格格》火到《延禧攻略》?

「特評」為什麼清宮戲能從《還珠格格》火到《延禧攻略》?

在正劇的庇護中破土而出

於正之前的清宮戲與今天全然不同。

內地的清宮戲最早可追溯至臺灣的《細說乾隆》和《嘉慶君遊臺灣》之後。但與臺灣主打戲說題材不同,內地清宮戲彼時以正劇為主。

1997年的《雍正王朝》和2001年的《康熙王朝》就是最佳例證。二者均改編自二月河同名小說,播出後廣受好評,直至今日,依然有許多地方衛視重播這兩部劇。

46集的《康熙王朝》將康熙的一生書寫完畢,情節緊湊且環環相扣。康熙一生的重大事件均有體現,而在這六十多年的歷史中,家國天下之後的男女之情更平添了一絲悲涼的味道。

再加上陳道明、斯琴高娃、李建群等實力演員的精彩演繹,《康熙王朝》現在已成為清宮戲正劇的一大標誌。

「特評」為什麼清宮戲能從《還珠格格》火到《延禧攻略》?

與現在動輒七八十集的劇集相比,《康熙王朝》並不算長,但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沒有任何注水之處。這背後無疑有優秀的原著和深厚的編劇功底加持,再加上對於歷史的考究和還原,和優秀演員的完美詮釋,《康熙王朝》才有了不可動搖的江湖地位。

很多時候,正劇都是嚴肅而沉悶的,有時還很燒腦,不如輕鬆下飯的八卦劇受大眾歡迎。作為正劇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能火,也恰恰讓市場看到了“戲說”題材的巨大空間。

1998年《還珠格格》橫空出世,打破了清宮劇以正劇為主的局面,清宮戲開始以戲說、野史等趣味性和觀賞性共存的形式出現。大受觀眾喜愛的《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和《李衛當官》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特評」為什麼清宮戲能從《還珠格格》火到《延禧攻略》?

《還珠格格》裡隱匿了宮廷政治的影子,將視角放在虛構的皇宮日常,平民與皇帝的桎梏被打破,反而贏得了觀眾的心。《鐵齒銅牙紀曉嵐》亦如此,皇帝與大臣玩起貓捉老鼠的遊戲,“鐵三角”乾隆、和珅、紀曉嵐三人相互有小心眼,也有有愛的一面,不同情節串聯起的三人關係更加引人入勝。

同時,在這些劇裡,壞人得到懲戒,好人伸張正義,也滿足了觀眾想看到大團圓結局的心理。這時候的清宮戲是節奏輕鬆、言語活潑的,觀眾看的也津津樂道。

「特評」為什麼清宮戲能從《還珠格格》火到《延禧攻略》?

虐心清宮戲接棒

宮廷小打小鬧看多了對觀眾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主人公在一開始就是清明正直又睿智博學,他們遇到的困難幾乎都是無傷大雅的,每次都能化險為夷,而且沒受過什麼苦難,更談不上人物成長。

糖放的太多,容易甜蜜到憂傷。

如果說現在的清宮戲演的是主人公升級打怪,那麼那時候的清宮戲,就是主人公升級打怪之後一馬平川的人生。

「特評」為什麼清宮戲能從《還珠格格》火到《延禧攻略》?

看多了人物的大結局,觀眾自然想看這個人在成功之前的人生。

於正就是在這時大放異彩的。

無論是《宮鎖心玉》還是《山河戀美人無淚》,聽名字就知道少不了哭戲。而《宮鎖心玉》能大爆,也少不了於正此前多年的積累。

早在2006年,於正就推出了《大清後宮之還君明珠》,該劇講述的是清朝道光年間後宮鬥爭的經過,有“中國內地版《金枝欲孽》”和“大陸版《大長今》”之稱,收視和口碑都是首屈一指的。

有了這部劇做鋪墊,2008年於正又推出了《最後的格格》,這是一部民國情感歷史糾紛劇,簡直從頭虐到尾。

「特評」為什麼清宮戲能從《還珠格格》火到《延禧攻略》?

但這兩部劇都是有多虐心就有多受歡迎,《大清後宮之還君明珠》在名不見經傳的江西電視臺創造了單集最高收視率超過7.54%、平均收視份額突破13.04%的成績,一舉奪得江西地區2006年上半年古裝電視劇平均收視率冠軍。而《最後的格格》則為於正本人帶來了南方盛典最佳編劇的榮譽。

幾部劇下來,於正已經對市場需求把握的十分精準。

如今的三大視頻平臺創立前夕或正在創立時,也正值中國互聯網高速發展之際,90後成為觀劇主流。他們需要的是更新鮮、更奇思妙想的故事。

於是,講述穿越和愛情的《宮鎖心玉》一炮而紅,之後的《步步驚心》也同樣火的一塌糊塗。最近兩年的《寂寞空庭春欲晚》《花落宮廷錯流年》等清宮戲都是這個套路。

與此同時,於正正式變身“於媽”在中國電視劇市場大殺四方,直到今天的《延禧攻略》,殺傷力仍不減當年。

「特評」為什麼清宮戲能從《還珠格格》火到《延禧攻略》?

「特評」為什麼清宮戲能從《還珠格格》火到《延禧攻略》?

觀眾要“爽”,市場便給出“爽”

什麼事都要有一個度,過猶不及,戲劇也不例外。虐多了,觀眾容易身心俱疲,再加上套路無非就是你愛我我愛他,或者兩人相愛卻誤會重重愛而不得,很難玩出什麼花樣來。

很快,純虐劇也迎來瓶頸。上文提到的《寂寞空庭春欲晚》和《花落宮廷錯流年》市場表現都很一般。可是回過頭來再看,創作者們也不可能再扎堆去做正劇,先不說市場大環境使然,即使再優秀的創作,也是很難超越《康熙王朝》這類“劇王”的。

在這個節骨眼上,三大視頻平臺漸成氣候,清宮戲觀劇人群下移到95後和00後,這批人對電視劇又有新的要求,那就是:爽。

他們無法忍受女主是包子性格,也不能認同僅僅因為她是女主就可以得到男主護體的粗暴邏輯。《延禧攻略》的大火足以說明,現在的觀眾需要的是怎樣的女主角。

「特評」為什麼清宮戲能從《還珠格格》火到《延禧攻略》?

不過這個局面是由《甄嬛傳》開啟的。作為大女主先鋒,甄嬛一路降妖伏魔,自己也犧牲不少,她能成為鈕祜祿·老佛爺·甄嬛,腳下除了華妃、安陵容、祺嬪、皇后,還有好姐妹沈眉莊和一生摯愛十七爺的屍體。

《甄嬛傳》最讓觀眾認同、也最符合正常邏輯的一點就是:成功是要付出代價的,想要多大的成功就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早前的《金枝欲孽》將宮鬥戲推向高潮,深宮女人的鬥爭成為吸引眼球的法寶。後來的《宮鎖心玉》和《步步驚心》把重點放在阿哥們與一個女人的愛情上,滿足女性觀眾的少女心。《甄嬛傳》則是二者兼備。

它的大獲成功,使得清宮戲向愛情、宮鬥、歷史化、偽正劇方向轉移,這和現代職場戲的幾大要素十分相似,既有鬥爭又有愛情,同時劇情的幾大節點又與真實歷史不謀而合。

「特評」為什麼清宮戲能從《還珠格格》火到《延禧攻略》?

《延禧攻略》是於正的二次轉型,也是清宮戲的又一迭代。《甄嬛傳》雖然看得爽,但對於現在心急的觀眾而言,節奏還是有些慢了。《延禧攻略》前10集收五個人頭的節奏、女主一口惡氣也不肯吞下有一報一的性格、劇中男演員帥到人神共憤的臉等等都是戳到市場痛點的地方。

經過多年曆練,如今的觀眾既需要清宮戲在劇情上跟上時代腳步,也需要他們在製作上貼合曆史。尤其是經過“於媽”的改造,觀眾已經徹底厭煩了糖果色、熒光色的穿搭,和bling bling的妝容。

清宮戲之所以火這麼多年少不了與時俱進,而且非常敢於“壯士斷腕”,不難發現,它的每一次革新都在推翻前人創造的套路。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戲說”的清宮戲之所以受到歡迎,還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東西,就是現代思維。

「特評」為什麼清宮戲能從《還珠格格》火到《延禧攻略》?

於正自己的兩次轉型都非常徹底,但不管是從《大清後宮之還君明珠》到《宮鎖心玉》,還是現在的《延禧攻略》,女主角都是一個擁有現代思維的人,崇尚獨立自主且性格堅強。

究其根本,無論哪個時代的觀眾都只會用自己時代下的思維方式看戲,他們知道古代的畫風以封建迷信為主,但一旦把自己代入情境中,都會想著用現實生活中的招數去解決問題。

每當有角色犯迷糊時,彈幕總會有類似“他為什麼不XXX”來替角色著急,這就是現代思維。更明顯的一點,清朝最講究的就是三從四德,但劇裡所有這樣表現的女性都不被觀眾看好,只有不循規蹈矩的女主深得人心。

所以清宮戲這些年一直在變,也一直沒變。它比現代劇更能感知到大眾口味的變化,再加上清朝是現代觀眾最熟悉的朝代,皇帝妃子阿哥眾多,基本上隨便拎出一個來都能拍成秘史和傳奇,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清宮戲有的是“戲”可拍,觀眾也就永遠有“戲”可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