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关键时刻 他们冲锋在前

<table> 关键时刻 他们冲锋在前

黎家塘村宣传劝导队深入村头巷尾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劝导工作。受访者供图

/<table><table> 关键时刻 他们冲锋在前

李美平。受访者供图

/<table><table> 关键时刻 他们冲锋在前

洪燕芳在照顾笑笑小朋友。

受访者供图

/<table>

全市市直单位、市管企业和各区区直单位共成立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先锋队)6081支,累计开展活动10.01万次。

全市在职党员(不含镇街在职党员)参与疫情防控工作18.7万名,其中下沉镇(街)、村(社区)党员11.9万名,参与镇(街)、村(社区)疫情防控125.7万人次。

这是截至2月24日,广州广大党员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数据。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与疫情竞速的阻击战中,共产党员成为冲锋在前、顽强拼搏,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很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共同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

党旗飘扬的地方,就有希望和力量。

他们,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村里的“老黄牛”,走了

一大早,黎家塘村的宣传劝导队骑着车、绕着村,开始了新一天的动员,队员们上门走访、宣传劝导……一上午下来,村里与往常无恙。不同的是,那个总是骑着一辆老式电单车带领他们一道巡村的人不在了。

再过几天,村民口中熟悉的“李书记”离开就一个月了。2月7日,是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黎家塘村第七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李耀洪连续奋战在防疫一线的第12天。当天晚上,李耀洪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殉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生命定格在64岁。

“年龄最大却冲在最前”

上午,走访排查村里重点人员;下午,骑着自行车带领村里的宣传劝导队穿梭巡村;傍晚,将全部收齐的经济社2月份党费交予村委后,骑车归家路途中,仍不忘对值岗的同事叮嘱一番……这是李耀洪最后的工作轨迹。

从1月27日起,李耀洪的工作始终处于“饱和”状态,时间和身影都留在了村里的防疫一线。

“疫情就是命令!”大年初三,李耀洪抛下这句话就匆匆出了家门,紧急从镇里回村参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部署工作会议。

疫情凶猛,而村里大部分都是老人,防范意识十分淡薄。“当天,洪叔第一个赶回村委,立马拿了400多份宣传单就挨户上门发放了。”黎家塘村第七经济合作社社长李灿均说。

原本村里规定60岁以上的老党员可不用值守,可李耀洪却不干。看到值守表上没有自己的名字,他就主动跑到村防疫第一线,参加进村出入口防控值守。

“年龄最长却冲在最前。”黎家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志桓提起李耀洪,几度哽咽:上门宣传、蹲守卡点、走访摸排,他都要求上,干的活跟年轻人一样。

黎家塘村紧邻广从公路,总面积4.3平方公里,总户数960户,有3家工厂。在大家的合力守护下,村里目前暂未发现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亦没有居家隔离人员。

“村里的事就是分内的事”

“在疫情时期,绝不能有丝毫放松,必须为村里把好这道关,打赢这场阻击战,让大家过上安心的日子。”这是12天来李耀洪常挂在嘴边的话,也被村里的年轻党员李锦辉铭记于心,“他是一个把心思放在集体上的人。”

2017年,黎家塘村换届选举。由于李耀洪从2011年就开始担任经济社党小组组长,在群众中拥有很高的威信,顺利当选经济社党支部书记。

李耀洪的儿子李伟标坦言,当时李耀洪已年过六十,刚做完手术,身体尚处于恢复期。“且经济社党支部书记只是一个义务岗位。他却坚持说,这是帮村里人,做的是村里事。”

作为老书记,村里人最信任的就是他。疫情期间,村内曾有部分老人不听劝阻,仍然进行聚集活动,年轻党员无法说服。李耀洪去了,老人们都逐渐理解配合。

这12天,一台摩托车、一辆电单车,分别是李耀洪往返镇村和在村里巡守的工具,一天下来,骑车的时间不少于4个小时。

村里许多人都曾劝李耀洪不要这么辛苦。“但洪叔总是说村里的事就是分内的事,作为书记还要第一个做,他的的确确用行动做到了这一点。”李灿均感慨道。

“像老黄牛一样认真地做着平凡的事”

大高个、白头发、风衣制服,话少做事多,这是村民们对李耀洪的印象。“李耀洪像老黄牛一样认真地做着平凡的事,一旦认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李志桓说。

去年,借着镇里开展合同清理工作的契机,李耀洪清理起本社的问题合同。第七经济合作社旧村塘地块多年被无偿占用,经他调解、协商,不仅让承包人主动交了拖欠的承包款,还提高了承包费,合计为生产社每年增收1750元。

“村里的事大部分都是小事,但洪叔一直教导我们要认真尽责,无论大小都要不折不扣完成好,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做事从不推诿。”李锦辉这样评价说。

好几次,李耀洪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许多事力不从心,提出让能力强的年轻人接班当书记。“其实,村里已商量计划在今年5月进行调整,这次疫情也是他站的最后一班岗了。”李志桓不禁叹息。

李耀洪的办公桌前,贴着党旗和入党誓词:“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他日日面对誓词,用自己的一生兑现了这份承诺。

南方日报记者 周甫琦

七旬老党员动员儿孙齐战疫

寒冷的街头,一对父子穿着厚厚的外套,戴着口罩和手套,在派发一次性口罩。近日,一段暖心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视频中,父亲胸前挂着一个装满一次性口罩的箱子,上面写着“口罩,免费派送”,儿子就站在身旁,向路过的街坊、村民和路人派发“特殊”的春节礼物——口罩。

“就是想为抗击疫情尽自己一份绵力,没想到却成了半个‘网红’。”视频中的父子,父亲叫禤宝仲,儿子叫禤振明,是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米埗村人。谈到自己一家的善举被广泛传播,禤宝仲直言“受之有愧,就是想帮助一下街坊邻里”。

上街免费派送口罩的念头诞生在除夕夜。禤宝仲和家人一起在大哥家里吃团年饭。“我大哥家里是开超市的,那天晚上来的客人几乎都是来买口罩的。”村民告诉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大家都想备点口罩做好防护,附近药店都断货了。

禤宝仲想起有两个朋友是做口罩批发生意的,可以及时进货,告诉家里人准备去多进一些货。这时,禤宝仲的父亲禤光材听了就提议把口罩免费派发给村民,大家互相帮助对抗疫情。

74岁的禤光材是米埗村的老党员,平常善良热心、乐于助人。“我入党已经有40多年了。最近我了解到疫情后很担心,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想为人民群众尽一点力。”他告诉记者,因为自己年纪较大,行动不方便,就让儿子和孙子到街上免费派发口罩,一家人为防控疫情齐出力。

在老党员父亲的动员及一家人的支持下,禤宝仲赶在除夕进货5万多个医用口罩,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就带着儿子出发向路人免费派发。到了下午,禤宝仲又带着8岁的儿子和3个朋友一起开车到从化区街口街人流较多的商业旺地附近免费派发,这一幕被路过的网友拍下,于是就出现了朋友圈里流传的暖心画面。

为了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领到口罩,禤宝仲和朋友事先在各大微信群中发出免费派送口罩的地点和时间。“很多时候,我们还没到指定地点,就看到有人在排队了。”从年初一到年初四,从早上到晚上,从良口到街口,禤宝仲两父子和3位朋友连续4天免费为街坊、村民和路人免费派发口罩。

“希望通过我们一家的小小善心,影响到身边的每一个人。我的父亲是一名党员,平时他就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我,作为党员家庭的一员,我也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禤宝仲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他们已经派送口罩近5万个,现在他的大哥又进货了1万多个口罩,打算继续免费向市民派发,全民合力早日战胜疫情。

在广州从化的广大乡村,全区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积极担当“战疫”先锋,做到防疫防控全覆盖。目前,全区221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部动员起来,精准掌握每一条村、每一个返乡村民、外地进村人员的信息,实施健康服务管理,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由村干部、小组长和若干名党员组成1988个战斗队,实现防疫防控农村全覆盖。

南方日报记者 朱伟良 宾红霞 通讯员 陈宝怡

样本

一线“班长”的十种角色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作为指挥社区一线战斗的“班长”,天河区220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冲锋在前,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促复工复产,在两线作战中出色扮演从指挥员到辅导员等十种不同角色,牢牢守住社区这个阵地。

角色一——指挥员 “我们社区共有孕产妇9户,空巢独居高龄老人15户,残疾人34户,困境儿童4户……”走进林和街雅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委书记尹燕正在和同事们分析研究“防控作战图”。在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中,他们把每一栋楼、每一个重点环节都标注在“防控作战图”上,对实时数据进行实时研判,实现了“挂图指挥作战”。

角色二——信息员 “一天下来打了60多个电话,和打仗一样”,元岗街南兴社区党支部书记熊朝霞说,“但是,收集了这么多信息觉得很有收获,顿时不觉得苦和累了”。为准确掌握辖区内湖北籍特别是武汉籍来穗人员的情况,熊朝霞把社区工作人员分成8个工作小组,以电话问、上门核等方式,对社区2751户5185名居民反复核查,形成了社区疫情防控的“大数据”。

角色三——宣传员 疫情发生以来,各社区党组织书记都变成了宣传员。他们通过张贴通告和海报、悬挂宣传横幅、设置电子屏等方式,把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政策要求宣传到千家万户、千厂万企,做到防控每推进一步、宣传就跟进一步。

角色四——安全员 守好社区安全的大门,社区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他们在居民小区防控卡口上严守据点,做好小区居民扫码登记、体温检测、信息登记等工作。

角色五——卫生员 为规范做好废弃口罩的收集和销毁,各社区党组织书记纷纷在居民小区中设立废弃口罩专用区域和专用垃圾桶,通过各小区业主住户微信群、宣传栏进行广泛宣传。

角色六——速递员 为了保障居家隔离人员的日常生活物资供应,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奇为隔离人员建立便民服务微信群,在群里接受居家隔离人员“下单”,由“送温暖服务小组”代为购买,自己充当“快递小哥”送到隔离人员家门口,做到隔离病毒不隔爱。

角色七——服务员 “东仔,我是九叔,来给你测体温了。”这天一早,被居民群众亲切称为“九叔”的长兴街长湴西社区党支部书记梁坤明,一口气爬了7层楼,来到正在居家隔离的居民东仔家门口。该社区有湖北籍来穗人员超过300人、接受居家隔离的近50户,梁坤明每天都要和社区“三人小组”一起,挨家挨户上门了解居家隔离居民的情况。

角色八——组织员 在兴华街侨源阁社区,有的居民小区没有物管服务,疫情发生后,区党总支部书记许海城第一时间组织党员突击队员参与小区防控,临时搭建简易卡口,守住小区防线。

角色九——联络员 各社区党组织书记主动联络辖内机团、企事业单位,把各方资源统筹起来,把各种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双线作战的“联合阵线”。

角色十——辅导员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居民群众“宅不住”、买不到平价菜这样的小问题,都可能积累成为影响稳定的隐患。社区党组织书记们注意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暖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疏导负面情绪。有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为居家隔离家庭送去元宵节汤圆、生日蛋糕等小礼物,构建起一道暖心“防疫堤”。

南方日报记者 郭苏莹 通讯员 田竹

疫线笔记

穿越千里的思想汇报:

增援武汉,义无反顾

李美平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消化内科的一名护士。1月25日凌晨1时40分,李美平跟随广东医疗队赶到武汉,是黄埔区首个增援武汉的“白衣战士”。

“当时也没多想就向医院报名请战,就是觉得疫情紧急,病人需要我,何况我还是一名党员。”李美平说,一天8—10个小时的紧张忙碌,让她来不及喝水和上厕所。“虽然每天很累,但看到病人得到了及时护理,痛苦减少了一点,觉得很值。”

她将近日的所思所感以思想汇报的形式从武汉发回广州,以下为她的思想汇报原文: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我是李美平,是中山一院(东院)的一名护士,也是一名党员,这次来到武汉汉口医院支援,我终于可以为武汉人民做点什么了。

回想起这几天的经历,虽然我在病房没有做什么太感人的事情,但是护士每天真的不容易。我们每天坚守岗位,除了输液、采血、采集咽拭子及其他标本,安慰病人等一系列护理工作以外,我们每天都会将每份饭派到每位病人的手中。

饭冷了,我们给他们热好并送到他们病房,没有家属的病人我们需要给他们倒床倒尿,病人出院了我们要清理消毒床单,新收病例我们要铺床。医生开了药我们要去取药,随时随地处理病房的生活垃圾以及我们的医疗垃圾。

下班脱去隔离衣前,我们需要先处理完全部工作人员脱下的隔离服后,才能脱我们自己的。因为我们这里除了医生就只有护士,我们必须干完除了护理工作之外的所有工作……

即使这样,我们仍没有退缩,只要前线需要,我们依然义无反顾地向前冲!虽然很害怕也很累,但是我们都觉得值得,因为我们每天看到病人对我们竖起大拇指,听到他们口中不停地说“谢谢”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我们每个人都在坚持,都在努力,因为我们知道,胜利终将属于我们,我们一定会胜利的!加油!整理:吴雨伦

90后未婚护士:

因为爱,我主动报名做“妈妈”

我叫洪燕芳,是天河区妇幼保健院的一名90后护士。得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我就很想去尽自己的一份力。2月2日15时15分,我正准备去上班,看到一则通知:“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有无人照顾的幼儿,急需志愿者积极报名。”看到这则信息,一想到孩子没人照护,我想都没想就报了名。

在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点,我一边穿好防护装备,一边听护士介绍情况,“你要照顾的两个孩子,一个1岁(笑笑),一个8岁(欢欢)。孩子们的妈妈刚刚确诊,马上要送到市八治疗。”我心里咯噔一下,1岁的小宝宝没有妈妈在身边,我能照顾好吗?心里不禁打起鼓来。

我和同事梁护士两人负责24小时照顾欢欢和笑笑。笑笑是个十足的小吃货,一日三餐都吃得很多。为照顾好这两个小朋友,我们长时间不能进食、喝水、入厕、休息,既要忍耐防护服的闷热,又要管孩子们的吃、穿、玩、拉、撒、睡。

刚开始孩子怎么也不愿意我们带她睡,后来跟妈妈讨教,每次要睡觉的时候,我们就把房间的窗帘拉起来,灯全都关上,把屋子弄得黑黑的。轻轻地摸她的背,不一会她就睡着了。虽然她还不会说很多话,但会对着我们“咿咿呀呀”地用手势表达自己的需求。时间长了,我没在的时候,她会主动找我;一看到我来了,她就笑得好开心。有时她还会摸摸我的口罩,主动对我说:“妈妈,抱抱。”

欢欢是小学生,很多事情都能独立完成,还时常帮着我们一起照顾妹妹。欢欢说我们穿着防护服的样子很像是《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所以她调皮地叫我们“大白妈妈”。

从孩子们对我身着防护服的恐惧到一点点慢慢接受我的照料,我感到很温暖。她们第一次跟我打招呼,第一次主动拥抱我,第一次跟着我走,第一次因为找不到我而着急,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都让我倍感亲切。

在照顾她们的过程中,我也在寻找一种当“妈妈”的感觉。为了让她们的爸爸妈妈安心治疗,我们每天会让她们和父母视频通话一到两次,看到孩子们在这里开心快乐的样子,他们也放心多了。万幸的是,孩子们隔离期满,经检测都未被感染。他们的父母已经痊愈出院,我也感到很欣慰。

整理:郭苏莹 刘珉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