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東塍古鎮,老街舊宅鄉土之美餘韻悠悠

浙江台州,臨海,東塍古鎮。

位於臨海東北部,北與三門縣接壤,境內地勢自東向西北傾斜,其間東南多山地、丘陵,西北則逶展河谷平原。四周峰巒聳立, 層巒疊嶂。谷地中琅坑溪和東溪縱貫全境。

鎮內有九間廊和民國周至柔、屈映光、周佩璜、周彭賞、周鳴湘、周再華、周煦華等名人故居。並遺存東塍老街。


尋鎮臺州臨海 | 東塍古鎮,老街舊宅鄉土之美餘韻悠悠


- 九間廊周氏院落

東塍鎮是臨海東鄉的一個小鎮,雲巖山、龍華山環繞,東溪、狼坑溪(紫芳溪)橫亙之間。

唐宋時期,古驛道穿境而過。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臨海東鄉沿途古市設立,柘溪、路口、大田、絢珠、東陳,紐帶相連,以市聚居。東塍宋代稱“東陳”,明代更名“東塍”。屈、趙、週三大姓聚居,東塍街舊稱出臨海東門第一長街,號稱三里,分上街、中街、下街,下街自西文昌閣至東上街上路頭,全長1304米,寬3.5米,東西走向,有“三里長街,千戶人家”之說。1980年東塍與奉化溪口作為浙江兩個重點落實僑眷屬政策基地之一。現東塍已是上街、中街、下街三個行政村的總稱了,人們習慣用舊時的地名“東塍”。

從地形圖上看,東塍鎮猶如一條張開嘴巴,擺著彩尾遨遊的大金魚,越遊越歡。民國時期,東塍是臨海民國最有文化記憶的代表,曾走出上將1人,中將1人,少將2人,人文薈萃,為溪山生色。


尋鎮臺州臨海 | 東塍古鎮,老街舊宅鄉土之美餘韻悠悠


-東塍老街


舊時,從絢珠老街向東,經廟西村,過溪澗上民國建的水泥小橋,步入文昌閣,進入老街。老街南北二面一溜店鋪,覆蓋整條街,從街面中間甃四尺石板,兩側鋪嵌溪卵石子。幾百年來,街面被人們的足跡磨得圓潤,細雨輕沾,閃出柔和的光澤。牆面的老字號墨跡依稀隱露。街上廟宇,有下街文昌閣,中街石板殿、小路廊,上街華戲棚、趙老爺殿,雖不大但精緻別構,成為街中地標建築。小巷曲折,巷弄有井,水源清澈見底。穿行中到處可見短籬矮牆遮不住寬敞的院落,向巷裡行人亮出主人的家居生活。

清代殷富人家的老宅,臺門、屏牆、院落,石鋪道地、養花弄寵,大至談言論樂,閒居修身。以老街為中心散落的清代民居粉牆青瓦,高高院牆,屋頂繞曲,輕盈舒展。


尋鎮臺州臨海 | 東塍古鎮,老街舊宅鄉土之美餘韻悠悠


-周氏民居


中街西祝廟,俗稱石板殿,殿前二層高大的路廊,行人停歇,老宅的門頭,構架細工,雕琢精緻,以致房屋看上去生動自然,與山川草木一切生命相和諧,巧妙地配合起來,互相映襯,形成處處是景。路廊之南便是一條橫街,橫街與主街交叉形成岔口,岔口前面有一小空曠地,築一戲樓,樓與殿遙遙相對。前行有周英遷老宅,馬頭高牆大院,屏牆高大,壁畫、雕塑個性飛揚,以顯江南村落建築之美。周氏大祠堂和小祠堂在石板殿前相對而立,周氏大宗祠匾由大書法家于右任所題。


尋鎮臺州臨海 | 東塍古鎮,老街舊宅鄉土之美餘韻悠悠


-周至柔故居


巷弄裡有民國二十九年(1940)建的周至柔故居,建築面積552平方米,一字五開間橫排二屋廊屋,硬山兩披頂,民國三十六年(1947),周至柔在此為其母舉辦八十壽慶,小樓一時名人云集。

與之東鄰的九間廊周氏民居,建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六月,為光緒歲貢周翰清故居,其愛女22歲嫁入臨海府城光緒六年(1880)進士葛泳裳次子葛芹蓀為妻。葛芹蓀二度晉京請慈禧耳其名,召見授以清宗室教習職。周氏民居,佔地面積1773平方米,24間樓,西鳳凰翼房9間,東鳳凰翼房已毀,廳內掛匾。門檔上的高浮雕大獅嬉小獅,梅花鹿銜靈芝雕刻,紋飾精美絕倫。廳內柱礎盤雕飾麒麟趾式樣為民居裝飾中少有,無不叫絕。


尋鎮臺州臨海 | 東塍古鎮,老街舊宅鄉土之美餘韻悠悠


-屈氏宗祠石額


“九間廊”坐北朝南,花屏牆,石構牌坊臺門,坊門南額題“枕善而居”,署“己巳暑月,禮山題”,下押二顆印,北額題“罄無不喧”。坊式臺門為臨海所僅有。周氏為書香門第,從宅子裡走出清宮善後委員會顧問周民、少將周再華父子,省立醫專教授周煦華等鄉里名人。

近鄰有周琮故居,中將周彭賞故居。上街涼棚“屈映光故居”、“精一堂”藏書樓遺址、民國六年(1917)建的“屈氏宗祠”,當年祠內高懸北洋政府總統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等題匾,1957年後已全部散失。今殘存的宗祠在夕陽的餘暉下顯得更舊了。屈家當年的西式門樓也改頭換面,僅剩石樑門框,埋沒荒草。


尋鎮臺州臨海 | 東塍古鎮,老街舊宅鄉土之美餘韻悠悠


-九間廊坊門


明代洪武年間某廩生所撰“闤闠喧闐卌裡車騎來北固,鄉間保障萬家燈火屬東塍”;“商旅過從萬里鵬程憑直上,春秋祈報六街鳳管奏承平”,東西“石板殿”路廊聯,得到點綴揄揚。民國間,高閣路廊西牆上,由里人養春堂主人周聯山之女、裡稱“女才子”的周再桂顏體榜書“六邑通衢”四個字。東牆上,由裡中周氏第三房周振第楷體榜書“一方保障”。


尋鎮臺州臨海 | 東塍古鎮,老街舊宅鄉土之美餘韻悠悠


-屈氏宗祠屋脊砌飾


東塍,以街聚村,儘管老街隨時光流逝而繁華遠去。可從農家散出的裊裊炊煙,便有了幾許親切和詩意。


今鄰村洋渡中的民國英士大學畢業生盧立耕舊宅,門額“半耕半讀”由民國二十年(1931)國民黨銓敘部部長鈕永建題,1950年3月,為浙江省委土改工作隊隊部舊址。

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盧龠南、乾隆三十九年(1774)盧夢魁宅第和洋渡盧氏小宗祠。絢珠街有中將李進德故居,臨海乙丑讀書社首任主席、教育部專家工作室副主任李敬永故居。

鎮中遺存梁代天監二年(503)教院古剎雲巖寺,五代後晉天福六年(941)禪院古剎龍華寺。民國十九年(1930),任上海臺災急振會常務委員屈映光為家鄉修建的溪東、洋渡、馹山、梅園、東山陳濟生橋,今存溪東濟生橋、洋渡濟生橋和馹山濟生橋三座水泥跨梁大橋,為當年罕見。

自辛亥革命至民國期間,近代著名革命志士,有浙江都督府民政司司長,山東省省長屈映光,寧波警察廳廳長,會稽道尹周佩璜,空軍總司令一級上將周至柔,國民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辦公廳主任、中央參謀總長中將周彭賞,國民黨防空學校校長少將周學宮,空軍總司令部辦公室主任少將周鳴湘,還有台州醫院首任院長、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教授周煦華等,都是從東塍小鎮走出去的人物。

“走遍天下,不如東塍石板殿下兩隻皮桶沒耳朵”,小鎮的歌謠仍在流傳,歌謠中深深的懷鄉之情,使人感受到東塍的鄉土之美。


(更多全國縣市古村古鎮關注微信號,請搜微信號:gucunj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