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古民居的生命在“有民居之”

事實上,不僅是土樓,所有的民居,如果失去了人氣炊煙,無人居之,不能連通昨天與今天,更承接不了今天與明天,終將難逃破敗廢棄的命運。

“祖宗留下這樓,是要人住的。有人住,代代傳;人去樓空,總有一天樓就塌了。”

在著名的“土樓大縣”福建永定,下洋鎮富川村“水源樓”的“樓主”胡軍,以自認最有效的方式,保護祖先留下的土樓。

他的保護方式的確很有效:整修後整座樓外觀依舊,原本漏雨的屋頂、因漏雨而腐朽的廊柱修復一新,裡面則改裝成一間間的客房,水、電齊全,闢出了衛生間。土樓裡的“農家樂”,吸引了眾多想體驗住土樓、吃客家菜的遊客,原本人去樓空的土樓,如今雙休日和大小長假常常一房難求。人氣,讓這座原本破敗的樓又復活了。

“水源樓”建於清代中葉,已歷經200多年風雨滄桑。從小生長在樓裡的胡軍,在樓裡度過了快樂的“土樓童年”。那時,傳承於同一個祖先的200多人,聚族圍居同一樓,既熱鬧又和睦。客家人獨具文化魅力的敬祖睦宗、崇文重教傳統,“獨樂樂”與“眾樂樂”相融無間的禮俗,給每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客家人,留下溫暖的記憶。

然而,如今土樓對外禦敵、對內依託親情“抱團”的兩大功能都失去了意義,客家人聚族圍居的傳統也“無可奈何花落去”。半個世紀前,閩西山區基本上不再新建土樓,搬出去的人越來越多。到了改革開放以後,小一輩的客家子弟紛紛外出打工。經歷過“外面的世界”,他們無法容忍土樓如廁、沐浴的不便,更不習慣缺失“私密性”的聚居生活,即便返鄉,也要另蓋新式房屋,人去樓空的土樓比比皆是。土樓天然要“人養”,一旦無人居住養護,原有生態、文化系統不可避免地崩潰,迅速走向衰頹。

隨著申遺的成功,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一些土樓整修一新,名聞遐邇,但對永定縣2萬多座土樓而言,這些充其量只是一些“盆景”。

避開了那些得到傾力保護、旅遊開發紅紅火火的“明星土樓”,有意走訪了幾處“原生態”土樓。這些土樓,掩映在秋日閩西的青山綠水金色田野之間,外觀依然氣勢恢宏,但走入樓內,無不顯出破敗之象。原本動輒數百人生息繁衍的土樓,如今多半隻留下十幾位老人。失去人氣的土樓,空曠寂寞。隨著生活空間價值的消失,土樓承載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密碼還將焉附?

2萬多座土樓,如果只靠政府主導保護,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保護土樓要錢,政府包下來財政不堪重負。永定縣委宣傳部的領導介紹,當地政府在斥資保護開發重點土樓的同時,引導、鼓勵、支持像胡軍這樣的民間力量,以商業的方式讓更多的土樓“復活”。

胡軍在深圳經商辦廠,事業有成。2011年以來,他先後投入100多萬元,從已經搬出去的族人那裡把整座樓租賃下來,在不改變總體格局和麵貌的前提下,對幾乎已人去樓空的“水源樓”進行整修改造,經營農家樂讓土樓復歸生活空間。

“政府多方面的支持,鄉親們的配合,讓我有信心守護好、經營好祖先的基業。”胡軍領著察看旁邊幾近廢棄的另一座土樓,原本清澈見底如今因上游養豬而汙水滿溝的溪流。他說,他將對旁邊幾座土樓繼續整修、開發,集中村裡的耕地種植蔬果供遊人採摘,把“水源樓”打造成客家文化的休閒樂園。

“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絕不能在我們這一輩人手裡沒了。”在永定縣,像胡軍這樣對土樓有著特殊感情的客家子弟還不少。在政府引導、支持下,民眾自發參與的復活祖屋、留住文化根脈的土樓保護,不僅僅是“水源樓”。另一座土樓永豪樓,經過樓裡的黃氏族人集資修繕,同樣復活,引來電視劇《土樓裡的女人》來這裡拍攝,是另一個成功範例。永定縣遊客接待量從2007年的97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404.1萬人,旅遊總收入從5.2億元增到了28.5億元,民間參與保護開發土樓,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事實上,不僅是土樓,所有的民居,如果失去了人氣炊煙,無人居之,不能連通昨天與今天,更承接不了今天與明天,終將難逃破敗廢棄的命運。據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介紹,全國有文化遺產價值的古村落,在2005年還有約5000個,現在則只剩下兩三千座,消失近半。

許多人認為這是城市化與旅遊開發惹的禍,從永定土樓的命運看,最重要的,恐怕還是要解決留住人氣的問題。對古民居,往往“外人”從文化傳承、詩意想象出發,為其破敗消失痛心疾首,但生息於斯的百姓,幾乎都“喜新厭舊”,畢竟,無人能阻止古民居居民對現代化生活的嚮往。這就好比北京胡同,在眾多“保護”的疾呼聲中,那些住在大雜院的市民,盼著拆遷的也不在少數。

要保護整修,讓古老民居與現代生活相融,留住人氣,投入無疑是巨大的。許多時候,“政府加大投入”幾乎成了一個萬能的藥方,開方的人卻往往不考慮政府錢從何來,又有多少更緊迫的支出。從永定土樓看,唯有鼓勵民間參與,古民居“有民居之”,才能繼續“活著”。

無獨有偶,最近廣東開平出臺一份保護規劃,明確提出《讓子彈飛》拍攝地的碉樓可開放“居住體驗”,通過商業的力量讓文化遺產的空間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利用。雖然引起爭議,但筆者認為,不要動輒以“不能商業化”的理由來反對古民居的“活化利用”。畢竟,既然是民居,先人建造的目的本就是為了居住。今天,如果只是將其作為盆景式的觀賞品來“保護”,到底能行之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