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囧媽》---囧的不是母親,而是扭曲的親子關係


《囧媽》---囧的不是母親,而是扭曲的親子關係

雖然由於武漢疫情,沒有如約在院線上映,但是徐崢導演的電影《囧媽》還是在大年初一零點在互聯網上為大眾免費收看,這也算是給全國人民的一個大大的新年福利了。

說到《囧媽》,我們不得不提徐崢導演之前所拍的“囧”系列電影,從《泰囧》到《港囧》,再到現如今的《囧媽》,每一部電影中都有它獨特的徐氏幽默,讓觀眾在被逗樂之餘還收穫了一份生活道理。

同樣,《囧媽》這部電影也沿襲了這樣的一個路線。除了裡面讓人捧腹的臺詞,其實電影最想和我們探討的是中國式親情---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方式。

電影中,雖然徐崢扮演的男主角徐伊萬已經40多歲了,但是在他的母親眼中,他依舊是個長不大的孩子。由於擔心母親被騙,不放心她一人坐火車去莫斯科,伊萬最終還是決定陪著他母親一同前往莫斯科參加當地紅星大劇院的演出活動。

在這一為期六天六夜的行程中,母親對伊萬照顧有加,飲食上:喝的水,有紅豆水,薏米水,綠豆水。主食有:米飯,火鍋,紅燒肉。水果,一盆聖女果不停伺候,甚至連火車上車鋪的床單,母親都準備了三個不同花型,讓兒子隨意挑選。

這些情節都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為孩子操不完心的母親形象。母親的愛很無私,很深沉,但是她忽略了一點:這些愛,她的孩子是否喜歡,是否願意接受。

01.有一種高壓,叫做為孩子而活

電影中,伊萬的母親一直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幸的婚姻之中,這樣的婚姻,讓她很多次都有一走了之的想法,但是每當看到自己的孩子,便又生出了不捨之情。終於,她默默的告訴自己:我要為孩子而活。

生活中有很多家長也像伊萬的母親那樣,婚姻不幸,亦或是自己過往有痛苦的經歷,有了孩子以後,孩子就成為了他們的希望的唯一寄託。可是孩子小,他們並不知道家長的這份過度關注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他們能做的就是以最好的成績,最優的表現去贏得家長的滿意和高興。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發現父母的期許是越來越高,自己努力的程度是越來越大,壓力也是越來越大,以至於最終難以承受。

類似的故事在美國暢銷小說《無聲告白》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囧媽》---囧的不是母親,而是扭曲的親子關係


小說開篇是以詹姆斯夫婦的二女兒莉迪亞死亡開始的,講述了夫婦兩人基於自身過往的痛苦回憶而產生對女兒高的期許,通過對女兒施加持續不斷的壓力,以求達到夫婦兩人自己心中的完美要求,以此來彌補他們心中的遺憾。

可是父母並不知道他們的女兒不快樂,甚至很痛苦,最終以採取結束自己的生命的方式來擺脫了父母對他的期待。

可能在父母眼中這是一種愛,但在女兒眼中這是一種枷鎖。

不管是電影中的徐伊萬,還是小說中的莉迪亞,雖然他們都是虛構的人物,但是藝術來源於生活,他們都反映了孩子在這種扭曲,高壓的關係中痛苦與掙扎。

那麼對於這樣的一種關係,我們到底該如何解決?

也許《無聲告白》的作者在文章開篇的一句話就給了我們答案: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每一個人都是特別的存在,請父母減少期待,活出自己的精彩。

02.有一種控制,叫做為孩子好

電影中,伊萬的母親,盧小花,在火車上總是不停的讓兒子吃不同的水果來補充維生素,同時也讓他喝不同的水來補充身體的微量元素。

這是一個無微不至的母親,但同時也是充滿控制慾的母親。因為在她看來,這一切都是為兒子好。但從兒子偷偷扔掉媽媽準備的一籃子的聖女果時的興奮表情可以看出,兒子並不喜歡這種好,媽媽的對兒子的好,對兒子的控制已經過度了。(圖片扔水果)

這也就是作家路斯·哈里斯的《幸福的陷阱》的這本書中為我們闡述的我們對幸福的錯誤認知。

《囧媽》---囧的不是母親,而是扭曲的親子關係

人生的痛苦往往來自於我們對幸福的過度追求,因為我們對於幸福的過度追求,而導致我們的視覺窄化,導致我們認為不幸福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所以結果是我們天天和自己較勁。

因為我們過度的追求幸福,所以希望一切都在我們的控制之中。

因為我們希望一切都在控制之中,所以我們習慣用控制的方法去解決一切問題。

而在用控制的方法解決問題時,如果我們控制是有效的,且不妨礙我們做有價值的事情,這樣的控制是適當,提倡的。

可是如果我們的控制無效,卻依然使用控制的話,那麼我們的控制就是過度的。

電影中,伊萬不喜歡母親控制他吃什麼種類的水果,什麼時候喝什麼樣的水,以及紅燒肉應該吃幾塊兒,這樣的控制已經讓他很牴觸,很抓狂。可是母親還是不厭其煩的強加控制。母親希望控制兒子的生活來讓他幸福,健康,可是這樣的控制已經過度,兒子並不快樂,母子關係並不融洽。

那麼,面對過度的控制,我們該以怎麼的態度去應對呢?

在《幸福的陷阱》一書中,作者就提到了ACT療法,A是接受acceptance ,C是實現commitment 。

我們要接受幸福不是我們人生常態的觀念,接受孩子不一定會按照我們的想法行事的事實,接受孩子有可能不喜歡我們這種控制的態度,接受越想控制反而適得其反的觀點,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人生價值和意義,並努力讓自己早日實現它。

03 有一種交流,叫做孩子不懂我的心

當伊萬和火車上邂逅的一名俄羅斯美女在餐車吃飯聊天的時候,被母親盧小花發現,她很生氣,把兒子單獨叫了出來,有這樣一段對話。

母親:你臉怎麼了?

伊萬:我在喝酒。

母親:你喝那麼多酒會喝死的。

伊萬:我們沒有喝多少。

母親:你爸就是喝酒喝死的,最後腦溢血,你再這樣喝下去,總有一天會跟他一樣的。

伊萬:媽,你有在聽我說話嗎?

伊萬:我真的是受夠了和你吵啊吵,我根本不應該陪你去莫斯科…….


《囧媽》---囧的不是母親,而是扭曲的親子關係


母親很生氣,也很無助,她不明白為什麼兒子聽不進去自己的勸告,為什麼他們的交流總是以吵架告終。

其實,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他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說明了原因。

我們在和對方交流的時候會習慣性的以暴力,指責的方式將我們不快的情緒發洩出來,而非是真正的需求。可是,情緒的發洩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刺痛了對方,而且還傷害了自己。

母親的一句“你總有一天會和你爸爸一樣,喝酒喝死的”,不僅不會讓兒子接受母親的勸告,反而讓兒子感覺,母親在咒罵自己。

如果,母親告訴伊萬:兒子,你現在火車上,出門在外我們應該安全第一,你這樣讓我很擔心你的身體,你的父親曾經就是酗酒,最後腦溢血去世了,我不希望你像你的父親那樣,不在火車上喝酒可以嗎?

母親如果像這樣類似的表達,闡述事實,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要求,我想兒子伊萬會聽得近母親的勸告,改變自己的行為。

正如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書中所寫的,我們交流時,應該說事實,少評判,說感受,少比較,講原因,少責備,提要求,少威脅。讓我們的溝通更順暢,讓我們對方更懂我們的心。

寫在最後的話:

電影的最後,母子二人終於和解,因為理解,所以包容,給了觀眾一個大大的欣慰。

但是,它留給我們很多思考,為人父母應該如何管理和教育孩子,作為子女,又該如何表達堅持自我和父母和睦相處,都是值得我們一生進行探討和踐行的事情。

請記住:每個人都是一個的獨立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