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三山兩河密雲城

密雲城坐落在區境西南部,北靠冶山,南面黍谷山,西北倚雲蒙山,潮、白兩河夾流東西,是三山夾兩河的風水寶地。密雲城獨特的戰略地位和傳統的地利形勝,被稱為“山環水抱必有氣”的風水名城,在京郊各區中獨樹一幟。

古城千秋早有名

密雲城是一座古城,坐落在燕山山脈南側,華北大平原北緣。其背靠冶山,南面黍谷山,東臨潮河,西瀕白河。從華北平原通向東北和內蒙古的交通要道穿城而過,形勢險要,自古便以戰略要地而著稱。

公元前283年,燕國設漁陽郡,漁陽郡治所今密雲城西南。公元前225年,漁陽郡歸秦,成為全國三十六郡之一。漁陽城是漁陽郡的首府,同時設漁陽縣,郡城同縣城。

密雲建城有多久的歷史,史書沒有記載,但從斷斷續續的考古發現中我們也能窺見建城的大致時間。當年,密雲二中在搞基建時,曾挖掘出舊城牆遺址,地點在明城牆近旁,東西走向,出土的城磚為漢繩紋,故而可以推論出這樣的結論:遠在漢代就在今密雲城所在之處建起了一座城池,城址位於明建縣城的北部,面積較小,時間距今約2000—2200年之間。那麼,修建這一座城池的目的是什麼呢?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找不到任何線索。我們只能做如下分析:西漢末年農民大起義,密雲地區是銅馬軍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戰鬥在這裡頻繁發生,漁陽城也被戰火焚燬,漁陽郡址被迫一度遷至今通州境內。那麼,漁陽縣城有沒有遷徙呢?研究北京史的專家大多認為漁陽縣城也同時遷出。如果是這樣的話,漁陽縣又會遷往何處呢?因為歷史文獻沒有明確記載,所以不同的說法就此產生。有人認為,漁陽縣遷到今懷柔區南部的桃山附近,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史籍記載漁陽縣內有桃山之說。但經過在桃山周圍考察,始終沒有找到任何古城遺址和遺物,所以這種說法只能是一種假設,而無法成為公認的結論。也有人說,漁陽縣城遷到了現密雲縣城處,根據便是這裡有漢代古城遺址,現在看,這種說法應該是準確的。所以,我們可以認定密雲城作為縣城的存在已經有2000多年曆史了。

據《密雲縣志》記載,東魏元象元年(538),原位於古北口外之安州及其所屬的密雲郡、安樂郡、廣陽郡和三郡所轄的密雲、要陽、白檀、安市、土垠、燕樂、方城、廣興(大興)全部南遷並寄治於漁陽縣境內。從這年起,始有密雲縣之稱,縣城位於今密雲城處,距今整整1480年。

密雲城原址在今河北省豐寧縣大閣鎮東北的南關村一帶,這次始遷至今城址。因原址東南方向有一座高山,常年雲霧繚繞,因而名為密雲山(今河北省豐寧縣雲霧山),密雲之名就是來自這座山名。

三山兩河密雲城

20世紀密雲城西門碼頭

雙城臨水逐山開

元代拆毀密雲城城牆,密雲城殘破不堪。明朝建立後,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重建密雲城(舊城)。城周長9裡13步,城牆內築土基,基部包條磚。城方形,西北微狹,設東、西、南3門,有甕城和鐵裹門,城上設更鋪24座,西、南各有石橋一座。

蒙古貴族逃回北方後,仍保存著相當的力量,他們常派兵南下擾邊,迫使明朝政府不得不持續整頓邊防,作為邊防重鎮密雲,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政府在密雲城設置兵備道。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薊遼總督府亦由保定改設密雲城。由於舊城狹小,既不便屯兵,又不便儲糧,於是明政府開始圖建新城。隆慶五年(1571年),薊遼總督楊兆向朝廷上書說:“密雲南拱神京,與居庸(關)、紫荊(關)互為犄角,北臨古北(口),東控漁陽,西南則為潞河,萬艘並下,國計攸關,真要害之地。其舊城湫溢(低下矮小),應闢新址,另建新城。”朝廷同意了楊兆的建議,明萬曆五年(1577年),位於舊城東的新城告竣。新城周長6裡198步,城形正方,置東、西、南三門,也有甕城和鐵裹門,有城樓4座,角樓4座,城上設更鋪7座。新城距舊城只隔五十步,兩城以夾道相連。密雲連城不僅輝煌壯麗,且大大提高了防禦能力。此後,密雲城便成為雙城相連的“連城”,這在中國城建史上也是極為少有的。清代詩人傅輝文《登密雲城》詩讚曰:“疊障層峰拂面來,雙城臨水逐山開。堤邊風細晴舒凍,嶺外寒清雪綻梅。燈影舊傳紅冶塔,殘香猶自膩妝臺。匣中寶劍橫牛鬥,借問當年博物才。”

三山兩河密雲城

20世紀密雲街市

大好風水密雲城

中國傳統地理環境學說認為,山水環抱的平疇沃野,能夠藏風聚氣,最適合人類居住,能夠對人們的事業發展有推動作用。具體來說,一個城市要有山脈依託,即背有靠山(也稱祖山),前面還應有案山(基址前隔水的近山),左右也要有山脈保護,稱為護山。河流也是一樣,要遠近環繞,遠水大而流急,近水緩而不斷。這樣,水源豐沛充足,空氣流動而無風災。以此標準看,密雲城是當之無愧的風水寶地。

密雲城背後的山為藏龍之山,名冶山。此山海拔335米,屬軍都山脈。此山上原有有一座普濟寺,初建於遼代重熙八年(1039),寺內有塔,遼代風格,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分上下兩層,每層各有一拱形券門,門洞朝南,塔為磚雕仿門結構,清光緒十五年(1889)塔頂被雷擊去。相傳塔內曾有一高僧紀曉塘在此修煉,夜晚常有亮光自塔內映出,遠近皆見。為古密雲八景之一,景名“冶塔仙燈”。冶山雖不很高,但足以構成密雲城之屏障,成為其有力的“靠山”。密雲城南有黍谷山,海拔648米,以密雲八景中的“黍谷先春”著稱。黍谷山隔潮白河與密雲城相望,成為風水中必不可少的“案山”。黍谷山之南則是平疇沃野,明堂開闊,格局優勝。此外,密雲城西北更有號稱“北國黃山”的雲蒙山屏障拱衛,林海蒼茫,雲蒸霞蔚,更有號稱“燕山明珠”的密雲水庫位於區域中心,可謂氣象萬千。

密雲城除了“靠山”和“案山”護衛外,更有著名的萬里長城作為人工屏障。密雲境內的長城綿延300多公里,沿縣境東、北、西三面盤旋起伏,雄峙於崇山峻嶺之巔,飛山越谷,逶迤西進,形成眾多關口。名鎮古北口南控幽燕,北捍溯漠,為控山海、居庸兩關之中的長城要塞,自古便有“燕京門戶”和“京師鎖鑰”之稱,為密雲城的風水增添了濃重的一筆。這樣,形如蛟龍盤踞的長城加之眾多長城關口,與密雲城的“靠山”、“案山”遙相呼應,堪為奇觀。

與山之靜相比,水的特徵是動。因此,作為城市周圍的山與水,如果把山看成是生物體,那麼,水就是其中流淌的血液。水分陰陽和內外。陽水是從基址左面流向右面的水,也就是順時針方向流動的,或者說是從青龍方位流向白虎方位的水;陰水方向正相反,是從白虎方向流向青龍方向的,逆時針流動。內水是離基址近的,遠水則是離基址遠的。而密雲城畔之水恰有此顯著特徵。

密雲河流眾多,水源豐沛。流經縣域大部的潮白河與溫榆河、永定河並稱滋潤京華的三大母親河。源於塞外的潮白二水,在燕山群峰中蜿蜒曲折,飄飛起舞。潮河響聲如潮,白河浪卷沙白,大開大合,滿懷激情地撲向密雲城懷抱,在密雲城南交匯而成潮白河。潮水東來,白水西繞,雙溪碧水環抱著密雲城這顆璀璨的明珠,使其秀美如畫。山川襟帶之間,密雲城溫潤豐饒,人傑地靈,遂成“燕國天府”。這恰恰符合風水上要求的“藏風聚氣”,是利於生態的最佳風水格局。

古城興盛千秋業,風雲際會自呈祥。在冶山、黍谷山、雲蒙山交匯相擁之地,潮白兩河回望顧盼之間,眾星捧月般推出了瑰麗的密雲城。密雲城靠山而不近山,得山之屏護而免山之壓抑;靠河而不近河,得水源之利珠圓玉潤,風藏水蓄,虎奔龍騰,高屋建瓴,氣勢如虹。

三山兩河密雲城

20世紀密雲城角樓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時代幡然,密雲城鉅變,已經成為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龍頭。“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在新時代的大潮中,密雲城的明天將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