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靜坐觀心 真妄畢現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扭。……...摘自《菜根譚》

譯文:

“夜深人靜之時,一個人坐下靜觀自己的內心深處,開始覺得私心雜念都沒有了,而流露出本性中的真,每當這個時候就從中領悟生命的真義;繼而又發現真性只是一時的流露,雜念仍然無法消除,在這個時候又感到很慚愧。

靜坐觀心  真妄畢現

平林廣野騎臺荒,山寺鐘鳴報夕陽。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我們的真心就會像光亮在黑夜中那般,變得明晰起來。靜下來省視自己的心,這一天的言行便會如蒙太奇般在腦海中回放。世事確實如此,在躁亂的人世上沉浮,我們的心地已經是一片混沌。一個人靜靜地思考,卻能重新發現那些自己漸漸遺忘的東西。他們往往是我們本性中的真。

對際遇受挫的憤憤不平,工作業績的沾沾自喜,甚至是窘迫生活的失望悲觀,都會在虛靜冥想中淡化。因為當我們捫心自問時,我們就已經在局外參透了局中的迷。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多一些自省就多一分自知、多一時冥想就多一份澄澈。黑夜並不只是用來安放睡眠的,有多花在夜裡開了又敗,有很多人在黑暗中醒悟又新生。

寺院裡收留了一個十六歲的流浪兒,這個流浪兒頭腦非常靈活,給人一種眼疾手快的感覺。灰頭土臉的流浪兒在寺裡剃髮沐浴之後,就變成了一個乾淨利落的小沙彌。

一位老和尚,一邊關照他的生活起居,一邊苦口婆心、因勢利導地教給他為僧做人的些基本常識。看他接受和領會問題比較快,又開始引導他習字唸書、誦讀經文。也就在這個時候,老和尚發現了這個小沙彌的致命弱點——心浮氣躁、喜歡張揚、驕傲自滿。例如,他剛學會幾個字,就拿著毛筆滿院子寫、滿院子畫;再如,他一旦領悟了某個禪理,就一遍遍地向老和尚和其他僧侶們炫耀;更可笑的是,當老和尚為了鼓勵他,剛剛誇獎他幾句,他馬上就在眾僧面前顯擺,甚至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大有不可一世之勢。

靜坐觀心  真妄畢現

參差煙樹灞陵橋,夕陽閒淡秋光老。

為了改變和遏制他的不良行為和作風,法師想了一個非常智慧的辦法用來啟發、點化他。這一天,法師把一盆含苞待放的夜來香送給這個小沙彌,讓他在值夜更的時候,注意觀察一下花卉的生長狀況。第二天一早,還沒等法師找他,他就欣喜若狂地抱著那盆花一路招搖地主動找上門來,當著眾僧的面大聲對法師說:“師父您送給我的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開放,清香四溢,美不勝收。可是,一到早晨,它又收斂了它的芳香花蕊。”

老和尚就用一種特別溫和的語氣問小沙彌:“它晚上開花的時候,吵到你了嗎?”“沒有。”小沙彌高高興興地說,“它的開放和閉合都是靜悄悄的,哪能吵我呢。”

“哦,原來是這樣啊。”法師以一種特別的口吻說:“老衲還以為花開的時候得吵鬧著炫耀一番呢。”

小沙彌愣了一陣之後,臉唰地一下就紅了,嗒嗒地對法師說:“弟子領教了,弟子一定改過!”

靜坐觀心  真妄畢現

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颺落花風。

山深愈幽,水深愈靜,像小沙彌這樣喜歡四處炫耀,就像一個玻璃的瓶子,很容易摔碎。真正有學問有道行的人,不會張揚,真正成功芬芳的人生,不會去炫耀,而它們卻有潤物細無聲的大氣和慈愛。

其實、不管我們比別人多佔有了多少智慧、美貌、財富,如果不保持謙恭的態度、謹慎的作風,這些只會像在黑夜中開敗的曇花一樣,美得讓人心碎、讓人悲痛。每晚睡覺前,回想一下這一天收到的批評、意見和讚美,讓不當的批評指則,像夕陽一樣隱沒;讓有建設性的建議,在我們的心中架構改正的藍圖;對於名不副實的讚美,淡然一笑。最後,黎明會走進我們的心裡,黑夜也就有了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