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宜陽“三新”講習所接地氣聚民心

日前,在宜陽縣產業集聚區青島啤酒公司“三新”講習所裡,聽完黨課和管理技能知識後,大家討論熱烈。

宜陽縣堅持以黨員群眾需求為導向,以提升黨員群眾整體素質為目標,利用現有場所、整合學教資源,組建講習隊伍,分層建、規範用、制度管,全面推進新時代“三新”講習所建設,創新講習措施,提升針對性和實效性,使講習所成為基層幹部職工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大課堂。

分層來建設,類型更多樣

針對鄉村、縣直單位實際,宜陽縣分三個層面推進,確保簡便宜行,不重複建設,實現講習“常態化”。在村級層面,村級黨組織依託黨群服務中心、黨員活動室、遠程教育陣地、黨代表工作室、黨群文化廣場、農家書屋、村小劇場、道德講堂等場所,建設實用型新時代“三新”講習所;縣直單位層面,有獨立辦公場所的,建設單獨型新時代“三新”講習所,沒有獨立辦公場所的,結合中心組學習場所、黨員活動室、會議室、道德講堂等,建設融合型新時代“三新”講習所,對於多個單位共用辦公場所的單位,建設共享型新時代“三新”講習所;在“兩新”組織、企業層面,結合工作、生產、生活實際,依託現有的黨建陣地,建設實用型新時代“三新”講習所。

為保證講習活動長效開展,做到建制度、明責任,實現講習活動常態常新,宜陽縣圍繞“誰管理、誰負責?什麼時間講、有誰來講?講什麼、在哪裡講?”等問題,建立健全《講習所管理制度》《講習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做到年度有計劃、每月有主題,確保講習所照章辦事、按制理事。同時明確責任,在每個講習所設置“召集人”和“督導員”,“召集人”由基層黨組織的書記擔任,具體負責每月講習活動的人員組織、場所安排、講師聯繫等工作;“督導員”由鄉鎮的“黨建示範員”和“黨建指導員”,以及縣直單位主抓黨建負責人擔任,具體負責督導各講習所活動是否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真正做到講習活動有人管理、有人負責。

講習接地氣,入腦又入心

怎樣使講習所更加“接地氣”?宜陽縣整合各類型精英,壯大講習隊伍,將“鄉鎮兩大員、黨校講師、縣人才專家、第一書記、村幹部、文化名人”等10類人員作為主要講師,每個講習所至少安排12名穩定的講師,並結合黨建書屋“黨員讀書會”,由各基層黨組織選拔1名黨員,充實進全縣“講習所”講師隊伍庫,併到所在黨支部講習所進行宣講,目前,全縣共有“三新”講習所講師2631人,為基層建立起一支“帶不走”的宣講隊伍。

“講習所開展一系列宣講活動,就是要把惠民政策、群眾最關心的事情講清楚,探討群眾最關注的焦點難點問題,尋求解決辦法和途徑。只有這樣才能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宜陽縣科技局駐董王莊鄉前村村第一書記谷志飛在講習課堂上信心滿滿。

宜陽“三新”講習所接地氣聚民心

“以為會講一些‘高大上’的知識,誰知道內容很容易懂,講我們所需要的,大家很喜歡聽。”提起講習所,村裡79歲的老黨員劉常河臉上樂開了花。

怎樣讓講習所成為開啟民智、凝聚民心、發揮民力、推動民富的源泉?宜陽縣經過認真走訪和研究,徵求黨員群眾的意見建議,制訂了貼近農民實際的講習方案,並依託群眾需求,緊緊圍繞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政策理論、道德文化、鄉村振興等內容,組織骨幹隊伍成立了流動講習所,將講習活動辦到田間地頭、勞動一線、居民樓院。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由支部書記、支部委員講政策,黨員群眾談收穫,在“聽他人講”的同時讓群眾“自己講”,讓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科技文化知識真正入腦入心。同時,利用遠程教育、智慧黨建、微信等手段的“網絡講習所”,也使講習活動更靈活、更便捷。

目前,宜陽已建成“三新”講習所534個,開展講習活動433次,參加黨員群眾17239人次。“三新”講習所成了群眾的黨建陣地、精神課堂。(周偉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