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缺愛的人該如何奔跑?淺析《脖子上的安娜》的悲劇特色

當一段關係死去,我們真的完全能夠放棄它的殘骸嗎?還是我們永遠會被過去的鬼魂所獵捕?------《慾望都市》

一生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關係,有遠有近,有大有小。最讓我們感動也最讓我們受傷的,莫過於親密關係,比如親子關係和配偶關係。一般而言,那些最外圍的關係,很難觸動到我們的內心,因為無論情感還是利益上,基本牽扯不到,如同兩條不相交的火車軌道一樣。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愛中受傷,我們會非常顧忌對方的感受和情緒,躡手躡腳,小心翼翼地維護彼此的關係,生怕走到陌生人的位置上。如何處理好親密關係,成為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的一課。太近則刺痛,太遠而淡漠,拿捏好分寸,照料到內心,是為對方準備得最好的飯菜。

而如果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感受不到愛和溫暖,體會不到自己的重要性,認為自己是無價值的,失敗的,而且這種傷痛長期無法治癒的話,那麼對他本人及今後所建立的關係都會有一種莫大的傷害。

安娜就是這樣的人,她是《脖子上的安娜》的主人公。她帶著壓力和傷痛進入生活,終其一生都尋找不到愛,自卑自憐,在燈紅酒綠的迷失中,漸漸走向自我放逐的邊緣。

《脖子上的安娜》是俄國作家契訶夫的名篇,全文篇幅不長,卻深刻地揭露和諷刺了那些庸俗墮落,不顧禮義廉恥,為求名利而出賣親情和道德的人。安娜的父親列昂季伊奇,因為其夫人早逝,整日頹廢酗酒,撐不起家庭的重擔,將所有的壓力壓在安娜身上,忽視了女兒的情感需求,從而使她被迫嫁給了一個又老又醜的男人;安娜的丈夫莫德斯特,一個小官員,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出賣了安娜,發展到最後甚至靠她上位。

缺愛的人該如何奔跑?淺析《脖子上的安娜》的悲劇特色


在故事中,安娜不僅僅指主人公的名字,還是一個二等勳章。當莫德斯特的脖子上掛著二等勳章時,莫不是契訶夫最濃墨重彩的諷刺。人的自然屬性性和貪婪的物慾混為一談,親情變質,餿味盎然,還洋洋自得,到處誇讚。何其醜陋乎。

高爾基曾這樣評價契訶夫:庸俗是他的仇敵,他一生都在跟它鬥爭。

原生家庭的傷:情感忽視的背後,造成空缺的心理需求,埋進潛意識

列昂季伊奇是個教員,但在夫人去世後變得鬱鬱寡歡,一蹶不振,沉迷醉夢。安娜還有兩個弟弟的生活愈加艱辛,貧窮和飢餓常常關照著他們。

而列昂季伊奇根本顧不上他們,無所作為,雖然心裡愧疚難當,覺得對不起孩子,但還是以酒度日,天天消沉。不要說經濟上難以支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更為嚴重的是忽視了他們的情感需求。孩子們有權獲得情感上的撫慰,有權要求自己的感情得到尊重。由於孩子思維簡單,天真的特性,他們會誤認為,父親根本不愛他們,他們自己是無足輕重的。愛和關心都沒有得到,使得孩子們一點安全感都沒有,心靈上的空缺成為一生的疼痛。

兒童精神病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說: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而缺失這種必要的情感連接,孩子也許還會成功,但會感覺自己內心空虛,像缺失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他們苦惱而掙扎,卻沒人看得到。

安娜從小就是非常懂事的孩子,她明白父親的傷疤,難以癒合,因而也不去觸碰他,反而盡心竭力地幫助父親照顧這個家庭。安娜給弟弟們補襪子穿,還要上市場。每當遇到有人稱讚她漂亮時,她沒有開心,反而擔心自己廉價的穿著被人到,覺得丟臉,自卑感也隨著貧窮困住了她。

缺愛的人該如何奔跑?淺析《脖子上的安娜》的悲劇特色


她過早地承受了她本不該承擔的壓力,然而這些被忽視的情感,並沒有真正消失,而是深深地埋進了她的潛意識。缺愛而懂事的孩子,註定要在風雨中永不停歇得奔跑,直至筋疲力盡。身體的傷痛可以隨著時間的流逝得到癒合,而心靈上的痛苦卻沒有合理的釋放,反而越積越深。

在《原生家庭》中,蘇珊福沃德提出了一個合理化的概念:我們用充分的理由來對事情做出解釋,以排除那些令人痛苦不安的可能性。

面對整日酗酒的父親,安娜雖然老是在夜間哭泣,胡思亂想,但她還是擔心父親因為酗酒而死去。正是孝心這份華美的外衣下,安娜給父親的壞習慣,不作為安上了合理化。她不會去指責心目中的父親,去埋怨,反而去美化父親,體會父親的不易,因為在所有的孩子心裡,由於認知程度的缺乏,父親都是沒有過錯的,錯的只能是自己。

然而她弱小的肩膀並不能撐起整個家庭的天空,她畢竟不是大人,卻硬生生扮演了大家長的角色。就算是出嫁時候,她也不能忘記擔心她的弟弟們有沒有飯吃。而對於父親,不能給她安全,反而需要她這個小大人的安慰和看護。久而久之,責任感,不安感和失敗感,困住了她,逃不出心靈的牢籠。這為她今後的放縱埋下伏筆。

無愛的婚姻生活:缺乏安全感,看不到出路,導致最終的自我放逐

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讓父親能繼續教書,安娜迫不得已嫁給了現在的丈夫。一個剛好18歲的花季少女,配上52歲的大肚翩翩的莫德斯特,各方面都不符合,兩人之間根本沒有愛和關心。選擇這類婚姻是安娜違心的意願,是為了家庭做出了很大的自我犧牲,也是不得不向生活妥協的無奈決定。

婚姻本就是一段美好生活的開始,是一場安定,幸福和圓滿的旅程,是獲得舒適感和價值感的重要經歷。然而婚後的生活讓安娜非常沒有安全感。經濟上,她得不到任何收入,也不好意思開口向丈夫要錢,窘迫不已;精神上,她非常討厭莫德斯特,在他面前唯唯諾諾,害怕至極。身體上,每當莫德斯特親過來的時候,她總是強顏歡笑,內心苦楚。所有不利的一切,安娜都在向內壓抑自己,默默忍受,而她的父親也一點忙也幫不上。

弗洛伊德認為:當個體所接到的刺激超過了本身控制和釋放、能量的界限時,個體就會產生一種創傷感、危險感,伴隨這種創傷感、危險感出現的體驗就是焦慮。

經濟上的窘迫,導致她對丈夫莫名的害怕和恐懼。壓力無處釋放,她每天生活在很嚴重的負面情緒中,最根本的是看不到任何希望。她的父親還向丈夫借錢還債,根本指望不上。

一次舞會上,在丈夫的指示下,安娜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周圍的男人都紛紛圍上來。出於少女天然的虛榮心,她忽然間覺得這才是她真正所要的生活。文中契訶夫早已埋下了伏筆,安娜前一分鐘還傷心,後一份鍾便光彩起來,只是為了讓所有人看到她鮮豔,美麗的裝扮。還有她思念母親的時候,她想象學著母親打扮和穿衣。而當窘迫的父親出現在眾人面前時,她感覺到的只有出醜和難為情。

缺愛的人該如何奔跑?淺析《脖子上的安娜》的悲劇特色


在一次次的放縱之後,安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經濟上的獨立使得她不再害怕莫德斯特,爭吵不斷,因為丈夫還要靠她的色相來獲得一枚二等勳章。安娜的自我放縱既讓她對莫德斯特感到噁心和憤怒,同時也是對自己無情的嘲諷,既是一種報復,也是一種無奈。她天天留戀風月,是多種負面情緒的釋放,以及原生家庭創傷之下的潛意識的自然作用,因此帶有自我毀滅的意味。她的命運是值得同情的,但又是需要批判的。

在《正面管教》這部書裡,簡尼爾森提出了四種行為偏差,後也被克里斯托福孟應用在《親密關係》中。主要觀點是當孩子受到忽視,感受不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會出現四種偏差:過度尋求注意力,權利爭鬥,報復心理和自我放逐。這四種偏差也會出現在成年人身上,可能是用了一種表現,也可能幾種表現一起爆發,一層比一層可怕。

安娜的爭吵本質上是權利鬥爭,她想掙脫莫德斯特的束縛和控制,迎來自己的獨立。她自己的放縱無度,有報復也有自我放逐,她看不到未來,感到無力和迷惘,想尋求一個穩定的出口,奈何,尋求不到,只能自暴自棄。

自愛:無論何種境地,都要學會愛護自己,理性抉擇。

安娜身邊的人沒有一個真正關心她,都指著她來安穩自己的生活。這無疑是可悲的,也使得安娜的命運添上了無比悲劇的色彩。有人說,安娜到最後變了,發了財的她不再關心和照顧家裡人,只顧自己享樂和放縱,是需要批判的。這是事實,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日積月累水滴石穿,真正失望傷心,感到特別無助的人也包括安娜。這是故事裡所有人的悲劇。

沒有在愛裡成長,沒有學會自我保護,終究是要付出代價的。

那麼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首先,要學會愛惜自己。來自童年的創傷,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可能會讓我們感受不到愛的流動,感受不到自我的價值和重要性,但作為成年人,我們有責任有能力走出籠罩心頭的陰霾。

孩子是弱小的,沒辦法用理性的思維去看待父母所作的一切,本能的認為所有的錯都是自己的原因。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強,解讀能力卻很差,父母一些無心的過失,生氣,發脾氣都像海綿一樣被吸收,以為是一種短期性的影響,實際上那些不快的經歷, 不滿的情緒已經被埋進潛意識,引導著今後的命運。

當成年後,遇到相似或者類同的情節時,我們會很自然地爆發出來,可能在外人面前變得不可理喻。很多吵架,都是由於不敢直面內心的傷痛所引起的。生氣和憤怒都源於害怕和被忽視,它們的出現使得內心的壓力要小很多,而且能讓對方感到愧疚,達到引起注意和控制對方的目的。

安娜就是這樣,她雖然出嫁前很懂事,很善良,但是她內心深處的情感和需求被壓制和忽略了,那些隱藏在潛意識中的傷痛,仍然會在其成年後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

我們應當勇敢地回到童年,回到內心深處,去體會父母對我們的愛,去從根源上感激我們的父母。這是具有建設性,正面積極的做法。然後去理性地面對曾經的被埋沒的傷痛,清楚地理解現在和過去的分界線,讓往事不再糾結,隨風而去。

其次呢,要學會積極地溝通。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是人類天生具有的權利。及時處理好那些難以名狀的情緒,釋放所有的壓力,讓關心和愛護我們的親人能體會到我們心底深處的聲音,並且積極地互動。

安娜的自我犧牲,從某一方面來說,是對自我意志的剝奪。她從主觀上放棄了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利,只為了表明對家庭的忠誠,嫁給了一個根本不喜歡的人。她的父親和母親的角色,在這裡是無作為的,特別是父親整日酗酒。安娜並沒有真誠地和父親溝通,說清自己的難處,而父親也沒有做到一個情感的支撐,一個富有安全感的保護傘。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積極主動意味著在刺激和回應之間有選擇的自由,針對特定環境選擇回應方式,主動創造有利環境,消極被動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制約,坐等命運安排。

積極意味著發自內心,發自自由,不為外界的一切所打動,努力而清晰地朝著自我的目標前進。從這一點來說,安娜是消極的,她沒有選擇主動,只是被動地等待命運的宣判,完全沒有體現出自我的價值。

最後呢,要學會自主獨立。經濟上的獨立,不受他人眼色,自給自足。物質的保障能讓我們活得更加自由一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愛自己喜歡愛的人。因此,有一技之長,立身之本,是極其重要的。

安娜的父親因沉溺喪妻之痛,不願往前看,是很悲催很無力的一件事情。安娜也同樣如此,她沒有學習,沒有進步,前期靠著丈夫的臉色度日,很不安生,後面選擇放縱,自暴自棄,雖然有了錢,但是她丟棄了靈魂。

結語

安娜的結局是可悲的,她好似無根無萍,隨風飄蕩,最後淹沒在人海深處。她不斷得向外追逐,向外放縱,只是由於心的不滿,愛得匱乏。

佛家有個理念:本具自足,意思是本身具有圓滿的結果,不需要向外追求和爭奪,是一種很玄的境界。和孔子所說的一樣:吾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我想要追求仁德,那麼仁德就已經在身了。

我們不必費勁心機地去索取和掠奪,一切都在自己的內心裡。

內心富足,一切安好。愛亦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