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可喜可贺!扬州入围30强

11月24日,华东师范大学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9)”

。据悉,该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对外发布,今年是第5次对外发布。

从指数研究报告看,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中,上海连续五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扬州位列第25位,江苏省第8位。

可喜可贺!扬州入围30强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9)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指数是自2015年以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产业司(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中国智库CTTI)、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中国智库CTTI)、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组建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研制组,连续五年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研究》报告。

据悉,该指数通过经验借鉴、逻辑推导、实地调研、定量模拟、专家座谈等多种方式,对长江经济带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协同发展的科学基础、评价指标与方法、能力与水平、提升思路与举措进行了系统研究。

前十位次有变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9)表明,协同发展能力前20强城市依次为:上海、南京、杭州、武汉、成都、重庆、苏州、长沙、无锡、宁波、合肥、昆明、常州、温州、镇江、徐州、金华、南通、绍兴、贵阳。



与2018年前十强相比,TOP10城市均榜上有名,但位次发生了变动。

其中杭州在2019年的排行榜当中提升1位,位居第3名,而苏州则跌出了前三甲的行列,在排行榜中下落4位,仅位居第7名。

武汉、成都、重庆分别在2019年的排行榜当中提升1位。

6等级橄榄型结构特征

指数研制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长江经济带城市之间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呈现出6等级橄榄型结构特征:

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

南京、杭州、武汉、成都、重庆、苏州、长沙、无锡、宁波、合肥、昆明和常州12座城市是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

温州、徐州、贵阳、南昌、宜昌等33座城市是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

九江、黄山、湘潭、荆州、曲靖等22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往往地处较为重要的区位或由于某方面独特的自然禀赋,对邻近区域有一定的带动能力;

永州、安庆、吉安、咸宁、张家界、宜宾等25座城市是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但存在提升空间的地方重要城市;

亳州、丽江、雅安等17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务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

近5年来总体格局变动不大

指数报告显示,近5年来,总体格局变动不大。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虽逐渐增强,但整体水平仍比较低;

经济带内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始终保持“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

虽然经济、科技和基础设施发展与生态保护间始终未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但是科技进步、环保投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经济带协同能力提高的重要力量。

为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曾刚建议,

重点污染企业管控为抓手,打造生态大保护协同网络;

重大科学设施、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为抓手,打造协同创新网络;

自主可控国内价值链培育为抓手,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协同网络;

全方位联动开放为抓手,打造自贸区协同网络;

核心发达城市与边缘落后城市互动为抓手,打造各种类型城市共同发展网络。

这十个市能力指数提升最快

此外,今年的研究首次通过对比2015年和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的排名变化,揭示其动态发展进程。

研究结果显示,与2015年相比,2019年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能力提升最快的前十名城市分别是毕节市、宿州市、内江市、上饶市、抚州市、六安市、遵义市、南充市、宜春市和郴州市。

整体来看,进步明显的城市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区域,多分布于贵州、安徽、四川和江西四省,在交通和生态环境领域提升迅速。这是由于中西部很多城市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后发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