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瑞安隆山寺參訪記

溫州旅遊體驗師陳國勝: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教授,溫州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溫州市重點社科研究基地溫州市三農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主要著作有“新農人三部曲”——《創意農業的道與術》、《創意民宿的道與術》、《農業品牌的道與術》等。

瑞安隆山寺參訪記

只要遠遠地望見了隆山塔,就知道瑞安城到了。隆山塔高聳隆山之巔,是瑞安城的標誌性建築。

瑞安隆山寺參訪記

隆山塔從前有一個傳說,未曾建塔前,有一個人在隆山頂上挖黃泥,挖出一個大鑊來。他還以為鑊裡埋著金銀財寶,就拿來鐵鍬將鑊撬起。只撬開一角,就聽到“呼”的一聲,鑽出兩條大蟒蛇來。那人被嚇了一大跳,轉身就逃跑。跑不了多遠,回頭一看,這兩條蛇竟然變得有稻桶那麼大,十來丈長。一蛇頭上還長著兩隻角,呼地一聲向他撲來。那人被嚇得叫了一句“皇天,菩薩!”誰知這麼一喊,兩條大蟒蛇就縮小了身子,轉頭又鑽進大鑊裡,又被鑊緊緊蓋住了。後來恐怕這兩條大蟒蛇又會出來傷害人,就在這鑊上邊造了一座塔,鎮住這兩條蛇精。因為這兩條蛇頭上有角,人們就猜它是“龍”,所以這座山又叫“龍山”。

瑞安隆山寺參訪記

每次看到隆山塔,就想去參訪隆山寺。 隆山禪寺的前身為隆山塔院,據《瑞安民國縣誌》記載:“隆山塔院,建於北宋開寶八年(975年),隆山塔建於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塔比寺院遲建整整132年。寺院和塔建造的規律,一般是先有寺後才有塔,隆山禪寺和隆山塔的建造也是如此”。“隆山禪寺自北宋開寶八年初建後,曾經多次毀壞。明嘉靖戊午年(1558年),隆山禪寺毀於倭寇入侵的兵火戰亂之中。此後200年左右的時間裡,關於隆山禪寺的歷史記載一片空白。直到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開始重建。

瑞安隆山寺參訪記

隆山禪寺乃清末佛教名宿曉柔法師的駐錫道場,民國初年為天台泰斗靜修法師修學處所。靜修少年出家,駐錫隆山禪寺,撰著《教觀綱宗科釋》,太虛大師譽他為當代天台宗泰斗。天台教觀三十四世祖師諦閒法師也曾在瑞安隆山禪寺親近曉柔法師。

瑞安隆山寺參訪記

明代詩人胡褒《裕庵存稿》曰:“不須更覓蓬萊境,此地行觀即是仙。”描寫的就是當時隆山寺的景緻。寺因山得名,山有寺聞名。

瑞安隆山寺參訪記

來隆山寺,肯定要參訪說法堂。說法堂是清朝黃宅古居,九四年上隆山重建用的木材是苦櫧樹,是溫州古民居建築精品。“說法堂“三個字乃茗山法師所題,茗山法師(1914—2001),相繼擔任定慧寺、棲霞寺方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等職;茗山佛學造詣高深,精詩文、擅書法,著有《茗山文集》行世。

瑞安隆山寺參訪記

此聯為廣州連登居士聯。連登擅長書法、國畫和詩詞,尤以行草、花鳥和五律著稱,國畫大師陸儼少評論:“書畫兼擅,尤精吟詠,三絕之譽,至可欽佩。”連登現任廣州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瑞安隆山寺參訪記

在大雄寶殿,有這樣一幅對聯:“自開寶而創法乳長流教演天台靜修為泰斗,依文峰而築騷人雅集緣交玉海詒讓乃宗師”。這幅對聯是紀念儒學大師孫詒讓與佛教天台宗靜修法師的。

瑞安隆山寺參訪記

寺院以隆山塔與飛雲江聖菜池山主峰構成中軸直線,傾山勢逐漸升高,興建天王殿、大雄寶殿、圓通殿等主體建築,依山伴水,坐北朝南,左右建造鐘鼓樓、地藏殿、伽藍殿、僧寮、齋堂、客堂、方丈樓,均為仿古建築。前豎九龍石碑,後造藏經寶閣,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

瑞安隆山寺參訪記

這棵無憂樹是佛教傳說的一種異樹,葉柄非常柔軟無法支撐葉片,因而嫩葉呈垂狀,細看宛如一件被雨打溼了的紫色袈裟。每年3-5月間開花,盛花時,狀如火炬般的金色花序覆蓋了整個樹冠,遠眺彷彿一座金色的寶塔。無憂樹種子秋季成熟。目前護國寺也有種植。

瑞安隆山寺參訪記

寺內種有菩提樹。傳說在20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的,在印度,無論是印度教、佛教還是耆那教都將菩提樹視為“神聖之樹”。

瑞安隆山寺參訪記

始於1994年隆山寺的重建傾注了釋了證法師的心血,如今,晨鐘暮鼓,般若聲喧 ,七百多年前的古剎重現新韻。

瑞安隆山寺參訪記

最後,讓我們一起欣賞宋代詩人李思衍的《隆山塔院》吧:

峰頂浮圖第幾重,四天塵界盡虛空;

縣居島嶼縈迴處,海在煙霞靉靆中。

浴水垂盤曬穀日,轟雷鼙鼓怒濤風;

蓬萊咫尺蘭幹底,平步長橋跨玉虹。

瑞安隆山寺參訪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