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

踏尋 歷史古蹟

北石窟寺

慶陽北石窟寺與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一樣,屬甘肅早期的一座規模較大的石窟寺,其風格與山西雲岡石窟和河南龍門石窟相近,體現了古代隴東佛教活動的興衰與發展,也是古絲綢之路東段上的一顆藝術明珠。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北石窟寺位於慶陽市西峰區董志鄉寺溝川村的覆鐘山下,在蒲、茹兩河交匯的東岸二級臺地上。北石窟包括寺溝、樓底村一窟、石道坡、花鴇崖和石崖東臺等5個部分,南北延續3公里。是北魏永平二年(509)涇州刺史奚康生所建。因與平涼市涇川縣南石窟寺為同時代開鑿,南北對應,因此得名。目前存窟龕296個,石雕造像2126身,其中有北魏7窟、西魏3窟、唐209窟.....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甘肅隴東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周先祖曾在董志塬一帶開創了華夏農耕文化的先河。這裡古屬雍州,秦屬北地郡,西漢至晉代為安定郡,北魏時歸涇州,唐代為寧州,五代、宋時屬原州彭陽縣,元代為鎮原州,明清屬鎮原縣。其地東抵陝西榆林,西通黑水,南接涇渭,北達賀蘭,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北達寧夏、內蒙、西抵河西的軍事重鎮和交通要衝。北魏以後,隨著佛教的興盛和開窟造像的風靡,這裡又成了蕭關古道上的一大佛教勝地。北石窟寺自北魏開窟建寺後,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宋、清的不斷增修擴建,形成了這樣一處規模宏大的石窟群。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第165窟,是奚康生主持開鑿的七佛窟。窟高14.6米,進深15.7米。平面長方形,覆鬥頂。內造七佛(均高8米)。造像均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窟頂四披浮雕本生故事“捨身飼虎”、佛傳故事“宮中娛樂”等。窟門外兩側各雕一力士。窟內塔基宋代重修,明窗兩側宋刻十六羅漢,窟門內外兩壁留有許多宋、元、明墨書碑刻及題詠。此窟共有大型石雕造像23身,四壁還有千佛、飛天、樂人、佛傳及佛本生故事浮雕造像110多身,內容相當豐富,是北石窟寺窟群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和最有價值的洞窟。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北石窟寺代表洞窟有北朝的165號、240號窟和盛唐時期的32、222、263號窟。雕造內容極其豐富,其千姿百態的石雕藝術,濃縮了隴東漢唐文化的精華,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在中國佛教石窟藝術史上佔有一定的位置。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隴東著名的旅遊勝地。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令人讚歎的是那些高大的七尊立佛。這七尊佛像面相方圓,嘴唇厚重,兩耳垂肩,體魄雄健,帶著北方少數民族氣質特徵。而在前壁兩邊雕鑿有五、八米高的兩身交腳菩薩;同時佛與佛之間還雕鑿有四米高的脅侍菩薩十身所有的造像無不表現出北魏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特色。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北石窟有寺聖母宮壁畫,規模不大,但結構嚴謹,筆法熟練。總體上採用連環畫的手法,故事生動,銜接自然、人物、山水、建築、錯落有致,變化萬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雖然稱不上瘦骨清像,倒也道骨仙風,神仙、帝王、大臣等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主次分明,動物形象刻畫得更是生動傳神。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北石窟寺的窟龕形制多樣,有大、中、小三種,以中小石窟為主。平面有橫長方形的、正方形的、半圓形的、馬蹄形的;窟頂形狀有覆鬥頂、平頂、穹窿頂、圓拱頂等。石窟群現存有大小造像2126身,均為石雕。造像題材有七佛、三佛、阿彌陀佛、盧舍那佛、彌勒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脅侍菩薩、舒相菩薩、阿修羅天、守門天王、弟子、力士、飛天、佛傳和佛本生故事等。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大部分造像為半圓雕和圓雕或高浮雕。雕刻手法熟練,衣紋線條流暢生動。各個朝代的造像時代特色非常鮮明,人物的形象及性格的表現極為突出。造像原來均有彩繪,也有壁畫。因長年風化剝落,僅留殘跡,裸露在外的佛龕造像頭部多殘,風化並沒有失去她昨日的光華。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小龕內的造像,特別是下層的小龕內造像雕刻尤為精細生動,其衣紋如出春水,自然而流暢。菩薩髮髻高聳,上身袒露,下著羊腸裙,輕紗透體,披巾自雙肩搭下,或用一手舉起,形式多樣而富有變化,身軀活潑優美而典線,婀娜多姿,富有情感,顯示出旺盛的青春活力,似今舞女在表演。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石窟的人物造型形象各異,雖展示極樂世界的佛國生活情景,卻充分反映了各個時期虔誠的心態,對藝術精益求精,執著追求的精神和雕造精美的藝術。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藝術如人生、人文、民風,北石窟寺的景物是豐富迷人的,一生未必一次而盡,一生未必一覽而得。但,甘肅隴東黃土高坡上的風土人情是粗獷的,是淳樸的,是善良的,是熱情的......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朱文鑫

小崆峒山

從高空俯瞰隴東大地,黃土丘陵、溝壑縱橫交織,景象萬千,渾厚壯美。慶陽市西峰區所在的董志塬,面積達136萬畝,黃土層深200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塬,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塬”。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在距離西峰區東南大約十公里處的董志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個大平原上鑿開了兩道深深的溝壑,居中偏偏留下了一道形狀奇特的險峰峻嶺。一座佛道兩教合一的廟堂就建立在這窄窄的山樑之上,名曰:小崆峒。因與平涼崆峒山有淵源關係,並稱“姊妹山”而得名。又因鎮山之神無量祖師殿和山勢呈鳳凰臥巢狀而又稱無量山、鳳凰山。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山勢形若游龍,蜿蜒險峻,植被繁茂,引人入勝。在小崆峒山的最盡頭,有一座觀音閣。登閣遠望,小崆峒山三面臨溝,居北接塬,由一條細長的道路自塬區直通向山南,長約數百米。正如詩中所描繪的“三山分割十畝田,一塬相接通仙緣,狹道相逢好敬佛,千里夙願成九天”的景象。殘塬、崾峴、長梁、山峁、崖壁......各具風格而又融為一體,特別是其獨特的黃土喀斯特地貌蘊藏著第四紀以來古氣候、古環境、古生物等重要的地質事件和地質信息,成為研究黃土高原發展變化的“天然標本園”。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小崆峒山也是隴東地區幾百年來主要的道教活動場所。早在明崇禎年間,小崆峒作為宗教勝地,已遠近聞。如今,每年的農曆三月三廟會,香客遊人紛至沓來,敬神觀景,遊山朝拜,休閒娛樂,已成為隴上董志塬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裡佛道兩教並存, 遊人或燒香拜佛,或參禪悟道,都顯得自在悠然。佛與道在此和解,古老民俗與現代文明在此相融,也許這就是小崆峒山長盛不衰、歷久彌新的真諦。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提到慶陽,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岐伯。我國上古時期最有聲望的醫學家,精於醫術脈理,名震一時,後世尊稱為“華夏中醫始祖”、“醫聖”。我們現在熟知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篇就是由黃帝詢問,岐伯作答,以闡述醫學理論。中國傳統醫學素稱“岐黃”,或謂“岐黃之術”,岐伯當屬首要地位。相傳慶陽是岐伯故里,所以在景區裡修建了岐伯殿、岐伯塑像和岐伯碑亭,供後人景仰。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來小崆峒山旅遊,隴東民俗博物館也是一個不可錯過好去處。整個展館依山而建,採取了當地傳統的地坑院式民居風格,由十八孔窯洞組成,分“心靈的吟唱”、“遠古的呼喚”、“文明的根基”、“永恆的記憶”四大部分陳列展覽。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修整一新的十八孔窯洞院落裡,周祖公劉塑像巍峨高大,神采奕奕,懷抱谷種,面容慈祥,幾千年農耕文化的種子正是通過他遍撒大地,撫育萬民。窯洞內不僅有當地藝人用泥塑展示的古老農耕文化演變過程,也展覽有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和當地一些手工藝作品,如慶陽香包、刺繡、皮影、剪紙,成為展示慶陽農耕文明的一個窗口。

甘肅靈感之旅 · 慶陽|踏尋 歷史古蹟


如今,整個小崆峒山景區包含三清殿、百碑亭、大雄寶殿、岳飛《滿江紅》碑林、“時代讚歌碑”和“百孝碑”在內共25處景點,一躍成為隴東乃至西北地區最大的民俗文化博覽中心、地質科研觀光基地和“慶陽黃土風情遊”首選景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