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旅遊文化┃歷史遺蹟,正寧縣黃帝冢

旅遊文化┃歷史遺蹟,正寧縣黃帝冢

正寧縣羅川古城

隴東有一縣城,名曰正寧,位於陝甘交界處的黃土塬上。大概是在7年前的6月份,我作為撰稿人,應制片人徐嫣之約來到這個甘肅最東邊的小縣城,湛藍的天空感覺很低,似乎觸手可及,空氣清新。整個城市少了雜亂感,沒有高大上,但給人有一種安謐靜怡的舒適感和凝固的玲瓏美。

從歷史來說,正寧過去屬於九州之一的雍州之地,早在舊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由於離陝西近,元明時期由陝西管轄,清康熙8年(1669年)劃歸甘肅。境內有悠久燦爛、歷史文化遺存豐富的子午嶺自然風景區及黃帝衣冠冢、鵝池洞、羅川古城等名勝古蹟。

為探尋正寧縣的歷史文化底蘊,我們達到的第二天早上,走訪了縣城,參觀了羅川古城,三座高大的明趙氏石坊聳立在廣場之上,氣勢恢宏。其實,正寧因羅川古城而聞名,羅川又因四郞河而靈秀。四郎河是發源於正寧縣境內的一條河流,歷史上曾給當地帶來水患,因有個叫“四郎”的人帶領三兄弟治理水患的故事而得名。

關於羅川還有一個故事,是說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夢遊群仙出現於“羅底”,便派使臣在當時的羅川縣挖得玉真人像27尊,為取“真人安寧”之意,羅川便被唐玄宗改為真寧(正寧前稱)。之後的唐肅宗李享為避“安史之亂”曾住於此。不論傳說的真實與否,但正寧縣之前稱為真寧是有史可載的。

旅遊文化┃歷史遺蹟,正寧縣黃帝冢

正寧縣黃帝冢遺址

子午嶺橫跨陝甘兩省,是黃土高原上保存較好的一塊天然植被區,水草豐茂,樹木蔥蘢,千峰競綠,萬畝爭翠。黃帝冢就在縣城東面子午嶺的一個小坡上。據同行縣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介紹,關於黃帝冢到底是在甘肅正寧還是陝西黃陵縣,史學界一直都有爭論。據《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的子午山。”這正好與現在的距離和地名相吻合。但是與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景區相比較,正寧縣的黃帝冢卻是一座只有長著樹木雜草的孤零零的墳墓,很少有人踏足。從表像上來看,確有假冒偽劣之嫌。但是,除了《史記正義》所載之外,《史記》中也有說“黃帝崩,葬橋山。”而子午嶺又稱橋山。又據《水經注》雲:“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即就是說秦以前的皇帝墓都叫冢。那麼,據此推斷,正寧縣的黃帝冢不能不引起相關單位及史學者的重視。這是有關歷史的考證和保護,更是旅遊資源的保護。但是目前所看到的正寧縣“黃帝冢”確實有些寒酸。

寫到此處,不能不令人想起長慶油田的事,基地在甘肅,而管理受益歸屬地卻歸陝西,真是不得其解。而正寧縣黃帝冢如果得不到保護和重視,荒廢的不止是歷史古蹟,更是對歷史文化的漠視。雖然目前各界有爭議,但黃帝冢就在子午嶺是不爭的事實,這需要歷史學者的研究考證,但願不要再赴長慶油田之後路。

旅遊文化┃歷史遺蹟,正寧縣黃帝冢

子午嶺秦直道遺址

因此,正寧,黃帝冢守望蒼穹,吟唱五千年中華文明;秦直道跨越時空,依稀可聞金戈鐵馬;鵰翎關居高臨下,看似守望秦時明月;四郎河奔騰不息,吟唱“四郎救人舍性命,想起四郎心裡酸”的動人歌謠,同時也講述著唐朝那個“卻把羅川改真寧”的美麗傳說;更有聞名遐爾的唐代龍鳳曬菸臺,宋承天觀碑、元燕慶安墓碑的古蹟風韻,另外還有見證了明朝官員趙邦清兩袖清風的明趙氏牘坊等等,這些,都是旅遊文化的資源富礦,但願不要再被沉寂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